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105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一)

  众鸟:

鸟儿们;

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

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君山:

洞庭山,在洞庭湖中,景色秀丽。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和“塘”的区别:

谭:

深水潭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

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枚青青的田螺。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三)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三.体会诗情,诵读。

作业:

第二课时

比较三首古诗,背诵积累

一.对比写作特点和表达的情感

 二.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词又称为长短句。

三.写法上的对比

四.拓展: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赏析:

将西湖之忆放在最先,时时挂念,除了西湖之美,主要原因应该是,回首当年带着杭州人民对西湖的治理。

白居易对西湖的感情,在他的诗中经常有所流露。

在杭州时,他曾带领百姓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

并疏浚城中水井,以利饮用。

至今西湖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如果仅留恋的是红胜火的花、绿如蓝的水,那样就成了闲梦的江南,那就是游客的江南了。

白居易的江南,留有他的播种,留有他的心血,这样的江南之忆,实是收获果实一样的品味。

第二首说的是“最忆是杭州”,却放到了第二位,排在了西湖之后。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其实这算不上写景,实际是写人,是写自己,是写自己工作后的业余生活。

公务之余行走于山寺路上,毫无负担地赏月;

案牍之暇屈肱侧卧,心境平和地看潮,这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理的放松。

这种紧张之后的解放,闲极无聊的散人是不可享受到的;

这种工作之余的坦然,是刮地三尺的贪官绝不会有的。

这些追忆中,流露着安宁、闲适与坦然。

这实在是对杭州之任的自我欣赏。

 第一首写的是江南人司空见惯的荷花、绿水,第二首写的是公余的惬意,只有第三首“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早晚复相逢?

”写的是苏州,写了酒,写了歌舞,写到了真的文人骚客的江南。

但是,三首之中,也就这首最是“其次”,最少有人称道。

究其原因,就是只有娱乐,少了前面两首的那种真情。

白居易任职苏州,只有几个月,就因眼疾而离开,他想在苏州继续杭州事业的想法没能实现。

他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这是对他杭州政绩与人品的褒扬,同时也为他不能为苏州百姓做主痛心。

板书:

独坐敬亭山拟人抒发因怀才不遇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比喻

忆江南对比比喻反问

1.背诵《忆江南》三首

2.默写三首古诗

                  

 

 2.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结构。

   1.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

   2.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预习,课件

第一课时

感知课文,品味桂林的水美

让游玩过桂林的同学介绍桂林山水的感受

二.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交流感受,理解“甲天下”的意思。

 2.精读,理解重点:

勾画书上具体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反复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漓江水的美。

理解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

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迷人的绿、醉人的绿,贴切而精妙,这不仅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绿,也是对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3.品读、背诵

      

     小结:

这一段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水的特点,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三.生字词:

1.形近字辨析:

瑕霞暇;

泰秦;

棉绵;

障樟;

斓澜

2.易错字范写:

3.多音字:

卷似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品读第三、四段;

默写第二自然段。

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山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

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

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

(指导学生入情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段,生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

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出示课件:

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3)作者游览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理解引用诗句的作用

 三.感受文章的结构:

  1.正因为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人们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作者是采用什么结构来描写的?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把桂林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

                      2、桂 林 山 水

                       林 间 奇 静

                       观 绿 秀 清

                       光 树 险 绿

                       画 映 桨 绕

                       中 红 声 山

                       游 花 柔 流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

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说

     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怎样?

(板书:

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溪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

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

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

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窄板书:

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

”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孔隙险板:

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

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

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

哪个句子讲明了?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课前准备

    借助课前“阅读提示”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教师小结:

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

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语文园地一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

(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

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2、自由组合。

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

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

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

(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

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

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

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

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

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

观察要细致;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

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部分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