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209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修炼之道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课文讲长城,我就当地理老师;

课文讲武松,我就当历史老师。

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感情的感悟上,学生上完了语文课收获的就是课文的情节内容。

结果,劲没少用,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多大提高。

一次,校长来听课,记得当时我讲的是四年级的《列宁和卫兵》。

一节课,我大讲特讲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累得我口干舌燥。

课后,校长检查学生对这篇文章留下的印象。

校长提问: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中的列宁是一个怎样的革命领袖?

诺班洛夫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这些问题学生记得清清楚楚。

校长又提问: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写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个别学生记得也很清晰。

校长再次提问:

谁记得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写的?

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早晨,太阳照在斯摩尔尼宫上,没有一个学生能记得清楚原文的语句。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摩尔尼宫上。

”评课时,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用课文教语文。

咬文嚼字,是教母语的传家宝;

朗读背诵,是学母语的传家宝。

这两个传家宝你都给丢了,整个一堂课除了分析,还是分析,学生记住的只是情节和人物。

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文为例子,以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好好品味语言,离开语言的吟、咏、品,容易造成语文学习任务的旁落,那就不是语文课!

”校长检查课堂教学,暴露了我不懂语文,更不会教语文,校长的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

通过《列宁和卫兵》的教学,我明白了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失落。

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只记住了一个大概的内容,而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没有贮存到自己的脑子里去,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样教学语文,学生的语言怎么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好多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我始终记住了那次失败的教训。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顺时演变,怎样与时俱进,都应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语文之本,语文之源,语文之魂,语文之脉。

无论我们的课改之路走得多远,“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是永恒的。

2﹒读书。

40年前,也就是我上山下乡的第三年,村里让我当“挣工分的教师”,只供饭,不给钱。

我斩钉截铁地说:

“干!

”石磨当讲台,土墙做黑板,泥桌泥凳泥娃娃,松花江畔的小渔村里从此便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三尺讲坛横亘在我生命的原野上。

为了守着学生,守着心中的希望,我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学校的工作上。

然而,吃了一把草,硬要挤出两杯奶,渐渐地,我感到力不从心了。

捉襟见肘的我,为了拥有“一览众山小”的从容与自信,每天拿出“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功夫来读书。

我读书不成体统,属“杂学”类,名人传记、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天文地理,无所不及。

我认为,读书不能只盯在一处,正如鲁迅所云:

读书如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耕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涵养了我的底气,也使我的课堂充满了灵气,同时更造就了我的名气。

不久,我便调到县教研室做了小学语文教研员。

工作对象变了,由教学生变为专门研究教学、指导和培养教师;

工作范围大了,由负责一个班接触一所学校,变为面对全县各个小学,服务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新的岗位和压力,我必须“读”占鳌头,“读”领风骚,不断刻苦修炼。

因为不具备“德”、“才”、“学”、“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熟的专业技能、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难以胜任教学研究和培养教师工作的。

上书市淘宝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嗜好。

为了精心构建自己的书房,我外出开会抽时间跑书店,外出办事抢时间逛书店,外出听课挤时间找书店。

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用得着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非把它买到不可。

一次,我出差去昆明,在哈尔滨上火车的时候,想买点水果,一打听,非常贵。

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我的心思,指着一纸壳箱子烂梨说:

“师傅,您给五毛钱全拿去。

”俗话说,“烂梨不烂味”。

于是,我付了五毛钱,捧着一纸壳箱子烂梨,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用小刀做了精心的“处理”:

把剩下三分之一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二分之一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三分之二的放在一起。

在车上,开始我偷偷摸摸地吃,因为不好意思。

后来我大大方方地吃,梨是我花钱买的,怕啥。

最后我是狼吞虎咽地吃,不吃全烂了。

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五毛钱,吃了一路水果。

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采购了500多元钱的教学用书,这500多元钱的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上车下车硬扛回哈尔滨。

现在,我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万多本教育图书,一些经典藏书垒满家里整个墙壁不说,还有十几个书架,横七竖八。

这些书,没当摆设,没充斯文,我经常在书橱间逡巡摩挲,在走动中整理思绪,赢得自豪,找到愉悦。

每当落日余晖消失,白天嘈杂、纷乱退却的时候,泡上一杯绿茶,要么慵懒地席地而卧,要么靠在床头,在灯光的笼罩下,手捧一卷好书,鼻翼轻轻翕动,呼吸一口淡淡的油墨芳香,然后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骚动的心归于沉寂,静静地沉到书中去。

三更有梦书当枕。

床上放上几本书,深夜里,睡着了,心如秋月朗,古今多少事,上下五千年,尽在鼾声中。

3﹒练口。

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退,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

因为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语音标准、用词恰当、句法规范、表达连贯等一般要求以外,还应当准确简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倾注感情。

对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的教学,应采取相应的语言给以表达,或激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蕴蓄,或诙谐幽默。

行文到此,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听书的事儿。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父亲开过茶馆。

我家就住在茶馆走廊的隔壁,听书非常方便。

说书人折扇一把,醒木一块,身着传统长衫,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一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每场书都非常精彩,茶馆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当时,我白天上学,晚上做完作业,就偷偷地溜进书场听书。

不管是长枪袍带书,还是短打公案书,我都喜欢听。

尤其是评书的语言,口语化,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比如《野猪林》描写两个公差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只见这两个人举起了那迎风的膀子和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得鸡犬伤心,猫狗落泪。

”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每当人物出场时,说书人都要来一段“开脸儿”,比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在墙外看花和尚鲁智深耍62斤重的浑铁禅杖喝彩时,艺人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土墙缺边处站着一位官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他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脚蹬一双磕瓜头朝样皂靴,手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其实,这就是人物肖像描写。

“头戴”、“身穿”、“腰系”、“脚蹬”、“手执”这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一顶头巾”、“一领战袍”、“一条银带”、“一双皂靴”、“一把扇子”这些数量词用得也非常讲究。

尤其是说打仗场面的段子我更爱听,虽然是套话,但百听不厌,我现在还能背下来几句:

“一来一往,一上一下。

一来一往,有如深水戏珠龙;

一上一下,却似半岩争食虎。

儿时听了几部书,有了语言的功底,对后来我当语文教师,教小学语文,教中学语文,教师范语文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说书是语言的艺术,教语文也是语言的艺术,曲艺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语文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说书要有“关子”、“扣子”,教书更要有启迪和激励。

当然,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总结语都要规范、科学,富有审美性和教育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再形象点,再生动点,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语是应当有文采的,教师的言语尤应如此。

有人说我讲课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那音色、那声调、那语感、那词句,犹如拨动琴弦。

尤其是朗读,美的地方能读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能读得学生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能读得学生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能读得学生蹙眉落泪。

我知道这是溢美之词,但让自己的语言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我一生梦寐的追求。

4﹒游历。

语文无处不在: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是广告里的语文;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是影视主题曲里的语文;

“厚道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传统民俗里的语文。

自然界中的语文那就更多了:

巍峨的昆仑、奔腾的长江是语文;

名城故都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是语文;

无声的冷月、静谧的荷塘是语文;

甚至秦皇岛外那淘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海燕、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都是语文。

一句话,春风秋雨,朝阳晚霞,草地竹林,雪山清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这些都是活生生的语文课程。

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就是语文坚实的土地。

学科特点决定语文教师应该是通古博今的杂家,应该是名山大川的游者,应该是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历练生活的永葆青春朝气的热血之人。

为此,多年来,我利用寒暑假,南临三亚,北达漠河,东游吴越,西抵新疆。

祖国大陆除了西藏之外,我到过100多个城市。

在广袤的国土上,波浪兼天涌的长江,远上白云间的黄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黄昏”的泰山,“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塞外,都留下过我的脚印。

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语文资源。

我的游览与他人有所不同,所到之处,主要是搜集庙宇殿堂、名胜古迹的对联。

不论词彩华丽的长联,还是妙语连珠的短联,我都愿意积累。

因为它具备诗的对仗,词的含蓄,歌的韵律,赋的铺陈等特点。

尤其是长联,充满故实多,景色美,情感浓,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的美学境界。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搜集各地名联千余副。

这些名联,有的雄壮豪放,有的端庄风雅,有的精巧淡丽,有的托物寄情,有的引类取喻。

一副佳联犹如一首长歌短赋,能陶冶情怀,开阔视野,丰富人文,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次,我去江苏镇江,游览了昭明太子读书台。

镇江南郊风景区,山峦起伏,绿树葱茏,珍禽奇鸟啼唱,修竹清泉互映。

在招隐寺大殿遗址南,沿树丛中小径,循石级而上,便是一座小院,两面花墙,数张石凳,一幢三开明间的古舍,这就是昭明太子读书台。

门上的对联是:

“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恍听读书声。

”我掏出笔记本将其记下,现在还能倒背如流。

5﹒弄笔。

有人说,只会讲文章,不会写文章的人,只能算“半个语文教师”。

我认为,一个不喜欢写作,不擅长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能底气十足地站在讲台上的。

因为一个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教学质量的优劣。

为此,我从当语文教师那天起就与笔墨结了缘,并且常年坚持笔耕不辍。

当然,对我而言,写作并非是纯粹的创作,而是一种教育生活的方式。

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不懂为文之道,文字拙笨,尽管有时日吐千言,怎奈笔力不够,常常自觉满纸荒唐。

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我练习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在撕开拼拢折来叠去中,逐渐掌握了一些锤炼语言的方法。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我以往的教育写作都是用铅笔起草,修改后,再用钢笔一笔一画地抄清在稿纸上。

2004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刘开运主任收到我的一本三寸厚的《家庭语文教育艺术》书稿,感到非常惊奇,他说:

“现在的书稿哪有用手写的?

我真钦佩您老人家的毅力!

”我知道,这句话与其是褒扬我,到不如说是批评我,言外之意,那就是我太落后了。

后来,我学会了电脑打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透过窗帷,我家电脑的荧光已照亮迷蒙的双眸;

深夜,月儿已悄然隐身于云朵身后,而我的窗户还透着淡淡蓝光。

在电脑屏幕上真实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己。

“江湖夜雨十年灯”,在日积月累中,我先后公开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探》、《实用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知识与小学作文教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育艺术》、《教师必备的10项修炼》、《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长短论》、《怎样教语文怎样当老师——小学语文教学长短录》、《我为语文而来——白金声教学艺术》等15本教学专著,又发表了700多篇大小文章。

有人问我:

“白老师,您又上课,又搞研究,又经常外出讲学,还写了那么多的书和文章,哪来的时间?

”我说,我搞研究和写东西都是有感而言,有积而发,有思而作。

至于时间,还是鲁迅先生说得有道理: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一天24小时,除了八小时正常睡眠之外,其余时间我几乎都在工作。

上班抓事务,下班搞业务,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方式。

孔子做学问,常常达到了“发愤忘食”的程度,我不敢与孔老夫子相比,只是学习。

有时我伏案备课,仰面沉思,埋头爬格子真忘了吃饭,乃至爱人和孩子千呼万唤,才清醒过来。

有时激情提起我的精气神,使我心血来潮,灵感突发,不能自已,常常夜半时分披衣而起,凌晨三点奋笔疾书。

我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

6﹒习字。

说句老实话,我的字写得不好。

上小学的时候,无人指导,放任自流,写出的字常常缺胳膊少腿,让人惨不忍睹。

到了初中,把横写成“鹤脖”,把竖写成“鼠尾”,把点写成“牛头”,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那时我有一个观点,认为字写得好坏无关紧要。

只要能考上高中,比什么都强。

上了高中,看到别人一手漂亮的字,我非常羡慕,认识到,学好汉语,当从写好第一个汉字开始。

于是,就练写钢笔字,力争工整、匀称、秀美。

人算不如天算,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就随着浩浩荡荡知青队伍开赴农村,放下笔杆,拿起鞭杆,当了农民。

后来,做了老师,教了语文,指导学生写字,深感自己的字拿不出手,从此,苦练基本功,总算做到了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

有了女儿,我总结经验教训,告诫孩子:

“父母给了你人生第一副面孔,你很难改变;

字是你的第二副面孔,你可以自己创造,而且可以不断完善。

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要记住,端端正正写字,踏踏实实做人。

”女儿天生聪颖,自幼乖巧,在小学时,又摊上一个爱好书法的老师。

这位老师第一能写工整、匀称、秀美的钢笔字,第二能写大小适中,笔画规矩、美观的粉笔字,第三能写有帖意,字体工整,结构合理,起笔收笔交待清楚的毛笔字。

耳濡目染,加上老师的指点,女儿小学毕业就写了一手好字,刀削斧砍,银画铁钩,并不为过。

一晃,女儿上了大学,学的是中文。

毕业那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招聘会上,女儿没有制作精美的电子简历,而是手写了一份自荐书。

考官慧眼识珠,当面让她抄写一段文字,女儿的字丽如春云,洁若秋露,令众多应聘者自叹不如。

就这样,我的女儿白丁在省城一家公办学校当了小学语文教师。

此事说明了写字对小学生来说有育德、启智、审美、健体之功能,儿童在小学阶段打下写字基础,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伟大历史功勋不亚于万里长城。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幅动人的图画,一个鲜活的生命。

从结体上看,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由这些变化,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

从章法上看,字距相称、启承连断、大小向背、顾盼映带,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一种格调,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写字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犹如空气对于人之生存那样重要。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的笔画、笔顺和字形结构,书写达到笔画清楚、正确、规范、熟练有力,字体匀称美观,对书法作品有欣赏能力。

能掌握“三笔字”的用笔方法,了解选帖、读帖和临摹的基本知识,会识别楷、行、草、隶、篆等字体,会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特色。

不管是钢笔字,粉笔字,还是毛笔字,不管是写在作业本上的,黑板上的,还是写在墙报上的,都要都要写得对,写得美,写得快,给学生以示范。

因为学生写字,善于模仿,思维富于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示范,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往往超过方法的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