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581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Word下载.docx

内省法——给你个东西让你自己说怎么想的。

铁钦纳(Titchener)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构造,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构的方式和规律。

整理了冯的理论并创立了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詹姆士(James)反对心理学仅仅分析意识内容,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强调心理、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产物,认知、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

强调意识的作用功能。

行为主义

1913,华生(Watson)《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诞生。

反对心理学探讨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提出S-R公式作为解释。

理论基础:

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Pavlov)提出的

Thorndike(桑代克)

新行为主义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有意识改变人的行为。

斯金纳(Skinner)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

社会学习理论——可以通过观察而不一定经受奖惩而学习得到行为。

班多拉(Bandura)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格式塔学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反对构造主义的还原论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

很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多方面开展大量实验研究。

代表人:

考夫卡(Koffka)——提出“心理场”理论

惠特海默(Wertheimer)——提出基本观点

苛勒(Kohler)——动物学习概念

知觉组织规律的研究

“心理场”理论

顿悟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Freud)

荣格(Lunger)

(Fromm)

本能论:

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源都是本能。

特别是性本能,libido

无意识论:

强调对无意识的分析

人格结构论:

冰山模型

认知主义

1967年,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基本观点:

重新对人的内部过程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以及用认识的观点研究其他心理现象。

主流观点:

信息加工理论。

人本主义——人总是向上的,向善的

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反对认知心理学的人机类比,把有人性的人类降到了动物和计算机水平,同时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深蕴心理学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宽容态度,主张以统合范式建立人的科学,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需要,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等。

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

(三)感觉

一、概述

定义

对与刺激特征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反应(把电信号传给大脑),是无意识的。

特点

直接性、片面性

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知觉总伴随感觉产生而产生,所以没有单纯的感觉

感觉信息传递路线

物理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皮层下中枢结构(丘脑)——感觉皮层——联络皮层

感觉的主动性

A、感觉的适应性:

同一刺激反复作用时对它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一般使感受性降低,只有暗适应是提高

B、视网膜血管被忽视

C、眼球的自运动:

眼球不停颤抖,使盯物体时消除适应性

感觉信息的传递

1)编码:

兴奋神经元的数量、发放频率

2)感觉信息的中枢处理(皮层下中枢核团):

外侧膝状体(视觉)

内侧膝状体(听觉)

丘脑腹后外侧核(躯体浅感觉、深感觉)

丘脑腹后内侧核(头面部浅感觉)

薄束核和楔束核(深感觉)

上橄榄核(听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定义:

绝对感受性:

对刺激感受的能力

绝对阈限:

能够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

对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阈限:

能感受出两个刺激差别的最小差别量

2)操作定义——对心理量的可操作的定义

绝对阈限操作定义:

有一半(50%)的几率能被感觉到的最小的刺激量

差别阈限操作定义:

有一半(50%)的几率能感觉差别的刺激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4)阈下感觉

心理量的测定

Weber韦伯定律——在一定范围内(中等刺激),差别阈限与初始刺激强度成正比

K=标准刺激下的差别阈限/标准刺激(K越小,感觉敏感性越高)

Fetchner费希纳定律——(为了描述连续意义上的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成对数关系,即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长

感觉阈限的测量

1)极限法(最小变化法):

刺激量以微小变化按强弱排成系列,以递增法和递减法分别测量感觉阈限

2)恒定刺激法:

将阈上阈下的几个刺激多次呈现,以有50%次数被感觉到的刺激为感觉阈限

3)调整法:

由被试自己调整刺激量大小,以被试自己判断的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为感觉阈限

4)信号检测论:

原理根据击中率和误报率对应的几个统计参数,可以计算出被试的判断标准和判别力。

5)经典心理物理法:

实验心理学的开端

二、视觉

1、视觉的来源

光波的波长——色调

光波的强度——明度

光波的纯度——饱和度(灰度)

2、眼球结构

A、视杆细胞:

感受弱光

呈柱状,密集在网膜的边缘,中央凹处几乎没有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对侦察大物体的存在、对运动的客体有较高的感受性,对弱光反应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强光及物体的细节,是暗视觉器官。

B、视锥细胞:

感受物体细节、颜色

呈锥状,密集在黄斑的中央凹附近,网膜边缘几乎没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内含视紫蓝质,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能分辨物体的细节,是明视觉器官。

C、中央凹有大量密集的视锥细胞,因而有敏锐的视觉,颜色和空间细节的辨别

3、视觉传导通路

感光细胞——双级细胞——视神经节细胞——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丘脑)——视放射——皮层

其中视交叉:

鼻侧视神经交叉;

颞侧不交叉

4、视觉感受性和视敏度

1)光强度感受性:

相当灵敏;

与波长、视网膜位置有关

2)光波长感受性:

只有光感而无色觉的光波区域;

不同颜色的辨别能力

3)视敏度:

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

取决于物体与眼睛所成的角度大小。

视角越大,越易辨别。

视野中央视敏度最高,但光感受度最低。

5、颜色混合现象

1)互补律:

两色混合后是白色灰色或黑色时,两色互补红-绿黄-蓝

2)间色率:

两种非互补色混合产生一种中间色。

3)代替律:

以任何方式混合生成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相互替代。

6、色觉缺陷

1)色盲:

全色盲

局部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

2)色弱

7、色觉理论

三色说:

颜色由感受红、绿、蓝三原色的神经元不同的兴奋程度混合而产生。

缺点:

不能说明为什么有颜色负后效,为什么有黄蓝色盲

拮抗说(四色说):

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的同化和异化决定了色觉。

无法解释三原色的存在

两种学说的调和:

神经生理学研究,在视网膜水平上视觉信息是按三色说的机制被处理,而在视觉通路上则是拮抗说的机制被编码

8、视觉现象

1)视觉后像

明度后像:

颜色后像:

正后像:

在性质上和原来感觉的性质相同

(四)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现实刺激和已经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对客观事物的加工。

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识经验

2)观点差异(双关图形)

3)人格:

场独立型人(以自己的经验为参考);

场依存型人(以外界事物为参照物)

知觉的一般特性

1)对象性:

从背景中把对象和目标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反映。

(只有当一个特定的知觉对象存在的时候才会有知觉)

图形-背景分离能力是正常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力。

产生条件:

图形与背景之间存在差异;

图形被选择为知觉对象

对象与背景是互相转化,互相依赖的关系。

2)整体性:

刺激物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的特性(当刺激不完备时,知觉可以保持其完备性)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给知觉的整体性总结了几个规律,作为支撑自己学派理论的证据

A.接近律

B.相似律

C.连续律

D.封闭性

E.良好图形倾向:

把不规则的支离的图形知觉为熟悉物

3)理解性:

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的结果加以解释,并且用语言来表达知觉结果的特性

作用:

A、能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

B、有助于知觉整体性

4)恒常性:

刺激物部分物理特征发生变化,但是知觉结果并不发生变化的特性就是知觉恒常性。

是过去经验起作用的结果。

环境信息越丰富,恒常性保持越好。

知觉的任务就是要在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中揭示事物的不变性、稳定性、连续性

A、大小恒常性:

知觉大小不随视网膜像大小而变化,而趋于保持客体实际大小的特征

B、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角度不同,但是人知觉出来的形状维持不变

C、明度恒常性:

如:

光亮下的头发变白,但人认为还是黑的

D、颜色恒常性:

最难保持

知觉加工形式

自下而上加工(材料驱动加工):

完全由外部刺激造成的知觉加工过程。

从组成事物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成分开始,即感受器提供具体的感觉特征。

信息从基本的、下级的水平逐渐上升到较高的综合水平。

读句子时,是从认字的偏旁——字——词——句子

自上而下加工(经验驱动加工):

由内部经验和知识结构指导的加工过程。

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操作和运行。

强调观察者已经具有知识、经验、意图和结实,以及对事物所做的知觉预期。

纯粹的自下而上的加工:

缩手反射

纯粹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幻觉

在良好知觉条件下,自下而上的加工为主;

知觉条件变差时,自上而下参与加工。

如,看不清楚东西的近视者更多地假如了对事物的想象。

空间知觉

(一)视觉线索

1)单眼线索

A、相对大小

B、遮挡

C、结构级差

D、线条透视

E、空气透视

F、运动视差:

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G、明亮和阴影:

2)双眼线索

a)双眼辐合

b)双眼视差:

当两眼注视于外界一点时,由于双眼观察角度不同而使两个视网膜象之间产生差异,叫双眼视差。

它是知觉立体物体和物体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

原理:

由于人的两眼相距大约65毫米,所以在观察一个立体对象的时候,两眼的视象便稍有差别:

左眼看到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边多些。

这样,两眼视象就落在两眼网膜的非对应点上,是不重合的。

两眼非相应部位的视觉刺激,以神经兴奋的形式传到大脑皮质,从而产生主体知觉。

在用双眼观察远近不同物体时,也是由于双眼视差的原理,即远近不同物体的视象落在两眼网膜的非相应部位上,从而产生物体相对距离知觉。

知觉过程:

应用:

实体镜和立体电影就是运用双眼视差原理制作的。

(二)听觉线索

1)单耳线索

A、声音强弱

B、多普勒效应

2)双耳线索

(五)注意——对认知对象的选择与加工(一种认知现象)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

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的功能,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注意的特点

1)选择性:

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

这是由于心理资源的有限性产生的。

2)集中性:

使相关心理活动集中于某一个刺激,并且使这种活动维持下去。

注意的分类

1)非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由意识控制,不能克制(对已适应环境中另外一种刺激的反应)

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能够对突然发生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刺激的好坏,保证人的安全;

也能使人们从正当进行的活动中被动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A、刺激因素:

强度,对比,新异性(关键)

B、个体因素:

需要,兴趣,情趣,经验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

对刺激进一步认知。

占用较多心理资源。

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

A、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B、对兴趣的依从性

C、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D、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E、对人格的依从性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

信息加工能力越强,注意的广度越高。

影响因素:

刺激的属性(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体的属性: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分类:

时间广度:

对一个物体高度注意保持的时间

空间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注意保持的时间长短

a.变化的刺激引起的注意稳定性比较好

b.个体对对象兴趣越大,稳定性越好

3)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分配条件

a.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多有一种不熟练的活动,其余活动都相当熟练且只需小部分注意资源即可完成

b.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若能通过训练建立起某种反映系统,那么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了。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区别于注意的分散:

分散是在需要集中注意时却离开了注意对象

影响因素

外部:

前一个活动的难度和后一个活动的吸引力、

内部:

兴趣

注意的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要解决信息加工系统中过滤器的数量,位置以及工作原则。

信息——感觉——知觉——短时记忆——反应

|

长时记忆

A、早期选择模型(过滤器理论)

英国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

Broadbent(1954)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3个数字,例如:

 

 

右耳:

4,9,3

左耳:

6,2,7

向被试两耳同时呈现刺激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

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如493,627;

b.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如4,6;

9,2;

3,7。

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

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

Broadbent解释道,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所以,在运用以耳朵为单位的再现方式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

并只需要从右耳转到左耳或者从左耳转到右耳,即只需转换一次,因而再现的效果好。

而运用双耳刺激成对再现的方式,则在双耳之间至少需作3次转换。

被试因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而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此其再现效果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也支持这种过滤器模型。

所谓追随耳程序是指,在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

利用复述这一方法,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这一只耳朵所听到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追随耳;

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音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

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这类变化都觉察不到。

1)过滤器在感觉和知觉之间

2)过滤器根据刺激物理性质(强度)选择

3)选择是“全或无”,强刺激全部被加工,弱刺激全部不加工

推论:

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感觉通路。

B、中期选择模型(衰减理论)

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

她在实验中使用字词材料,如:

左耳(追随耳):

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

右耳(非追随耳):

Knowledgeofnearhill.

结果,被试部报告为:

Thereisahousenear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对Broadbent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提出了疑同。

根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Treismail(1960,1964)对上述的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

该理论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1)存在两个外周过滤器。

一个在感觉知觉之间,一个在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之间(中枢过滤器)主要的。

2)外周过滤器的功能是衰减信息

3)选择要根据信息是否有意义

C、晚期选择模型(反应理论)

1)过滤器在中枢处理与反应之间

2)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来反应

(六)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论观点:

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过程。

记忆的分类:

A、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识记——输入——电脑输入设备

B、短时记忆:

保持、再现——编码、储存、提取——电脑内存

C、长时记忆:

保持——编码、储存——电脑硬盘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提取——

一、感觉记忆

定义:

指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

属于信息输入阶段。

例如,人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可以将相继出现的静止画面看成运动的图像,都有赖于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只有0.5-3秒。

特点:

1)容量大,持续时间极短,无意识

2)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物理特征,具有鲜明形象性和单一性

3)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另一部分则自行消退

图象记忆和声像记忆

部分报告法:

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

斯珀林

(Sperling,1960)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为此,斯珀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中,用速示器呈现3X4的字母卡片,呈现时问为50毫秒。

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部分报告法并不要求被试努力报告所有12个字母,而是在每次刺激呈现完毕后给出随机的声音提示,指定被试报告某一行的字母。

斯珀林认为,由于被试在观察字母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必须报告哪一行,所以被试还是需要记忆12个字母,因此从部分报告法对单行项目的平均报告率,可以无偏地估计被试对所有12个项目的记忆容量。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记忆容量远远超过了此前整体报告法的结论,而达到平均9.1个项目。

而鉴于部分报告法中报告过程仍然占用时间,信息消退的影响仍不可避免,实际的感觉记忆容量恐怕还要大得多。

被试在短时间所保持的映像比实际报告数要多很多。

意义:

部分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二、短时记忆

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它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容量小(容量有限性、相对固定性),持续时间较短。

容量:

7+/-2,单位是组块(CHUNK)——组块具有扩容性

短时记忆的编码

有两种方法,曾经认为短时记忆编码是以听觉编码为主,但也有证据证明存在着视觉编码。

Posner实验证明,在字母短时记忆中的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先后出现。

短时记忆的提取: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

1)平行扫描假说:

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无论项目有多少,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2)系列自中断扫描假说:

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项目越多,用时越长)

3)系列全扫描假说:

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时间是一次函数)

实验结果和系列全扫描假说结果一致。

短时记忆的遗忘

信息被干扰替代

三、长时记忆

信息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最长可以保持终生。

容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时记忆的编码:

1)言语编码:

语法编码,语义编码

2)表象编码

长时记忆的类型

1)程序性记忆:

难用语言表达的(技能类)

2)称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实的知识,可通过言传一次性获得,经过意识性回忆可提取。

a.情景记忆:

受时间段和空间限制,信息存储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不稳固不确定

b.语义记忆:

对一般性知识规律的记忆(抽象符号表达:

如公式等)比较稳固确定

语义记忆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见图

图中圆点为结点,代表一个概念,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集合论模型

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如图所示

图中方框为网络的结点,代表一个概念。

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

或者两个结点之

保持量测量的方法

1)回忆法:

正确数/学习总数

2)再认法:

(正确数-错误判断)/总数

3)再学法(节省法):

[(第一次学习用时/次数)-(再次学习用时/次数)]/第一次学习用时

4)重构法:

与记忆材料顺序有关

长时记忆的遗忘

德国艾宾浩斯(Ebbinghaus)记忆曲线特点:

下降速度先快后慢,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