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80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中的田园化理念及其生态经济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利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率;

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动物的人道饲养等。

有机农业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较低,一般比常规农业的生产成本降低40%以上。

虽然其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常规农业,但由于有机农业投入少,具有天然、安全的特点,价格一般比常规农产品高20%~50%,农户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并不会因此下降,反而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_。

发展有机农业,我国还具有本国农业的自然特性和劳动力禀赋优势。

  我国农业的劳动密集型自然属性与有机农业有内在的一致性

  有机农产品生产严格限制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需要使用有机肥,要求加强农田管理,因此需要投入比石油农业更多的劳动力,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

我国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自身的劳动密集型性质,与有机农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韩国学者李镐澈在比较东亚农业与西方农业时指出,以中国农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东亚农业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机械化、规模化西方农业是完全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向。

从西南亚干旱地区发源的西方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克服以恢复地力和除草为目的的休耕,通过机械化实现大规模生产。

更具特点的是,在干燥地区以麦为主要作物的西方农业,主要靠机械化手段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不是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方式发展起来。

这种规模扩大的趋势,通过单作化,进一步得到强化。

为此,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农药和化肥。

东亚地区的农业发展是用密集型劳动投入来耕种极其有限的土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要原因是东亚地区气候高温多湿,要求那里的人们必须战胜杂草才获得收获,这使扩大规模变得十分困难。

并且,东亚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其单位面积的人口抚养能力,大大超过西方农业的主要作物--麦。

华北、新疆干燥,东北寒冷,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高温多湿的气候影响,不便于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

我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要求的单作化有较大区别。

其中,一些农作物,如红薯、花生、烟叶、高梁、棉花、蔬菜、瓜果、药材等都不容易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另外,我国很多农业区地势复杂,如贵州、山西等省属丘岭地带,农田多为小块梯田,不具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条件。

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劳动密集型属性,不便于实施机械化大生产,我国可因势利导发展劳动密集型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效益的增加。

  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成本优势

  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优势,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我国纺织业在世界上已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具有较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也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品种改良成为农产品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可把发展有机农业,提升有机农业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作为解决本国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增加农民就业和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可利用成本优势发展价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出口,进口价格较低的小麦等常规农产品,获得贸易利益,提高本国农业的竞争力。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需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条件下,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机农产品生产所需的规模问题,可通过扶持规范农业协会,鼓励农户通过协会协调生产,实现规模经营;

保证农民拥有保护较好、期限较长的土地使用权,便于实现土地大面积承包,从事较大规模的有机农产品生产。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会导致农产品数量减少,可通过改良品种增加产量。

出口有机农产品、进口常规农产品会产生贸易风险,可通过增加国家粮食储备降低风险。

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不规范问题,可通过健全有机农产品认证检验体系进行规范。

  二、田园化理念下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

  我国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农业生产相适应,具有低成本和环保的特点,其合理的部分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应舍弃。

田园化理念下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要求继承和发扬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合理部分,并以此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田园化理念下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具有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低成本和环保特点,还通过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影响农村传统商品需求,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村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的份额。

  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低成本.环保特点及继承与发扬

  农村传统居住形式是利用当地砖、土、木、石、草等传统建筑材料修建的建筑,是长期集体选择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农村传统瓦房,与盲目洋化、城市化修建的干篇一律的砖、混凝土、钢筋房屋相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可以节省冬天取暖夏天消暑的费用。

每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对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其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就居住成本而言,与修建砖、混凝土、钢筋建筑相比,利用当地砖、土、木、石、草等建筑材料修建传统建筑,所需费用较低,建筑垃圾一般可以再利用或直接回归自然,垃圾处理费用也较低。

田园化理念下农村的现代居住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居住形式的继承与提升,否定盲目洋化、城市化修建干篇一律的砖、混凝土、钢筋房屋,充分利用当地土、木、石、砖、草等传统建筑材料和混凝土、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修建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这种居住形式既具有传统建筑的低成本、环保特点,又比传统建筑坚固耐用,应大力提倡。

  农村的传统作息方式与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生产相一致,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消耗过多的照明电能。

城市以工业与服务业为主,生产受昼夜变化限制比农业小,特别是为充分利用机器,需要不断延长机器的运转时间,有的要求机器一天二十四小时运转,夜间活动时间随之延长。

城市夜间活动时间延长源于生产,消耗大量照明电能,也创造了价值。

因此,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要肯定农村传统作息方式的合理性。

  农村较少与农业生产生活关联度不高的广场、公园等设施。

城市居民居住集中,需要建设较多的广场为公共活动提供场所;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有较多空地供居民参加公共活动,不需要建设很多的大广场。

城市自然风景相对匮乏,需要修建公园以弥补自然风景的不足;

农村自然风景丰富,不需要建设弥补自然风景的公园。

农村少建设公园或广场既能节省建设费用,也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娱乐形式与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现在仍发挥着愉悦群众身心,提升社会风气的作用。

传统文化娱乐形式农村居民耳熟能详,自编自演,消费成本较低,消费现代歌舞则需要较高的费用聘请专门演出团体表演。

肯定农村居民消费现代歌舞的同时,鼓励他们消费传统文化娱乐,可降低农村居民的娱乐成本。

  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与农村就业和农村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份额的增加

  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价值形成条件的变化。

在市场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市场价值由中等生产条件生产的、占大量的商品个别价值来调节。

当市场供过于求,该部门中占大量的生产条件就不再是中等生产条件,而是优等生产条件;

市场价值由优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市场价格会下降,从而导致大量中等生产条件下的厂商产品滞销,经营亏损,只好减产或转产,以形成新的供求平衡。

如新农村建设只注重城市化生活方式,忽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中的合理性,将导致社会对农村传统商品需求下降,出现供过于求,大量从事农村传统商品生产销售的劳动者不得不转向农村其他职业,或加入进城打工的行列。

贵州地戏表演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0世纪80年代,地戏表演和地戏面具--傩面雕刻是当地农村居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

由于对地戏的重视不够,20年后地戏表演接近消亡,当地人失去地戏表演和地戏面具傩面雕刻这一谋生途径,就业不足的状况加重。

近几年旅游业兴起,傩面雕刻的需求增加,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开始增加。

田园化理念下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增加农村居民对农村传统商品的需求,也增加城市居民农家乐等形式的农村旅游需求。

城市居民购买农村传统工艺品,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

  供求关系的变化,还会引起一个生产部门市场价值总量的变化。

供求均衡实质上是一定量的供给与一定量的需求的均衡。

供给是指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它代表该部门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需求是指社会对一定量商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指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需要,代表着社会应该生产的商品总量,也代表着社会应该按比例投在该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当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的产品数量恰好满足社会对该产品的需要数量时,即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应该投入的社会劳动相一致时,商品的市场价值就能顺利实现。

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利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

这时,部门市场价值就不能实现。

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小于当时社会的需要这些商品必然要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

因此,“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决定,而是为满足社会需要,由这个部门应该耗费的社会劳动总量来决定。

”如果整个社会都不再认可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中的合理性,那么整个社会对农利传统民居和传统文化娱乐的需求将下降,导致已经形或的农村传统民居和传统文化娱乐产品的市场价值下降,掌握生产这些传统商品技能的劳动者的劳动力商品或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也下降,从而使农村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值缩水,在社会总商品市场价值中的比例下降,农村居民处于相对贫困之中。

在盲目城市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有些地方已不再建造低成本的传统风格建筑,甚至拆掉还有使用价值的传统民居,修建高成本的砖、混凝土、钢筋房屋,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田园化理念下的现代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增加农村传统商品的需求,提高农村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值,提升其在社会总商品市场价值中的比例,提升农村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份额,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财富。

  三、田园化理念下的农村工业建设与城镇建设

  田园化理念下的农村工业建设

  田园化理念下的农村工业化,要重点扶持农村传统产业--农产品加工业。

应建设城镇工业园区,把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工业项目集中于城镇工业园区,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并对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

  1.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

  马克思在探讨城乡对立时说: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在农村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废料就近回田,是解决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净菜加工”为例:

蔬菜废料--菜根、菜叶等不可食部分就近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修养地力;

减少毛菜不可食废料进城的无效运输费用;

减少清扫收集蔬菜废料垃圾的费用;

减少蔬菜废料垃圾运出城外的运输费用;

减轻垃圾处理场容量压力,减少处理场运营费;

净菜进城,节省烹饪者的时间;

减轻往复无效运输对交通造成的压力。

净菜在农村加工,把蔬菜废料转化为肥料还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非常显着的。

据农业专家估算,2吨菜叶在不加任何钾肥情况下,可以转换成半吨左右的有机肥,如果按一定比例加一些禽畜粪,则可以转换成近1吨的有机肥。

而1亩草莓所需有机肥还不到半吨,2吨菜叶子可以满足1亩草莓的肥力需求。

在农村加工净菜,可以减少城市垃圾的10%~15%,降低垃圾处理支出,并给农民带来从事净菜加工的工作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由于毛菜价廉,易被市场接受;

而净菜的成本和价格偏高,购买力弱。

如果政府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权衡利弊,可对净菜市场实行补贴,或发布禁令--禁止毛菜上市,强化农村净菜加工。

农产品在农村深加工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工企业紧靠原料产地,减少运输成本,便于废料回田,利用农村低廉劳动力,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农产品的销售向题也可得到较好解决,政府可通过财税等政策给予大力扶持。

  2.把污染工业集中于城镇工业园区,对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

  建设城镇工业园区,把产生强光、噪声、废水等污染的工业活动集中于城镇工业园区,可以降低工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工业活动集中于城镇工业园区,便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规模效益,特别是便于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

沿海常州一带过去大办集体小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村庄基础设施相对不足限制着小工业的发展壮大。

为寻求良好的发展,村庄小企业最后仍将向临近工业园区搬迁,而迁入城镇工业区越晚需要的迁入成本就越高。

  建设城镇工业园区,工业污染的无害化处理要特别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田园化理念下的农村城镇建设

  田园化理念下的农村城镇建设,把农村的城镇定位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和现代化公共设施服务中心,在城镇相对集中地建设服务农村居民的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商品交换的市场和商铺,以及进行农产品高级加工、工业品加工的基础设施。

把农村村庄定位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初级加工的传统场所和传统分散居住区,不在农村普遍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按照城镇的模式改造村庄,把村庄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水利、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沼气、卫生所等建设项目上。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城镇集中建设现代服务设施可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减少现代服务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工业园区、市场等现代服务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最大效益,把这些设施集中建设在城镇,而不是分散建设在村庄,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发挥。

工业园区、市场、政府机构、银行、医院等设施集中建设在城镇还会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城镇发展的动力。

现代服务设施建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城镇集中建设这些设施可以集约利用空间,减少现代服务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普遍城镇化建设费用国家财力无法承担,也不利于生态保护。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如果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把村庄都建成社区空地硬化、夜晚路灯通明的小城镇,新农村建设费用将会非常高,国家财力将无法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势必增大。

村庄餐余垃圾、粪便等日常生活垃圾大部分堆肥回田,土、木、石、草等建筑垃圾一般分散直接回归自然或就地再利用。

城镇建设要硬化空地,城镇餐余垃圾、粪便等生活垃圾,混凝土、瓷砖等建筑垃圾利用比较困难,需要专有的垃圾场堆积、填埋,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环保效果不如村庄。

  小城镇的人均生活成本通常高于村庄的人均生活成本,普遍城镇化的城镇化生活缺少相应的收入来源。

  小城镇生活需要建造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密集利用空间,建筑费用较高,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也较高,其人均生活成本通常高于村庄的人均生活成本。

沿海一些地区按照城镇的模式改造村庄,把村庄建成小城镇,建设相当多的路灯、硬化空地、下水道等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大量维护费用,只为维持一个小村庄人口的城镇化生活。

这种小城镇的人均城镇化生活成本甚至高于大城市的人均城市化生活成本。

这些小城镇没能和周围村庄的功能共生、互补,不为周围村庄人口提供公益、交换、生产等职能,没有足够的城镇工作岗位,不能获得足够的维持高成本城镇化生活的收入。

这种普遍的城镇化将难以为继。

  国外农村发展的经验。

  在欧美,乃至日韩,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是把农村都变成小城镇,而是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农村的社会制度、乡村文化建设,注重保持农村风光秀美、乡风淳朴的传统庄园风貌,使农村社区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

因此出现了相当多的城市人向农村回流的现象,甚至理论上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中田园化理念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改变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产品产量来提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转变。

第二,肯定农民利用当地传统砖、土、木、石、草等建筑材料和混凝土、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建筑适应农业生产和当地自然环境的传统居住形式;

尊重农民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充分肯定这种与农业生产生活相一致,不需要耗用大量电能延长夜间活动的作息方式的合理性;

提倡农村简约的生活方式,不主张在农村过多建设与农业生产生活关联度不高的广场、公园等设施;

发扬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在农村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中,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把污染工业集中于城镇工业园区,降低工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并对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

把农村的村庄定位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初级加工的传统场所和农村居民的传统分散居住区,在农村的城镇集中建设服务农村居民的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商品交换的市场和商铺,以及进行高级农产品加工、工业品加工的基础设施。

通过贯彻上述理念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田园化理念的提出也是对农村传统生存方式中合理性的肯定,认识到农村的生存方式是与城市紧张、喧嚣的生存方式不同的一种简约、自然的生存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农村的生活设施将从简陋到完善,但农村不会过多建造与农业生产生活关联度不高的广场、公园等设施,农村的生活不是都向城市看齐。

农村传统的简约、自然生存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独特的价值,并不代表着贫穷、落后。

这就为生活在农村的居民提供一些他们生存状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缓解由“农村-贫穷、落后-自卑、焦虑”这一思路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不适,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对农村居民的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