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51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硬盘技术发展史Word文件下载.docx

由于RAMAC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使用或者制造都非常不便,因此在1968年IBM公司又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

“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在此项温氏技术提出后的5年,即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现在大家所用的硬盘大多是此技术的延伸。

1956年第一块硬盘诞生,开创数字存储新时代

1956年9月著名的IBM的公司的一个工程小组将世界上首个“硬盘”展示给了大家,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完整意义上的硬盘,它仅仅是一个磁盘储存系统,现在来看较为落后的机械组件,庞大的占地面积,不由让人胆寒。

他的名字叫做IBM350RAMAC(RandomAccessMethodofAccountingandControl)。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左边的那个机轨,中间的一个圆柱体容器,就是我们现在硬盘盘片的雏形。

他的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大家别看他个子比较大,以为容量就吓人,其实他不过才有5M的空间。

一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并且堆叠在一起,通过一个传动轴承是他可以顺利的工作(真想看看那个时候的电机有多大。

)盘片由一台电动机带动,只有一个磁头,磁头上下前后运动寻找要读写的磁道。

盘片上每平方英寸的数据密度只有2000bit,数据处理能力为1.1KB/s。

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推出之后便让人大为震惊,不光是因为他的技术理念,因为有了他才有了后来的温彻斯特,还有他的价格,当时推出的售价是35,000美元,平均每M要有7000美元的成本,想想现在我们真实太幸福了,每M连7分的成本都用不了。

就是由此开始硬盘的发展之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太古”时期的硬盘吧。

5.25英寸10MB硬盘,打破硬盘容量瓶颈

IBMWD12的容量只有10MB,盘片尺寸为5.25英寸。

由于缺乏更详细的资料,其出生年月不祥。

性能参数也不得而知,不过从其砖头般大小的身躯来看,应该属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产品。

从硬盘电路板密集的电子元件(这是由于芯片的集成度不高而导致的)我们能看出,当时的制造工艺和现在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Tandon,一个在中国鲜为人知的硬盘品牌,由于它很早就被西部数据收购,因此其生产的硬盘对于80出生读者们,恐怕是难得一见了。

TM502比砖头还要厚

这款硬盘的型号为TM502,容量为10MB,盘片尺寸为5.25英寸。

Seagate的中文名为希捷,是大家熟悉的硬盘生产商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硬盘技术更新的生产商之一。

ST-412是希捷推出的第二块5.25英寸硬盘,容量为10MB。

第一款是1980年6月推出的ST-506,容量只有5MB。

而ST-412是1982年推出的。

日本品牌的硬盘也许许多朋友都别熟悉,从名气上来说,日本硬盘在中国并不大,这也是日本硬盘近年来很少推出针对桌面市场的硬盘所导致的。

事实上,日本硬盘也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NEC退出桌面硬盘市场争夺已经很多年了,这款D5124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产品了,容量为10M,盘片尺寸为5.25英寸。

Miniscribe成立于1980年,那一年5.25寸硬盘问世,Miniscribe由于掌握了5.25英寸硬盘的关键技术,因此在80年代有着不错的成绩。

然而由于其对3.5寸硬盘技术的抵制,使其失去了以往的硬盘市场,因此在1990年4月宣布破产,并于1991年被当时的迈拓所收购。

MiniscribeMS3212容量为10MB,盘片尺寸为10MB

5.25英寸10MB以上,100MB以下硬盘

Microscience这个品牌嘛,呵呵,说实话,小编也未曾见过,而且他的资料也相当少,其生于何时,现在是否还健在,均无答案。

但现在似乎国内市场并没有叫Microscinece品牌的硬盘销售,估计不是被收购就是转行做别的了。

MicroscienceHH1050

虽然Microscience的底细不明,但他这款硬盘的出生时间却有据可查。

从该硬盘的图片中我们能发现该硬盘的出场日期为1990年。

该硬盘的型号为HH1050,容量为44MB,盘片尺寸为5.25英寸。

在80年代末的微机中,下面这块SeagateST22520MB的5英寸硬盘使用率较高,电脑骨灰级的人物对这块硬盘应该似曾相识。

SeagateST225

该硬盘转速为3600转/分,接口类型为ST412,单碟容量10MB,盘片数2张,4个磁头,记录密度(BPI)9827,磁道密度(TPI)588,道与道时间(ms)23,内部传输速率(Mb/s)5,盘片尺寸5.25英寸,生产日期为1988年。

5.25英寸首破100MB容量,硬盘技术日趋成熟

看了好几款几十兆容量的硬盘,你是不是都有些郁闷了呢?

别急,下面这款就是突破了100兆容量希捷ST2383E。

希捷ST2383E338MB容量

该硬盘转速为3600转/分,拥有了32kb缓存,容量为338MB。

这样的容量在DOS时代可称得上“海量”了。

历史性突破,5.25英寸硬盘容量达到1GB

Quantum的辉煌我想凡是玩儿电脑有5年以上,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上世纪90年代,几乎就是昆腾的天下,他的硬盘质量过关,性能稳定,技术更新快,是当时最成功的硬盘厂商之一。

然而,由于决策失误,以及对3.5寸硬盘的排斥,使其丧失了市场先机,从而走向了末路。

QuantumBigfoot大脚硬盘(2GB)

而这款容量为2G的QuantumBigfoot大脚硬盘,应该算得上是昆腾硬盘中的经典产品,同时也是昆腾征战市场主力军。

该硬盘的拥有3600转/分的转速,5.25英寸的盘片。

3.25英寸100MB以下硬盘首次突破体积瓶颈

TM262可以说是Tandon最早采用3.25英寸盘片的硬盘了。

虽然已经步入3.25英寸时代,硬盘体积也进一步缩小,但硬盘容量的却仍然只有20MB。

TandonTM262,容量20MB

从下面这款NEC容量为42MB的D3142硬盘来看,NEC直到90年代初还未退出桌面硬盘市场,因为采用3.25盘片的硬盘到80年代末才出现的,而且容量也不高。

NECD3142容量:

42MB

在昆腾如日中天的上世纪90年代。

Maxtor却在艰难度日,但是他却很好的把握住了3.25英寸硬盘的契机,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将昆腾远远抛在了自己身后,造就了迈拓现在的辉煌。

下面这款硬盘就是Maxtor40MB容量的8051A。

Maxtor8051A反面

Maxtor8051A电路板

从图中的电路板中我们明显感到,3.25英寸硬盘电路板中的芯片集成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款迈拓8051A事实上是被其收购的Miniscribe生产的,推算它的生产日期应该在1991年之后了。

该硬盘具备40MB容量,32KB缓存,以及28ms平均存取时间。

KALOK,又一个小编以前未曾听过的硬盘品牌,而现在市场上也早已没有KALOL这个品牌了,因此也难觅其相关资料。

下面这KALOK硬盘型号为KL320,容量20MB。

KALOKKL320容量:

20MB

不过从仅有一点点资料中我们还是知道了它的容量为20MB,应该是较早一批3.25英寸硬盘了,产于1990年。

从手里掌握的情况来看,KYOCERA是一个数码产品生产商,其产品包括PDA,手机等。

然而我们这款KYOCERAKC-20A硬盘是否就是我刚才所说的KYOCERA的呢?

KYOCERAKC-20A容量:

由于暂时没有相关资料,因此得不到证实,但小编猜想他们之间肯定有不小的渊源。

KYOCERAKC-20A具备20MB容量,相信也是最早一批3.25寸硬盘之一。

同时代的Seagate在3.25英寸硬盘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只可惜其把重点只放在服务器等高端市场,在个人消费市场作为不大。

下面这款硬盘就是Seagate84MB容量的ST352A硬盘,在其发布之初,仍然算得上是“海量”硬盘。

Seagate3.25英寸硬盘:

ST352A

CONNER恐怕也是一个另大多数读者陌生的硬盘品牌,由于其很早就遭到了被收购的命运,因此其在国内并没有什么影响。

3.25英寸100MB以上硬盘容量开始攀升

富士通是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很有实力的桌面硬盘生产商。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富士通硬盘逐渐有些招架不住,于是在几年前已经退出了桌面硬盘市场的争夺。

而这款182MB的富士通M2614E0T在那个时候可是富士通硬盘在桌面市场的主力军。

其拥有较小的体积和让人满意的速度。

IBM3.25英寸SCIS硬盘突破1GB容量,创造SCSI新纪元

IBM在硬盘领域的龙头地位在进入2000年以前,是没有人能够撼动的。

IBM0663-H12容量:

1004MB,采用SCIS接口

唯一能够对其构成威胁的就是IBM自己。

上图这个是IBM在硬盘存储容量刚刚突破1GB时的0663-H12SCSI硬盘,主要应用在高端服务器上。

大块头硬盘让你一次看个够

想象一下14英寸的硬盘该有多大,至少比砖头要大吧,大家看看下图就应该明白了。

NEC制造的14寸硬盘DKU800,3620转,2.7GB的容量

象个发动机一样,和我们现在用的硬盘简直没法比,而且形状也相差太远,第一眼看它,肯定不会以为是硬盘了,更像一个鼓风机,而容量却只有2.7GB。

富士通制造的10.5寸硬盘,3600转,446MB的容量,81年的产品

NEC制造的8寸硬盘,3000转,400MB的容量,82年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