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94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

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的这些观点虽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3.简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1)康有为

①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

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②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

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②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

①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考点释疑1—2】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其核心是要不要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简述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主要内容:

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影响: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考点综合1】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

19世纪末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中国人民把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2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课标考点2】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及对旧道德的批判、文学革命等,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解析考点2】

1.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

(1)背景:

①政治: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③思想: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同时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4)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

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历史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考点释疑2】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认为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离开根本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

第二,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揭示改造现存的中国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第三,没有对工农劳动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对他们的革命发动表示应有的期待,没有同劳动群众相结合;

第四,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综合2】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指1915——1919年,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它的突出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使这一运动带有局限性。

1917年在俄国十月胜利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3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课标考点3】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等,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课题在岳麓版没有列入,而课标明确标明)

【解析考点3】

1.简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各地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们深入到工人阶级中间,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0年开始,在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各地陆续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阶级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考点综合3】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反复的比较,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改造中国的历史作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他们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与工人阶级结合,积极筹划建党工作,终于在中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高考回眸】

【例1】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Ⅱ)鸦片战争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A)

A.魏源的《海国图志》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C.姚莹的《康輏纪行》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例2】

(2005年高考广东卷)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

A.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例3】(2004年高考江苏卷)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

【例4】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通过白话小说抨击封建礼教的思想家是(C)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吴虞

【例5】

(2004年全国文综卷)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B)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

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D.《中俄声明》签订

【例6】

(2002年全国文综卷)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C)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例7】(2003年高考江苏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D)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

【例8】

(2001年高考春季卷)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C)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以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

【例9】

(2001年全国文综卷)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A)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苏维埃体制D.人民民主制

【例10】

(2006年北京文综卷)第

(2)问展览二:

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

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

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四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

【参考答案】

主张

实质

作用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御敌强国

开阔国人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

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利用两方科技自强求富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后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推进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变法图存

突破洋务派主张,掀起维新运动;

改良道路行不能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

【专题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

A.《各国律例》 

B.《四洲志》 

C.《天演论》 

D.《海国图志》

2.“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严复《天演论》 

D.洪仁玕《资政新篇》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4.洋务派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夷制夷”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所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 

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

6.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B.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C.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 

D.1917年,《青年杂志》迁到北京

8.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恶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Science”辩护。

这里的“DemocracyandScience”指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9.下列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10.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④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1.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演变过程。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

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行为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12.李大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庶民的胜利》 

D.翻译《共产党宣言》

13.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形成强大潮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民主科学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 

D.马克思主义思想

1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15.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

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持这种主张的主要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派

二、非选择题:

16.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并指出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共同影响。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 

洋务派

洋务运动

维新派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领袖

新文化运动

共同影响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0—1919年)是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变化剧烈的时期,请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

18.1919年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以下是有关摘录:

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

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它的软化。

“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

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可比。

”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文章作者特别推崇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历史贡献?

(2)材料中所指的“世界革命”具体说应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

简单说明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办的历史背景。

【专题测评答案】

1.D 

2.A 

3.C 

4.B 

5.B 

6.D7.B 

8.D 

9.D 

10.C 

11.B12.B13.D 

14.D15.A

16.【参考答案】

主要特点

中体西用

仿造器物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仿行制度

提倡民主与科学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反对专制迷信

共同影响: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17.【参考答案】发展演变:

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新文化思想解放运动

共同因素:

政治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

18.【参考答案】

(1)谭嗣同:

著有《仁学》一书,他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为变法而献身。

陈独秀:

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人物。

创办《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口号,反对愚昧、专制。

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2)十月革命;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一大批先进青年,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民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