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2854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攻城与守城器械Word文档格式.docx

火器发明后,因其射速慢,天气影响大,轻便的弓箭还有相当的生命力。

以明代戚继光的军队装备为例,步军中弓手占十分之一,马军中仍占二分之一强。

至于满清更是以骑射作为夺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弓箭才走出了中国军队的序列。

在长达数千载的装备史上,弓箭赢得了无上的荣光,春秋战国时位列兵器之首,"

射"

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备的"

六艺"

之一,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赐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权。

如百步穿杨的养由基,辕门射戟之吕奉先具是一段佳话。

即便是羽扇伦巾的周公谨也用十日造箭之法来谋害诸葛亮。

公元前121年,李广率部抗击匈奴,为十倍之敌包围。

其亲操一种称"

大黄"

的强弩,箭无虚发,远距离射杀匈奴将领,扭转了战局。

弩脱胎于弓,实则是一种装了弩机的弓,相传发明于黄帝时代,亦有传说是战国楚琴氏所创。

但据文字信史考据,凡记三皇五帝的史籍如《史记?

五帝本纪》,《汉书?

律历志》,《古书尚书?

序》,《博物志》多有关于弓的记载但无弩的记叙;

而战国时的《孙膑兵法》,《墨子?

备城门》等不仅弓弩皆有载,而且弩已是普遍装备的制式装备。

鉴于中国人习惯将弓弩并说,可认为弩的产生要晚于黄帝而早于楚琴,应该是商周青铜器时代的伟大发明。

弩的优势有二,其一:

装有弩机,拉弓,瞄准,发射的操作步骤分解进行,瞄准时间充裕,命中率高,简单易学,"

朝学而暮成"

其二:

张弦不单靠臂力,也可以脚踏腰引,大型的弩还安上绞车,几十人合力,射程远威力大,相较而言,弓只能用臂力,使用一支数石的硬弓可是一项体力活。

当然利弊相成,弩分步发射速度较慢且不利于骑兵使用,试想,在奔驰的骏马上完成"

上弩"

,"

进弩"

发弩"

的全过程,射手非得是国家级体操运动员不可!

所以弩被主要应用于防守。

弩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构成,其关键部件是弩机,在湖南长沙战国墓葬出土的铜弩机,构造非常精巧。

它外置机匣(古代称郭),匣内有挂弦的钩(古代称牙),其后有照门(古称规)照门上有刻度以取远近,机匣下有扳机(古称悬刀)。

与现代的击发装置有完全相同的原理。

古人称;

千斤之弩,挂于一寸之牙,发于半指之力,其妙无以加也!

战国时期,军队中就已经大量装备了弩,当时军中的司马官,就是主管六弓四弩的人。

其时,以韩国制弩颇为有名,有"

溪子,少府,时力,距来"

等劲弩,可射600步开外,所射坚甲莫不破,威力惊人。

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齐军按孙膑之计,诱魏军进入包围,"

万弩齐发"

大败魏军。

(8)战国后期出现了"

蹶张弩"

,即靠脚踏足蹬拉弦,这样可用全身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杀伤力和对射手的臂力要求。

西汉以后,军中专设弩兵,称"

材官"

多选身强体壮者充任。

汉代弩的重要发展是在末端加上了把手,类似现代的枪柄,使发射更舒服,也算一种人性化的设计。

此外,汉代的弩实现了标准化,以石(dan)为单位,以弩的拉力分为1--10石弩,1石约合30.2公斤力(另说47公斤力)普通弩多为3--6石。

根据汉简所记推算,3石弩射程约为189米,四石弩约为252米。

在当时世界是非常有力的武器了。

汉简中还发现了校验弩力的记录,可见当时对弩的检查十分仔细规范。

汉代与匈奴进行了长期战争,如上文提及的李广飞弩破敌,汉军武器占优的关键在于强弩。

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改进了连弩,史称"

诸葛弩"

,连弩在战国时即已发明,但其构造情况现已不得而知,所以"

就成为连弩的代表。

在一个弩槽中放十支箭,装有活动扳手和可以在弩臂上滑动的箭槽。

使用时先将扳手向前推,箭槽向前滑动,弓弦沿槽下部的弦道后移,移至末端,就落到坎缺之内,弓弦从而被钩住,再将扳手向后拉,弩弓随之张开,弓弦自坎缺中跳出,箭槽中最下面的一支箭随之发射,同时箭槽中上一支箭落下补位,周而复始。

汉代的李陵与匈奴作战时就曾用过连弩。

连弩的使用一直持续到明清。

《武备志》和《天工开物》中皆有记载。

床弩是弩家族中的庞然大物,其发明可追溯到西汉。

《六韬?

军用篇》中提到的"

绞车连弩"

,即是一种床弩。

至南北朝时,得以普遍装备。

床弩是一种安装在木架上的大型弩。

将一张或几张大弓安装在床架上,绞动其后的绞轴,张弓装箭,用大弓的合力来弹射长箭,射程可达500米,是中国古代弩类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可谓弩中霸王。

床弩发射的箭以木为杆,以铁枪头为镞,以铁片翎作尾翼,号称"

一枪三剑箭"

,实则是带翎的短矛,破坏力巨大,以之守城,攻方的的轒辒车,云梯,木幔,巨盾…遇之莫不破;

以之攻城,城垒不完,如遇土城木寨,中之如同摧朽。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慨叹"

其牙一发,诸箭皆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崩溃,楼橹亦颠坠"

床弩还可发射"

踏蹶箭"

,使之成排钉在夯土的城墙上,供攻城者攀缘登城,有如一部机动云梯。

或者,在弓弦上装兜,一次盛箭数十支,同时发出有如疾风暴雨,名曰"

寒鸦箭"

,实为攻守之间不可多得的利器。

宋朝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弩射杀辽军主将挞览,促成了宋辽和议。

而历史上床弩创造的最大传奇莫过于南宋军用床弩射杀蒙古大汗蒙哥,这一箭引发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间的汗位之争,南宋因此得以多延续了十余年,其战果和作用都可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相媲美,只可惜此弩没有袁氏的铜炮幸运,没能获得一个"

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的头衔而名留史册。

在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载有一种特殊的弩名为"

夜伏耕戈"

弩机,用浮轻箭,染草鸟毒药,以线引系椿于二三十步,横路而下,堆草藏形,触线而机发,箭必中。

恐害自人,须阻所行要道。

也算是一种原始的地雷,但不知是不是"

不见鬼子不拉弦"

破城锤

锤是力量和权利的象征,中世纪的欧洲,佩锤成为贵族和军官的重要饰物。

直到今日,罗马教皇出行还是由一群持锤卫士簇拥着。

正因为锤有孔武有力的外表和强大破坏力的内在成为中外兵家摧城拔寨的首选利器,也是攻城具中的元老。

成书于战国的《六韬》就有它的踪影:

方头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

《史记》中也记载张良请一力士用120斤的大铁椎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的故事。

公元68年罗马人进攻犹太人的帕塔约塔城时就使用了破城锤,只是被守城者用墙砖将其砸断,是破城锤一次"

走麦城"

的例子。

(因为日前被锤子砸了手,所以"

公报私仇"

,揭一下破城锤的老底儿。

)可能有人不禁问:

话说金城千里,固若金汤,一柄小小的锤子又能奈何?

明朝的一则佚闻倒是很好的例证:

明太祖朱元璋经营南京(时称应天)时,元末江南第一富豪沈富助修洪武门至水西门的城墙,当时沈富亲自监工,重币雇人,其城墙内夯土外包砖,不仅雄壮而且坚固;

然朱元璋命公修的城墙则用犯人,故而多不合格。

后朱元璋亲自检验,着一军士持一大锤砸城墙,结果,公修的城墙一锤便被击破,而沈富筑的墙则连中三锤而不坏。

由此可见,即使是普通的锤子对城墙都有相当的效果,更何况破城锤根本是一种"

恐龙"

级大锤。

飞钩、檑义夜和狼牙拍

顾名思义飞钩是将一铁钩栓于绳索之上,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

实际上飞钩用于攻城的历史几乎和飞钩本身的历史一样长。

《墨子?

备梯》,《武经总要》,《练兵实纪》,《兵器图说》都有记载,而令人更惊讶的是飞钩的寿命之长,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二破武汉之时正是陈玉成亲率敢死队用飞钩夜间偷袭得手。

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我人民军队也多次利用飞钩建立功勋。

飞钩用于攻城多为人知晓,事实上,飞钩在防守上的功绩也是勿需多让。

一旦攻方以云梯冲城,如果你有足够的冷静,足够的准确,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敏捷便可用飞钩将云梯拉倒或拉垮,将梯上之人尽皆摔死。

当然,在飞箭如雨的战场,你还要有足够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动作。

飞钩用于夜袭给防守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古时的大城尤其是京师,都是占地广大,人口众多。

北京俗称"

四九城"

指四十里的城墙九个门;

唐代的长安人口百万。

如果敌方"

悄悄的进村,放枪的不要"

,想在这样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备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是,恐怕敌方尚未来袭自己已经心力憔悴。

《三国演义》中曹刘争汉中,曹操临河下寨,刘军不得进,后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军。

这时狼牙拍和檑义夜该大显身手了,狼牙拍以铁钩,铁钉置于木版或绳网上,夜间悬于城上,若敌以飞钩夜袭便被钩住扎伤不得攀缘。

檑义夜是狼牙拍的近亲,只是其将钩钉置于圆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袭,还可当檑石滚木投下。

所谓"

龙生九种,种种不同"

战具中也有许多的变种,锇鹘车,搭车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基本可看做破城锤和飞钩的变异,在此不再赘述。

★木

在中国的阴阳五行中,甲乙木克壬癸土。

城防毫无疑问属于土系。

有趣的是在火器成熟之前,木系的攻城具当真在攻城战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主导了数千年的战场。

当然这不是古人刻意追求五行相克之理,况且鲧造城以自守,周文王伐崇破城的时候五行之学尚未成熟。

木器得以大行其道,是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自人类先民执木棍石刀以御禽兽乃至钻木取火,木器相对于金石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木系战具以其作战手段大体分为抛射类(如抛石机),登高观敌类(如巢车,望楼),攀爬登城类(如云梯),临城冲撞类(如冲车),躲避箭石类(如墙车),跨越河堑类(如壕桥),毁敌器械类(如撞竿)阻敌前进类(如柜马枪)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古来城关或是高墙深池,或是居于险要,所以攻守战具皆为庞然大物。

若想灵活应用,仅凭人力则实在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即便是体力比人高那么一点点的牛马,面对数十吨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将战具装上战车(如巢车,霹雳车等)。

通过考古发现基本可以判定有轮车辆来源于雪橇。

在20世纪60年代,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泥沼中人们惊异的发现了几片8000年前的滑雪板残片;

在挪威的勒得聿岛的岩壁上刻着一位滑稽的滑雪者形象,此人姿势相当标准只是其长着一双长耳,如果他不是一只兔子的话,那就说明他带着兔耳帽,当然考古学家普遍倾向于后者。

中国的传说中,发明车辆的桂冠属于夏朝的奚仲。

夏商之时,就有大规模战车决战的描写。

但是面临着缺乏实物证据的难题。

如果传说属实的话,中国使用车辆就不应迟于公元前23世纪。

1972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座商代车马坑。

里面车厢,车轴,车辕皆制作精良,证明当时车辆技术已经发展的极为完善了。

中国早在公元前80年就有了记里程的车子--记道车(又名记里鼓车)。

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就提到了记道车和指南车。

记道车根据轮子转动的圈数计算里程。

每走一里,机关就启动一次,下层的木人击鼓一次,关于记道车的构造,《宋史》有详细的记载。

另一种颇具玩味的怪车是"

风力车"

书中称一个叫高苍梧叔的人造过一辆风力驱动的大车,可载30人,日行数百里。

相传,隋炀帝督造了一辆风力车可乘几千人。

想来若非这位帝王请来了九天风神,就是口头传说的刻意夸张。

16世纪末中国的"

传到了欧洲。

著名诗人约翰?

弥尔顿在不朽的《失乐园》中感叹:

在丝绸之国啊,依靠帆的翅膀和风的力量,那儿的人驾着藤草缠绕的大车。

甚至有人在19世纪提出风力列车的设想,但只要想一想风停后司机就得被迫推着火车走的悲惨下场,就足以使人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

另外一个疯狂的设想是朱元璋的"

吕公车"

相传此车长几十丈,外披重甲,由上千军士推动,车上装有火铳,强弩威力无匹,只是推着这样的"

城堡"

满街跑,绝对是一件苦差使。

既然是与木有关,当然就少不了鲁班,据说鲁班做了一辆木头车子,以木人驾两匹木马,日行数百里,结果当其母坐上去的时候,木人一扬鞭,车子如风逝去,其母就此无影无踪。

此后,鲁父又因鲁班的发明而失踪,故而,人言:

鲁班巧,亡其母;

鲁班巧,亡其父"

抛石机(又称炮)

相传炮发明于周代,叫"

抛车"

《范蠡兵法》记载"

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

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头抛射出去。

由抛杆,抛架和机索三部分构成。

抛杆设一横轴,顶端连有一副皮兜绳;

机索由数十上百根绳索组成。

每根绳索需要1--2人拉拽。

东汉时期,炮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攻城战具。

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管渡,曹军使用一种自行炮--霹雳车攻破袁军壁楼,大获全胜。

关于霹雳车的形制可参见《纪效新书卷四》:

炮车以大木为床,下安四轮,上建双陛。

陛间横括,中立独杆,首如桔槔状其杆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

…其旋风四脚亦随事用之。

唐宋以后,炮的使用更为普遍。

据《武经总要》记载,炮的种类达十几种。

大体分为轻,中,重三类。

轻者由两人操作;

中者几十人;

至于重者,高达数丈,发百斤石弹,动辄上百人前呼后拥,排场极其壮观。

气势直逼当红的"

大脘儿"

,当然,炮也确是攻防战的明星,宋代的陈规在《城守录》中感慨的写到"

攻守利器,皆莫如炮。

攻者得炮之术,则城无不拔;

守者得炮之术,则可以制敌。

如此可见一斑。

但是诚如刘欢的一曲《好汉歌》中所唱的"

你有我有全都有"

,金国在炮的使用上也没有让宋国专美于前,在进攻东京汴梁的时候也是"

该出手时就出手"

据史书记载:

金人广列垒石炮座,…所列炮座百余,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

又云:

城下列炮座二百余所,七梢炮,撒星炮,座石炮并发,又以强弩千余助之,城上矢石如雨,使守卒不能存立,…"

在中国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处于突出重要地位,对中国炮的使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绝后的庞大帝国。

虽然蒙古无敌的铁骑是这个神话的根本,但蒙古强大的炮兵却赋予了蒙古军队摧毁一切防御的巨大破坏力,是蒙古从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标志。

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

,蒙古炮兵的变革首先来源于炮的形制的改变,中国传统炮的最大缺点是其发射方法(如图)。

炮的动力源自于一群壮汉的瞬间爆发力,人的力量很难统一,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况且人每次用力的大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炮的试射成为了白浪费力气的无用工。

蒙古的炮称为"

回回炮"

,它是一件"

驳来品"

进口货,是当年蒙古西征时从波斯人手中学来的,也算中国早期知识引进的成功范例。

的"

长相"

有两点变化。

其一是:

它的短的一端挂上重物而非人力牵引,其二是:

在炮上装有一个挂钩,当将炮弹装好,打开挂钩,重物压下,将炮弹射出。

这两个装置就实现了发射力量的的恒定且节省了人力。

不仅如此,当重物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可将炮弹射出不同的距离,而且"

上出现了类似射击计算表的刻度,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的精度。

古籍上曾经记载"

在攻襄阳时发挥的巨大作用:

中人立毙,中地下陷三四尺"

,也正是"

一阵齐射将襄阳的城墙击毁,历时三年的襄阳大战终于在"

的怒吼声中尘埃落定。

炮形制的进步,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炮兵的技术要求。

炮的使用不再是有把力气就能干的活了。

元太宗年间专立了炮手附籍,看来炮的使用在此时已成了"

家传绝活"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又成立了"

回回炮手总管府"

中国炮兵终于有了自己的"

组织"

至元十八年,改称"

回回炮手都元帅府"

二十二年又成立了"

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

蒙古炮最具传奇色彩的进步莫过于"

亲自实践"

了战争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化学战和生物武器攻击。

蒙古大军西征时的华沙之战中,蒙古军队用炮射出大量的毒烟球,弄的全城都弥漫着违规词语和狼毒的烟雾,守军无以为抗,只得投降。

后蒙古大军在进攻君士坦丁堡时,久攻不下,军中鼠疫流行,这本是蒙古军队的一个坏消息,不想尝到甜头的蒙古军用炮将病死的军士的尸体抛入城中,使城中鼠疫大起,城遂下。

但少数城中的商人乘船逃出,将亚洲鼠疫病菌带到了欧洲,引发了让欧洲人思之色变的"

黑死病"

,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的生命。

巢车

望楼古人说:

登高以望远"

兵圣孙子云:

能临敌变化者,谓之神"

当代军事家认为:

对信息权的掌握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试想在攻城时,若能在高处一览敌军的部署,对取胜自然是事半功倍。

没问题,有巢车,望楼解决你的烦恼。

巢车取意于《左传》的"

高悬望楼,如鸟之巢"

是在四轮车底座上竖高杆,称"

望杆"

杆上设一楼,蒙牛皮以为固,周设望孔以为观敌之用。

有史可稽的巢车最早的使用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其时楚共王由太宰伯州犁陪伴共登巢车观阵。

正如那则广告所说的"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巢车,望楼虽然其貌不扬,其名不著,但其威力却丝毫不弱于那些"

名门望族"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广设望楼以逼曹营,弓弩齐下,飞矢如蝗,使曹军不敢现身,苦不堪言。

幸而曹操以"

霹雳车"

之计破之,不然,曹操能否撑到火烧乌巢就不得而知了。

云梯和攻城塔

云梯是攻城战的攻臣宿将,生卒年代不详,史家有夏,商和西周三种观点。

但有一点史实是确定的:

公元前11世纪处的周伐崇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攻坚战,当时商纣无道,崇为其臂助,周伯伐之。

崇依城据守,周军囤于城下30余日一筹莫展,后文王得"

钩援"

(一种原始的云梯)"

临冲"

(一种原始的攻城塔)之法一举破城而灭崇。

应该说,云梯与攻城战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城池,没有攻坚战,即便存在云梯之法也不过是一种"

屠龙之术"

,云梯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云梯了,所以伐崇之战可以说是云梯的第一声"

婴啼"

如果说这段传奇过于血腥,那另一段传奇则更具高古君子之风,战国时,鲁班为楚造云梯以攻宋。

墨子率弟子晋见楚王以阻之。

乃"

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自守圉有余。

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免除了一场战火。

如果说鲁班师爷的云梯和我们日常爬上爬下的木梯是一个形制的话,那可就是对天下木匠的侮辱了。

然鲁班的云梯终是无史可考,我们大体可从《武经总要》,《纪效新书》和《墨子?

备梯》(如图)的记载中来想象当年古人的智慧。

云梯和攻城塔毕竟是相对原始简单的攻城战具,有其致命弱点:

备梯》中就指出"

云梯者重器也,其移动甚难"

所以云梯的使用就毫无隐蔽性和突然性可言。

无数士兵疯狂地沿着云梯向城上猛冲,直到杀死对方或被对方杀死。

流血漂橹,死尸盈城的例子并不鲜见。

中国的古人形象的称之为"

蚁附"

确实,在这种人性的疯狂中生命的价值早已荡然无存。

轒辒车,尖头轳及木牛车

轒辒车是一种有坚固防护的攻城作业车,春秋时轒辒就得到较普遍的使用。

古代攻城作战,经常需要抵近破坏城墙,城门,或者挖掘地道等。

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这些作业就容易遭到来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击,十分危险。

使用轒辒车就比较安全,轒辒车有一个多轮的车底座;

两侧和顶部用木板做防护,外蒙坚硬的皮革;

车内可容十多人。

作业时,人在车内将车推到城下,然后人在城下作业。

可避城上的箭,石。

以外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轒辒车,平定的叫"

木牛车"

,两壁内倾成夹角的称"

尖头轳"

(也叫"

尖头木驴"

)。

壕桥,撞杆,塞门刀车等

中国古代的大城多设有护城河,所以如何使"

天堑变通途。

就成为攻城的一方必须考虑的方面,因此中国的军队编制中出现了最早的"

舟桥部队"

--壕桥。

一旦敌方突破护城河,以云梯之法蚁附时,就是撞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只要数人合力用撞杆一冲,对方云梯必然坍塌。

如若敌军使用木牛车撞塌城门或城墙时,塞门刀车就会"

挺身而出"

将敌军"

拒之门外"

塞门刀车

★火

火首次应用于战争的时间已无从考证,因为人们无从知晓是哪个灵感突发的原始人或是有心或是无意地用手中的火把点燃对手的茅屋。

一个比较可靠的传说是,在一次波斯远征军进攻希腊的战争中,因波斯军队势大,雅典岌岌可危,著名学者阿基米德献计,组织全城妇女用镜子照射波斯战舰的船帆,一举解了雅典之围。

(另一个版本是说阿基米德造了一个大的凹面镜,应该说后者更有技术可行性,前者则富有演义色彩。

)中国用火于军事的历史早于西方,《孙子兵法》中就将火计列为重要的战争手段。

而墨子更是将防火攻作为一个城防的重要课题。

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火的使用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但是这些只不过是拉开了火器使用的序幕,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火器,直到唐朝末年火器发出了第一声婴啼。

火药

火和药,本是不相干的两个字,二者的结合纯属意外。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隋朝初年,有个叫杜子春的青年,为寻炼丹之术,去寻访一位道士。

道士正在炼一种丹药,其配料主要是硝石和硫磺。

是夜道士告诫杜子春不可乱说乱动。

他一觉醒来,炼丹炉突然冒起大火。

他牢记道士的告诫,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房子被点燃。

自此,以硫磺,硝石为主的混合物便被称为能着火的"

火药"

炼丹家们固然没有达成长生不老的愿望,却对火药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火药何时由何人发明,至今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是在秦汉至隋唐盛行炼丹术的时代。

有趣的是火药虽然"

性情暴戾"

更不可食用(也许发明火药的炼丹天才就是服食自己的发明而"

升仙"

去了)。

但火药的主要成分却都见于医术,汉代的古书《淮南子》中就有了硫磺的记载,西汉末年编成的医学圣典《神农本草经》将硫磺列为120位"

中等药"

的第二种。

而硝更挤身120位"

上等药"

的前八强(位列第六)。

可以说是出身不俗,血统高贵。

更具演义效果的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也是出于一部道家医书《太上圣主金丹秘诀》。

公元9世纪末真正意义的黑火药诞生。

晚唐时,火药"

应征入伍"

至迟是在公元10世纪初,火药被制成最初的火器--发机飞火。

路振的《九国志》记载:

唐哀宗天保佑初年(公元904年)郑燔攻豫章,用"

发机火"

烧了豫章城的龙沙门。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成书的《武经总要》中正式使用了火药一词,并记载了三种火器的火药配方。

火药由官方正式推广标志着火药的应用大大加强了。

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5年)政(蟹)府在都城汴梁设立军器监,地方设立都作院。

军器监中有"

万全军匠3700人,东西作坊工匠5000人。

军器监又下设十一作。

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就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13世纪20年代,火药随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传入了中东,14世纪又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了欧洲,从此世界战争舞台上,硝烟代替了狼烟,炮声盖住了金鼓…

是装有火药的燃烧性球型火器,有时也称"

火炮"

霹雳炮"

等。

其结构一般一火药为球心,用布或纸裱糊为壳体,外涂油脂等防潮材料。

大者如斗,小者如蛋。

使用时点燃火绳,抛向敌方。

火球主要有霹雳火球,毒火烟球,铁西瓜炮等。

仅《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火球类火器就有8种宋钦宗靖康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