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2392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漯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十四章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引资38

第二十五章扩大出口规模38

第七篇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科技教育水平38

第二十六章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38

第二十七章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水平40

第八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漯河42

第二十八章千方百计扩大就业42

第二十九章增强社会保障能力42

第三十章保障公共安全43

第三十一章提高人民医疗卫生水平43

第三十二章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44

第三十三章实现可持续发展45

第三十四章加强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45

“十一五”(二○○六年至二○一○年)是漯河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漯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本纲要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和全市人民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构建和谐漯河的重要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

第一章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时把握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具有漯河特色的发展路子。

5.68

164

330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2.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3%,高于“十五”计划2.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768元(突破1500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是“九五”末的2.3

倍,年均增长18%。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次产业构成由“九五”末的二、一、三演变为“十五”末的二、三、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1%,全部工业增加值189.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8%,比“九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产业特色日趋明显。

食品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得到巩固,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和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

以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唯一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

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前景看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投资拉动作用增强。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4亿元,是“九五”的1.7倍,年均增长17.7%,其中,工业累计投资100亿元,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中心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环保等大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二次区划调整成功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正在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31.7%。

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9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7.6%。

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基本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有新进展。

以企业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2%;

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6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已有20多个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和国内众多强势企业投资漯河,有近百种产品出口到5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出口总额9513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38.6%。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家、省级12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品29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效。

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

人口增长始终维持低生育水平,土地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预计

绝对量

增长%

2005年

年均增速%

生产总值(亿元)

258

10

322.1

12.3

人均生产总值(元)

10000

12768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8.3

8

13.2

18

三次产业结构

20:

61:

19

17.9:

62.3:

19.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1.8

95.4

15.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334

17.7

城镇化水平(%)

30

31.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120

5

3319

7.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860

7923

10.4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1

0.95

38.6

利用外资总额累计(亿美元)

3

2.63

注:

①生产总值及人均,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初步核算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第二节“十一五”是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今后一个时期,全方位开放的国际环境、国内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中部加快崛起给漯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

我国进入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河南全面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漯河是“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更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产业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我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经过20年的发展,漯河积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中国食品名城”显示出巨大的产业品牌效应,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将在“十一五”发挥作用,城市的发展空间广阔;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政府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管理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上下已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把握大局,发挥优势,利用有利条件,漯河经济一定会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将跨过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达地区始终在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占据竞争优势,中原城市群各市竞相发展的势头日益强劲,给我市形成的压力日益增大。

我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比重偏低;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高层次人才缺乏;

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

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对此,我们必须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顺利实现“三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既定的“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科教兴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增强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致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使漯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必须加快发展,建设经济强市。

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指导思想,牢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努力走在中原城市群前列。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及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祉,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及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具有漯河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

——必须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和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利用国际国内资本的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大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严格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新成就;

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区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专栏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0年

指标属性

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

322

593

13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

22808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4.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34(累计)

830(累计)

16

城镇化率(%)

4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12760

4655

7

县区经济比重(%)

77.6

80

183.7

1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5

人口自然增长率(‰)

4.67

约束性

2.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63(累计)

3(累计)

15

规划指标的属性

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意图,主要通过完善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

约束性指标,主要通过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完成。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

在全省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新漯河。

第二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工业强市

进一步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做大食品工业、培育重化工业、扶强造纸工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资达到270亿元,到“十一五”末,全部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限上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5%,限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第三章提升“中国食品名城”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继续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优先支持的产业,着力巩固壮大主导食品工业和龙头企业,开发新兴食品业,培植引进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60%左右。

专栏3“十一五”期间“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食品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20亿元以上,食品工业完成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肉类加工业:

本地生猪屠宰量突破1000万头,肉制品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精深加工比重达到70%以上,产品进入欧、美、日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亚洲第一肉类食品生产基地和世界有重要影响的肉类食品供应基地。

★粮食加工业:

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转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基地。

★果蔬加工业:

蔬菜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成为重要的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饮料制造业:

全市饮料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

★调味品加工业:

全市调味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

★食品包装材料业:

包装材料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第一节肉食品加工业

加大猪肉制品和禽牛羊兔肉制品等新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扩大高低温肉制品、中西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生鲜肉制品、出口分割肉等精深特色加工能力,实现肉制品加工多样化、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

集中各种优势资源,支持双汇集团走国际化道路,争取双汇集团的双汇国际和双汇物流尽快上市。

到“十一五”末,双汇肉制品产量进入世界前三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为后五年进军世界500强创造条件。

第二节粮食加工业

扩大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的粮食深加工领域。

发展以高档专用粉、营养强化型面粉、谷朊粉、小麦胚芽油、绿色保健食品为主的小麦深加工产品;

以玉米胚芽油、淀粉发酵、淀粉糖、变性淀粉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产品;

以分离蛋白生产、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为主的功能性大豆食品;

油料加工要利用玉米、大豆开发玉米油、大豆油,开发高级烹调油等油脂产品;

饲料加工要按照专用化、系列化、颗粒化方向,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及预混饲料。

第三节其它食品工业

饮料制造业:

开发功能型饮料、果蔬汁饮料、啤酒、乳制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

果蔬加工业:

充分利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优势,发展蔬菜保鲜、速冻、脱水、真空冻干品种。

调味品加工业: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膜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发骨味素等新型天然调味品、复合调味粉和方便调料。

烟草工业:

加快生产线技术改造,生产规模确保30万大箱,力争50万大箱,一、二类卷烟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

第四节主要配套工业

食品包装材料业:

创新食品包装理念,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个性,巩固扩大PVDC肠衣膜、多层高阻隔复合膜、彩色软塑料制品、胶印制品等彩色印刷和包装材料,开发建设新型绿色环保型包装材料、PVDC树酯项目、PVDC肠衣膜、包装纸、塑料彩印等项目。

食品机械制造业:

主要发展成套面粉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

第五节形成食品产业集聚

利用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龙头骨干企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为主要途径,形成各具特色的南北中三大食品工业聚集区。

图5

以双汇、中旺、旺旺等大型企业为基础,以高新区为依托,形成以肉类深加工和粮食精加工产品为主的南部聚集区

以双汇、中旺、旺旺等大型企业为基础,以高新区为依托,形成以肉类深加工和粮食精加工产品为主的南部聚集区;

以郾城区中小食品企业为基础,以孟南工业园为依托,形成以饮料、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为主的中部聚集区;

以临颍南街村、龙云、北徐等骨干企业为基础,以粮食深加工、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北部聚集区。

第六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围绕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食品各行业的准入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符合漯河实际情况的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产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全面建立漯河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系统,包括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使之能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类信息资料,加强与世界各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引导食品企业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食品行业质量认证、全面质量管理、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等认证体系建设。

专栏4食品工业主要投资项目

★肉食品加工:

规划畜禽屠宰、分割,高、低温肉制品项目共10个。

★粮食加工:

规划小麦、玉米、大豆加工、深加工项目共24个。

★饮料加工:

规划奶类、酒料、蛋白及功能性饮料类等项目共11个。

★其它食品加工:

规划调味品、骨素和肠衣、烟厂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共17个。

★食品配套产业:

规划食品包装、印刷类项目共13个。

★食品安全体系:

建成漯河国家粮油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第四章培育以盐化工为重点的重化工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盐矿资源优势和煤化、钛化生产及冶金制造基础,改善轻重工业结构,提高重化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盐化工业:

盐化工业是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要科学制定《盐矿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在舞阳县和郾城区西部规划建设两大盐化工专业生产园区,实施盐矿资源高起点有序开发和深度加工,拉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把盐化工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引导盐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到2010年,盐化工产品产量达到600万吨。

煤化工业:

发展尿素、复合肥、甲醇、甲醛等精细化工产品。

钛化工业:

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运用氯化法生产钛白粉高新技术及深加工技术,扩大钛白粉生产规模,2010年争取突破10万吨生产能力。

其它重工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优质棒材、冷热轧钢筋、建筑塑料、新型墙体材料、PVC管材管件、汽车零部件、改装车、电光源、卫生陶瓷、粉煤灰砖等产品和行业。

专栏5重化工业主要建设项目

★盐化工:

规划工业用盐、制碱项目7个。

★煤化工:

规划尿素、复合肥、甲醇等项目6个。

★钛化工:

规划氯化法钛白粉项目1个。

第五章扶强造纸业

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向宽幅、高速、高效、低能耗方向发展,巩固扩大中高档生活用纸、文化用纸和包装纸,发展高档新闻纸、胶印书刊纸、信息用纸和食品医疗用纸。

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提高木浆比重,扩大废纸脱墨生产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纸、纳米纸等特种纸。

抓好银鸽年产20万吨文化纸、20万吨包装纸、10万吨特种纸、5万吨生活纸等项目建设。

“十一五”末,全市造纸能力达到150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造纸工业基地。

第六章优化纺织业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战略性引进为手段,推进纺织工业综合化、系列化、高新化。

棉纺业要增加精梳纱、高支纱、无结头纱比重,力争形成50万锭的生产能力。

支持化纤业开发高仿真功能化、差别化纤维等特种化纤,力争达到5万吨的生产能力。

引导纺织企业通过与沿海产业配套等形式,向纺织、印染、后整、服装加工方向发展,全面提高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第七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着力在生物化工和新材料等具有基础和开发优势的重点领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生物化工:

依托骨干肉食加工企业,以生猪胰腺等生物活性组织为原料,发展生物酶制剂、生物医药和生物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生物化工产业。

新材料:

积极发展强磁材料、超硬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三鑫公司3100吨磁粉磁件及电机、尚达公司永磁材料等项目建设。

第八章激活传统产业

按照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思路,充分利用制革制鞋、机械、制药等传统产业在资产、产业工人方面的存量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嫁接改组改制等途径,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专栏6造纸、纺织、高新技术等产业主要建设项目

★造纸:

规划造纸工业项目9个。

★纺织:

规划纺织工业项目4个。

★高新技术:

规划高新技术产业项目9个。

★其它传统工业:

机械电子项目6个,冶金建材项目6个,皮革、制鞋项目3个。

第九章壮大企业群体和培植名牌产品

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骨干企业梯队。

“十一五”期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超500亿元,3家企业超100亿元,5家企业超50亿元,一批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和10亿元。

鼓励企业引进名牌和培育名牌。

“十一五”末,力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河南省著名商标”30个以上、“河南省名牌产品”40个以上。

第十章集约发展园区工业

对双汇工业园、银鸽工业园、孟南工业园、高新区民营工业园、舞阳风帆工业园、召陵电力金具工业园、杜曲工业园等已具一定基础的工业园区,要进一步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加快推进召陵工业园区、源汇工业园区和郾城工业园区、舞阳、郾城盐化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园区吸纳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集群度和产品集聚度,实现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

要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和“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建设,充分利用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与农副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