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669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C硬盘发展进化史.docx

PC硬盘发展进化史

PC硬盘发展进化史

2009-09-24D.K《微型计算机》2009年9月上

自从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刻起,存储设备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计算机性能的好坏只是影响运算数据的速度,而存储设备的使命则是保证大家的研究所得以及运算数据得以延续。

不夸张地说,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硬盘里面的……

远古时期的老家伙们!

习惯了现代硬盘的新手朋友们绝对想不到“远古时期”的老家伙们长什么样。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IBM350RAMAC,这个大家伙足足有几吨重,里面还装有50张24英寸的盘片,别看它样子挺吓人,其实容量只有5MB。

IBM350RAMAC

随后的日子里硬盘不断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仍有很多巨型机使用尺寸硕大的硬盘,如下面这个14英寸的家伙,对比旁边的可乐瓶,你就知道它有多大了——而事实上,这块硬盘的容量也仅有100MB左右。

14英寸的东芝硬盘

什么是温彻斯特硬盘?

大家经常在计算机类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字“温彻斯特硬盘”,那什么是温彻斯特硬盘呢?

温彻斯特硬盘最早来源于IBM3340存储器,它有两个30MB的存储单元;而当时非常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其口径和装弹量恰好也有两个“30”,所以IBM的内部研发人员便将3340的研发代号叫做“温彻斯特”,在这块硬盘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主流硬盘的雏形。

在温彻斯特硬盘内部是一个密封的结构,盘片、磁头以及驱动装置都被安置其中。

在工作时盘片会飞速旋转,而磁头则依靠盘片旋转时的高速气流悬浮在盘片上方,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24英寸的盘片有多大?

想象一下,你的自行车轮胎也不过26英寸而已……

5.25英寸,第一块面向个人的硬盘诞生

真正的面向个人用户的硬盘是1980前后推出的5.25英寸规格的产品,在当时苹果、IBM等厂商纷纷推出个人电脑,所以针对个人用户的硬盘产品变得非常吃香。

而鲜有人知晓得是真正的幕后英雄——IBM的薄膜磁头技术,正是因为它我们才彻底告别了那些庞然大物们。

希捷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推出的第一块5.25英寸硬盘ST-506

在此后的日子里,5.25英寸硬盘逐渐走向成熟并一直存活到90年代中期,例如昆腾的大脚硬盘,转速为3600rpm,容量2GB。

5.25英寸硬盘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巅峰,但很快就因为过于笨重而被新的3.5英寸产品所取代了。

昆腾大脚硬盘

3.5英寸硬盘坐稳江山

第一块3.5英寸硬盘诞生于IBM,在1991年IBM的工程技术人员首次将MR磁阻磁头技术(

MagnetoresistiveHeads)应用于民用级磁盘上面。

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诞生了第一块3.5英寸硬盘,同时也开创了民用级GB硬盘的先河。

这种新型磁头采取磁感应写入、磁阻读取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硬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磁盘的记录密度也大幅提升。

由此,3.5英寸硬盘拉开了容量增长的序幕。

1991年IBM生产出了第一块3.5英寸的硬盘0663-E12,就使用了MR磁头

在1997年时,另一项划时代的技术诞生了,那就是GMR巨磁阻效应磁头。

新磁头相比MR磁头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说用MR磁头能够达到3~5Gb/inch2的存储密度,那么使用GMR之后,存储密度可以达到10~40Gb/inch2,相对于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

仙尘技术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钌元素,就是中间的Ru涂层

在我们不断追求存储密度的同时,磁盘上的磁性颗粒越来越不听话了—稍有热振动就可能出现消磁,或者磁信息逆转的问题。

这时IBM的工程师们又站到了第一线,这次他们带来的是仙尘技术(PixieDust),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增加一层由特殊元素构成的涂层,来解决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

仙尘技术之后,科学家们仍然致力于提高磁盘的记录密度,这时原有的存储方式就走到了终点,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垂直记录技术。

打个比方来讲,以前记录数据的磁性颗粒都是躺在盘片上的,磁头通过读取N极和S极的摆放位置来记录数据;而垂直记录技术则是将磁极掉转90°,让所有的数据都站起来,如此一来原来“能让一个人躺着的位置上”就可以供“10个人站起来”,存储密度也因此大幅提高。

垂直存储技术的原理

磁头和存储介质的双管齐下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单碟500GB的存储密度,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如希捷7200.121.0TB、西部数据2.0TB绿盘等都采用了单碟500GB的设计。

2.5英寸,为笔记本电脑而生

介绍完3.5英寸的台式机硬盘,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孪生兄弟2.5英寸的笔记本电脑硬盘。

顾名思义,2.5英寸这个规格就是为笔记本电脑所设计的,与大块头的兄长相比,2.5英寸的体积更小(1/5)、重量更轻(1/4)。

2.5英寸的硬盘有两种型号,9.5毫米的薄盘以及

12.5mm的厚盘,现在市场上常见的以薄盘居多

从技术角度来考虑,2.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与3.5英寸的台式机硬盘在技术上一脉相承,但是针对的应用环境以及物理结构上的产别,导致二者在转速、性能、发热量以及抗震指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5英寸的硬盘除了安装在笔记本电脑上之外,还经常被用于组装移动硬盘,在一些空间紧凑的超迷你机箱里面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没落的微硬盘

从时间点来看,微硬盘的出现与2000年前后,明显要晚于3.5与2.5英寸硬盘,但相对于其它产品来讲,微硬盘无疑是一种高科技的产物。

想象一下在指尖大小的空间中挤进去复杂的机械结构,还要在极端恶劣的震动环境中正常工作,对产品性能以及稳定性的要求可谓达到了极点。

微硬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通常来讲,人们将1.8英寸以下(含1.8英寸)的硬盘统称为“微硬盘”。

其中1.8英寸的产品主要面向于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用户,直到现在仍有小不小的出货量,例如苹果公司的MacbookAir使用的就是这种硬盘。

0.8英寸超小的微硬盘

而更小规格的1.0英寸甚至0.8英寸硬盘则主要针对数码设备,如存储卡、手机内置存储器等等,不过随着闪存技术的发展,这些超迷你型的硬盘产品逐渐走向了末路,究其原因则是温彻斯特硬盘的软肋——抗震性能先天不足。

如日中天的SSD硬盘

SSD硬盘是固态硬盘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olidStateDisk),意思就是说在硬盘内部不含有任何机械零部件。

如此一来SSD跳出了温彻斯特硬盘抗震性能差的桎梏,再加上闪存生产工艺的进步,现在闪存价格相比当初也大幅下降。

综合以上特点,SSD硬盘已经表现出坚强的生命力,在笔记本电脑以及高性能主机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

SSD的核心部件是NAND闪存颗粒以及逻辑控制芯片,这两样东西都是焊在PCB上面的,所以就不会有任何需要移动的机械部件,天生就具备极强的抗震能力。

SSD控制芯片(又称"主控IC")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平衡数据的读写负载,避免让某一个区域过度使用

到目前为止,限制SSD硬盘应用领域和范围的因素有两个。

其一是单位存储成本仍然偏高,现在1.0TB的传统3.5英寸硬盘已经跌入600元之内,每GB存储成本约0.6元;而SSD产品64GB的型号仍然在千元之上,其单位存储成本要比温彻斯特硬盘贵20倍以上。

其二则是很多人对SSD的寿命问题存在质疑,因为MLC和SLC的NAND闪存颗粒都存在读写寿命的限制(分别为2万次和10万次),很多人担心SSD硬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不稳定的问题。

而事实上,大家对于SSD寿命问题的担心实际上是多余的,市面上的绝大多数产品都针对SSD的工作方式进行了优化,即便是大规模反复读写,控制芯片也可以平衡每个数据块的读写负载。

本期我们学到了什么?

◆硬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容量从小到大,体积从大到小的过程。

◆3.5与2.5英寸硬盘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它们在体积和容量之间取得了平衡。

◆SSD是一股新生力量,虽然目前还没有大量普及,但未来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