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54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解析】【分析】

(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

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与尾联不合。

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

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

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

洒脱优美超群拔俗。

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

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

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再次表达离别之情。

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

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

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

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

⑴C;

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

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

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

“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

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

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⑴D;

⑵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

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

“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

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

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

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

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

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强作欢颜,聊以自慰。

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不言而喻。

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

诗句表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

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

“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回答本题时,抓住重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

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⑵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

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

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

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

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

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

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①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①鱼玄机,女,晚唐诗人。

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两首诗都选择了“柳”这个意象,鱼玄机笔下的“柳”________,而雍诗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两位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凋;

生机明媚

(2)鱼玄机诗: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

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雍裕之诗:

①运用了乐景衬哀情,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②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情郎离开之时,用柳枝系住郎船的画面,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1)鱼玄机诗中,直接写柳的诗句,如“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根老”“枝低”给人衰败之感,诗中“荒岸”“萧萧”等词也凸显出萧条的意境。

雍裕之诗中“袅袅”“青青”“丝不断”写出了盎然的春景,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画面生机勃勃。

(2)《赋得江边柳》前六句“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看似写景,实则述己,写江边柳的秋色喻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从抒情方式来看,这里借景抒情,根据背景注释,此诗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荒岸”是想说明诗人自己的生存环境,环顾四周,不知哪里是自己的人生归宿。

诗人用荒岸、远楼、飘落无依的柳絮、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意象,表达自己不幸的身世和感伤。

尾联“潇潇风雨夜,惊梦复添愁”直抒胸臆。

梦醒了,是因为有潇潇风雨;

往事不堪回首,诗人猛醒之间,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

风雨之夜,柳枝引起人的离愁,切合题意。

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句句写柳,又暗喻自己的身世处境,情真意切,引人同情。

《江边柳》的一、二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浓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

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

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

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的独特形象鲜明如画。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

⑴凄凉凋 

生机明媚

⑵鱼玄机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①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