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99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品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复习历史提纲必修二Word文档格式.docx

(3)封闭性:

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5)落后性:

有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

理状态。

[微点拨]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古代落后的经济形式。

考点2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新石器

时代

纺织业萌芽(原料:

麻、葛、丝),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周

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内容、“妇功”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衣、起绒锦);

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

“丝国”之称

唐代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有

了新的提高

元代

黄道婆革新工艺,新式纺车,推广先进织造技术,推动纺织业发展,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代

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

义萌芽开始产生

[微点拨]两条丝绸之路路线

汉代(陆路)长安→敦煌→今新疆地区→今中亚地区→大秦(古罗马)

宋代(水路)泉州、广州→今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今非洲坦桑尼亚

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1)商代:

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

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2)西周:

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

(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4)东汉初,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1.陶器:

唐代时“唐三彩”风行一时。

2.瓷器

(1)唐代:

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浙江)的青瓷和邢窑(河北)的白瓷名闻天下。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

饰。

(2)唐宋名窑: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3)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

“瓷路”。

[微点拨]古代著名瓷都唐代——“南青北白”邢州(河北邢台);

越州(浙江绍兴)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今河北曲阳——白瓷;

汝窑——今河南宝丰——青蓝;

哥窑——今浙江龙泉——青色;

官窑——今河南开封——粉青;

钧窑——今河南禹州——紫色

考点25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水排鼓风图

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

朝代

概况

秦汉

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

制容钱器之中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市”与住宅区的“坊”分开;

长安正

式的“市”有九处

南北朝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

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①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唐代“夜市”比

较繁荣

 

①“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分散于宅屋(坊)间,有的街道上

形成比较繁华的商业街;

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东京的夜市直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②“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

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

[微点拨]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①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

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②“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③“夜市”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

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历代都推行。

3.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

(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

(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都有歧视性规定。

5.影响

(1)积极:

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

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三、“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表现

(1)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顺治帝)。

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2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

(1)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直接和主要原因。

②小农经济自身的落性、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表现:

①标志:

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洋纱洋布(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

③商业和金融业变化,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

2.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

(1)产生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途径:

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一种是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另一种是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洋务派的官办企业。

(3)著名企业:

①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3.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

(1)初步发展的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资本输出)加剧的同时,商品输出继续增加。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3)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①张謇:

1899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冶铁、银行等企业。

②荣氏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

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

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4)影响:

①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

③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

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1)发展不平衡:

①地区分布:

集中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②行业分布:

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①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②自然经济(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

受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4)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加试】5.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c)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加试】6.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1)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2)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棉花、花生和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率有所提高。

(3)中国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附庸。

考点27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短暂

春天

(c)

民国初

期、一战期间

(1912~

1919

年)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③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①实业团体不断涌

现。

②海外投资增加。

③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规模与速度空

前。

④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等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有一定发展,没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陷入

困境

国民党统

治后期

(1945~

1949

①国民党发动内战,对经济发展造

成破坏。

②恶性通货膨胀,滥发法币,使民族工业遭到打击。

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民族工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

④官

僚资本的压迫。

⑤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工商企业负担沉重,大量倒闭

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微点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

①“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②“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③近代民族工业:

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考点3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

男性: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性:

改良后的旗袍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

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

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①婚俗:

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礼:

趋于简化,出现西方

色彩的新式丧礼。

③其他:

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

公历在官

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微点拨]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交通工具和交

通运输

人力

人力车

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

城市的大街小巷;

20年纪50年代后,自行车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动力

轮船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

船;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

2003年,上海

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运营;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共交通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1924年,上

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行

民航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

30年代中期,已形

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1)邮政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扩展。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报

①有线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3)电话

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加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b)

(1)西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国人办报

①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影视业的发展(b)

(1)电影

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②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

④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红高粱》、《霸王别姬》等。

(2)电视

①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3.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

(1)兴建

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2)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②消极:

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28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改造形式

①农业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改造: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全行业公私合营。

[易错提醒]“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工业化: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

(1)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

(1)人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2)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

(3)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

2.开展: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影响: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

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

4.启示:

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名师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

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

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的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考点2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的发展。

(2)过程

①开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

到1983年初,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主要内容:

①形式: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不变:

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

③变:

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

实质: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4)意义:

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

(1)初步形成

①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易错提醒]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d)

(1)“南方谈话”

a.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b.时间:

1992年春。

c.内容: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中共十四大

a.时间:

1992年10月。

b.内容:

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a.时间:

1993年11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c.作用:

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5)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d)

(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示意图

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3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

I.背景

(1)欧洲和亚洲之间很早就存在贸易往来。

(2)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

(3)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

II.过程

人物

支持国

航线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从欧洲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

I.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1)商品种类增多:

如美洲商品进入欧洲市场。

(2)贸易范围扩大: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建立了直接的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