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21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02Word版含答案

阶段检测题02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9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

“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

“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

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

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③淫祠:

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④缗:

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无免者,竟居之竟:

竟然

B.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              堪:

忍受,经得起 

C.登车就道                      就:

靠近

D.复祷于社坛          社:

土地神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 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

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分) 

(2)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5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完成21-22题。

(8分)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8.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9.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

四.名言名句默写

10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

(1)策扶老以流憩,。

(2),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3),临清流而赋诗。

,乐夫天命复奚疑!

(4),;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秋水共长天一色。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17分)

人淡如菊

郭春燕

①友人常说,人淡如菊,浮生若茶。

于是赠我菊花茶,我颇以为奇。

②既是花,又是茶,那该是怎样清逸俊朗的模样?

③花性妩媚多姿,沸水冲之,刚才还略显干枯的几枚花瓣随波翻腾,一朵朵黄色的菊花盛开在透明玻璃杯中,如浴在水中的女子,爽洁清新,盈盈动人。

茶性香醇雅淡,待花瓣落定,把盏轻饮,浅浅的隐隐的一股清香,顺喉而下,片刻便达肺腑,顿觉心骸倶松,一切释然。

其花艳,其茶淡,渐渐地氤氲成一缕风,一絮云,在空中闲来荡去。

细酌之,人生为何不凝成一杯菊花茶,滤掉俗尘,拂去杂念,独自逸然地开放?

④茶香缭绕,隐约可见青郁的山上,飘下一人。

他荷锄背笠,短衣绾裤,衣襟上斜斜地别着一枝嫩黄的菊花。

他步风踏尘,来到自家竹篱茅舍前,推开虚掩的柴门,随手将那枝菊花插在竹篱上。

⑤他就是晋朝的陶渊明,因为不愿向小人俯首,不为五斗米折腰,遂躲至村野乡陌,吟诗作文,经营一方田亩,不问世事,快活潇洒地打发着时光。

其后的许多文人争效其法,一旦失意落魄,便轻甩发须,仰天大笑出门去,寻山林,觅村舍,远离尘世,在自然中了度余生。

⑥中国文人向来处穷达用舍、水清水浊之间,白以为濯缨濯足、行藏在我,胸中一股清气,总想以己之志肆逞天下,却往往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遭贬谪,便自嘲:

天涯何处无芳草。

拈一枝菊花,枫桥夜泊,寒江钓雪,将人生沏成了一杯淡茶,涵蕴味永,朦胧了秦时明月,清癯了唐宋诗词,那缕茶香绕过花丛,悠悠,淡淡,一直飘荡到今天……他们虽然称不上伟大,却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保持了内心的独立与完整,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行。

⑦中国文人就在这两种人生理想中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出与入之间做着人生的决定。

但惟其如此,中国文人的生活才显得那么丰富有致。

这时,菊花兰草,自然就成了心灵的调剂品。

现在我们可以感知一下菊的妙处:

轻轻地脱口而出,唇齿之间无需费力,而那种清韵便随徐徐气息悠然淡出,一如其姿态的优雅与脱俗。

在乡间,田埂上,小路上,车辙辗过,牛蹄踏过,泥泞中依然可见清瘦的野菊花,怯然,却坚毅地微笑着。

拢在手里,沁出一股冷冷的暗香,未及盈袖,却萦回于鼻喉齿颊之间,舒缓而畅意。

我相信它小小的体内一定吸取了天地自然的精华和灵气,澄清了尘埃和芜秽,莹心一片,于是韵致天成,佳趣横生。

在城市里,菊并不鲜见,花瓣繁复,叶绿且阔。

花容日渐丰美,但却少了一种峭拔和秀挺。

甫一照面,也不再会愕然惊诧。

蓦然回首,心中的那枝野菊花已悄悄摇曳,发出淡淡幽香……

⑧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怀里抱满菊花,笑在灿阳下,那实在是一幅纯美的图画。

这缘于淡泊无尘的心境,而这种淡泊又不是了无牵挂。

渗透点点人性的温存,又不贪恋其温存。

⑨秋霜降,众芳谢,唯有一枝枝菊怒放。

枝叶俏然,花容清冽,皎然而超尘。

尤其在月夜,朗朗清辉泼溅花上,晶莹剔透,冷冷不可浸淫。

此时,端详杯中的菊花,无言无语,悄无声息。

它已从绚烂归于平淡,却自然地伸展身躯,浴在净水中,清雅,和润,自成一格。

臻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升华?

⑩茶已微凉,轻啜,却是沁透肺腑,神清目爽。

人淡如菊,菊淡似人……

11文章第④段对陶渊明自田间归来的动作描写得极其传神,试举出两例加以赏析。

(4分)

答:

12第⑥段划线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①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行。

答:

②甫一照面,也不再会愕然惊诧。

答:

14文章以“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收尾,请探究这一结尾的妙处。

(5分)

答:

六、语言知识运用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戮没莫明其妙呕歌惆怅而归

B.嗔目感人肺俯衣钵张灯结采

C.迟顿气势磅薄彳亍人事沧桑

D.寥廓星辉斑斓辽阔夙兴夜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B.过年过节,花销多些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过度消费,那样不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C.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D.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小说是一种可以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反映生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B.科学追求真实、和谐与完美,在我们阅读科普文章时,也要非常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C.有军事专家表示,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不仅能够避免与外国航空器发生军事误判,而且可提高我国防空预警能力。

D.北大招生办公布的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指出,获推荐学生须具备“志向远大、有发展潜能”等条件。

1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6分)

中国式过马路

20.以记叙或议论为主,写一篇文章,表达“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这个意思。

【注意】①题目自定。

②明确文体。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答案

1.1.C2.A3.B

4.(3分)A(竟:

最后、终于)

5.(3分)B.(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6.(3分)A(“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7.(10分,每句5分)

(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已经对他们施加了处罚),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还把他们看成盗贼),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改过自新)的道路啊!

【采分点】“加”“目”“是”各1分,大意2分

(2)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采分点】“微”“夫人”“因”“与”各1分,大意1分。

其实别的词错了,该扣则扣,自定吧。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

‚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

‚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

‚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8

8.上片词人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愁苦的思乡之情。

9.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他乡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令人愁眉不展。

10、

14(6分)①总结全文,文章从人写到菊,又从菊写到人,思路明晰。

②照应文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③升华主旨,突出人与菊相通之处“淡”字,表达对淡泊、脱俗人格的由衷赞美。

15.D

16.C

17.D.【A.成分残缺。

可在句末添上“的文体”。

B.介词淹没主语,应将“我们”放到“在”前面。

C.语序不当。

“能够避免与外国航空器发生军事误判”“可以提高我国防空预警能力”互换。

18

19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