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255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9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史版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文档格式.docx

(1)积极:

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

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

(1)西周后期:

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

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轻巧识记] 早期政治制度

1.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概念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曲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两大基本政治理念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解读本史料应注意图中文字信息和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由图中“周王室贵族”“武王弟”“周公长子”等信息分析出同姓封国数量上的特点;

从封国的地理分布可看出同姓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史料二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演变情况。

史料二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

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图示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提示] 特点:

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

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2)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意图: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

形成了二元体制。

[史论归纳]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

(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历史遗存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1)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2)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

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第二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的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

(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什么?

[提示] 祖先牌位。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

[提示]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甲骨文合集》记载:

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

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

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

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导学号:

61600000】

A.神权高于王权    B.国王没有实现集权

C.宗法制成为主导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 [材料无法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比较,故A项错误;

材料不在于突出国王的集权与否,故B项错误;

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

商王占卜问政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

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加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D项错误。

3.《诗经·

大雅·

板》记载: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充分说明(  )

A.宗法制维系社会统治的功效

B.中央集权得到充分体现

C.分封制下诸侯权力空前强大

D.大宗和小宗是完全相对的

A [由材料中“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可知,这段文字是论证西周宗法制度的宝贵材料,故A项正确;

中央集权与材料中“大宗维翰”“宗子维城”不符,故B项错误;

诸侯权力空前强大,与材料中“大宗维翰”“宗子维城”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中“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是说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

没有涉及大宗和小宗是完全相对,故D项错误。

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

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

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

A [“乐”讲究不同阶层的和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从而稳定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

“礼”讲究差异,体现贵贱有序,故B项错误;

“乐”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主要目的不是调节情绪,故C项错误;

“乐”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D项错误。

考点2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

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战国时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

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

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西周后期,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现象出现,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贵族、平民。

(2)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5.赋税制度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

[轻巧识记] 图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关系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

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

生产不计成本;

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

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提醒]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演变

1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在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

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

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繁荣;

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

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1)商周:

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 农夫蚕(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

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非乐上》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

史料三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

王制》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史料三是原始文献史料,史料“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说明政府设置官员管理手工业。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提示]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④脆弱性:

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有利因素:

农民的辛勤劳动;

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

政府的重视。

不利因素:

自身的脆弱性;

自然条件的制约。

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

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

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

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  )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A项错误;

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D项正确。

2.《国语·

齐语》载:

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

儒效》载: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导学号:

61600001】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B [材料中呈现的工商业不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材料中工商业的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

题干是指手工业技术传承,没有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

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A [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

4.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布、钱和爰金,刀币是齐国货币。

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齐国铸币业发达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

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齐国货币在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3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①主张:

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

主张德治;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子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事异则备变”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选修融会]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

(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1)政治

①礼:

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

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

开创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

①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