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5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1 大小:21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1页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2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讲义.docx

政治经济学讲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一门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14~15世纪,随着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研究视野集中在流通领域的重商主义思想。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概念。

●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

首先把研究对象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是法国的重农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

形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由亚当·斯密集大成,由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和庸俗两种成分,它以后沿着这两种成分发展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

(2)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创新与发展,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提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揭示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分析了当时帝国主义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的垄断特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为分

析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征提供

了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到了

新的阶段。

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领导前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同时,斯大林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4)斯大林逝世以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实践又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中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依据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逐步摆脱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市场化改革。

这个伟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与发展。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经典论述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作为惟一的理论来源,拒绝其它各种经济理论,特别是拒绝从现实的经济实践中吸取营养,导致其理论体系的自我封闭,并最终陷入僵化和教条之中。

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体现了两个开放:

一是向实践开放;二是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使这门古老的学科在现阶段具有不断解释和说明新现象、新问题的强大生命力。

(5)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进展。

一是在研究对象方面,明确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的分析,不仅有本质层次的经济学分析,还有经济运行层次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二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分析和数量分析方法被引入,从而使政治经济学具有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特点。

三是在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分析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的理论进展:

●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因此,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以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

除此以外,我们也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在其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缓解矛盾、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而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借鉴。

以社会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也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当今世界的经济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

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

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对同一个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层次。

这两个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差异,但它们都依据各自的研究方法、层次作经济分析,都有不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不能简单地以一个代替另一个,也不宜将二者合二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应该是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2、按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为经济规律。

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的经济规律。

由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就是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3、政治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前者研究一切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后者则是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本教科书分为三篇:

即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篇、资本主义经济篇和社会主义经济篇。

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还必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新问题,揭示其新的运动规律。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应该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和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不应固守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某些个别结论,而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哲学方法;

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的抽象法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2、本教科书的研究方法

除了抽象法之外,本教科书还注意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

包括数学、模型分析在内的科学方法都应该成为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在理解科学的抽象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

面:

第一,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

第二,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五、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经济分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能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南。

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新课题。

对此,需要由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正确回答。

经济科学也是一门经验科学。

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经济学科。

这就使得这门理论经济学具有了应用性的特点。

政治经济学要以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为发展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权理论极其意义;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途径;引导同学们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

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2、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

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

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4、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5、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2)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

(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

3、所有权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1、什么是产权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

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成为权能结构。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1、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例如:

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

2、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

(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2、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第二,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第三,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第四,协作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第五,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第六,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1、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9世纪70年代,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

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1、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它是生产力的桎梏,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应该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适应。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先进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

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3、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意味着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阶段性、层次性。

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其基本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内容包括:

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权

产权产权制度

生产方式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制度创新

复习思考题

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地理解关于商品、商品价值的有关经济范畴,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增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阶段。

4、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

5、商品经济是几个社会共同存在的经济形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二要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差别:

(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他人、为社会有用的;

(3)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性质、用途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又不能脱离它,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4、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5、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