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136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Word格式.doc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

(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5)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

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

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6)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

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4、 

设问: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

(1)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2)他在呼唤什么?

在呼唤和平。

(3)大海会呼吸吗?

会。

(4)什么东西最宝贵?

时间最宝贵。

(5)数学真的很难吗?

我看不是

(6)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7)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5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4)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5)吸毒难道是正确的吗?

(6)我难道不是好学生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具体见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

例:

武松打死老虎,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武松打死老虎,这是事实。

6、夸张:

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1)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2)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5)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我风一般的跑回了教室

(8)他一声吼得天塌地陷

小学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今天学习了说明文《太阳》一课,课文在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特点的时候,用到了说明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方法,所以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残缺也是一种美”。

虽然课文的内容没有讲完,只解决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已经掌握了说明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

下面我就小学阶段的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进行整理,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资料(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小学常见的有: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

(1)举例子

定义: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例句:

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

(2)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3)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用这个方法,可以使抽象复杂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②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4)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①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

②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

③太平洋所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①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

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

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②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说“屏”》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表述的方法:

①......是什么。

②......叫什么。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作文开头十二妙法

 高尔基曾说:

“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

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

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

然而,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归纳如下几种常用的。

 

一、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

 如《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受很多同学所青睐。

 二、引用经典彰显底蕴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如下例几种常用的:

1、诗词开头

 以诗句开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我的爸爸四十多了,白了头,可是依然很平凡…… 

2、俗语开头

 俗语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以此开头,倍感亲切,激发兴趣。

中国有句俗语说:

“三棒槌打不出一个屁来。

”我的爸爸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 

3、名人名言开头

 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一学生写《自信》: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4、故事导入

 引用一则典故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一学生写《宽容》时,这样开头:

“一位理发师正在给周恩来总理刮脸,由于周总理咳嗽了一声,理发师不小心将他的脸刮破了,这时理发师紧张不已,以为周总理会大发雷霆。

想不到,周总理却很抱歉地说:

'

这不关你的事,要是在咳嗽之前给你打个招呼,你就不会刮破我的脸了。

’这样一句暖人的安慰,我们可以从周总理身上看到可贵的品质——宽容。

 5、声音开头

 对话、琴声、风声、雷声等等,都可以用来开头,信手拈来,渲染氛围。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

 三、精辟修辞韵味悠长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对比

 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

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其成功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则无法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

 3、排比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

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

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

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

 4、设问

 设问开头,铺排文气,先声夺人。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

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

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

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

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四、借物联想引发情趣

 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借以烘托要写的事物。

 如一学生这样写《路》:

日常行走的路有大路、小路之别,人生之路有正路、歧路之分。

人,应该择路而行。

五、巧设悬念曲径通幽

 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如一学生写《感受生活之美》:

“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

 六、名人作答启人深思

 采用名人作答的方式展开文章,有利增强开端气势,给人高远之感。

如一学生如此写《幸福》的开篇:

有人问:

幸福是什么?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

“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

”而思多葛派却认为:

“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七、场景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法即借助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请看《考试》一文的开端:

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八、交代要素引人入胜

 交代要素式也是写作文较为常见的一种开头形式,即交代记叙文的几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如《捉鱼》一文的开头: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小辰拿着小盆,拎着小桶来到一条小溪边围坝捉鱼。

”这样开头可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记叙文的几要素,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作准备。

 九、介绍背景蓄势待发

 以介绍情况、交代背景的方式开篇,可以让读者充分了解事情原委,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正确、顺利解读。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写一些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文章。

 如《火烧赤壁》一文的开头: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这个开头,使读者看了以后,对两军相对峙的形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即将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十、概括内容凸显主旨

 开头总领全文,下文则围绕着它进行“分述”,全文因此而比较有条理,而且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梗概,一睹为快,为下文的阅读埋下情感基调。

如作文《春花朵朵》一文的开头:

 “五讲文明的春风,吹开了学校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的朵朵春花。

让我们从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摘取几朵,领略一下那满园春色吧!

 十一、巧用倒叙暗渡陈仓

 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请看一学生如何写《异乡情怀》: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

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

 十二、抒发感情先声夺人

 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直抒胸臆,渲染气氛,达到以情感人。

 如一学生在《诚信》开头写道:

“如果人生是一趟奔驰的列车,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轮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航行中的大船,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背囊,它将伴你永远前行。

 常言道:

“文无定法”。

是的,作文的开头往往是由作文的内容、体裁、读者对象、构思技巧和作者的写作功底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并无固定的格式。

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

我们学生朋友要善于结合实际,灵活变通,巧妙派生,才能写出好的开篇。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版(不限于小学)

一、音字词

1、【词义】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

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

在文中指的是……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

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二、句子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例题:

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比喻、拟人、夸张: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

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7)、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借代:

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8)、对偶: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仿写句子。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模版】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表现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四)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

×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

”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

”词能不能删掉?

①不能,用了“×

”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

”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

形象生动3.夸张:

突出特征4.排比:

加强语气5.反问:

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段篇

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

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归纳文章的中心:

①写人为主:

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

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

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

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

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写作方法

前后照应。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巧设悬念。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

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

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