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29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doc

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注册分类第9类

受理编号:

原始编号:

申请编号: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目录

(一)综述资料

资料1药品名称

资料2证明性文件

资料3立题目的与依据

资料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资料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资料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二)药学研究资料

资料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资料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资料12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资料15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资料16样品及检验报告书

资料17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资料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

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注册第9类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申报资料

(一)综述资料

资料1药品名称

资料2证明性文件

资料3立题目的与依据

资料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资料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资料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药品名称

1、中文名: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

2、汉语拼音名:

LiuweiDihuangWan

3、命名依据:

六味地黄丸收载于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36页

证明性文件

1.药品生产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附后)

2.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附后)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附后)

4.直接接触药品的《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复印件

(附后)

实业有限公司《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

5.中药保护品种情况检索结果报告单复印件(附后)

保证书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36页,经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检索,该品种未受保护,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立题目的与依据

1.立题目的与依据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是用于调理人体机能,治疗肝肾阴虚的经典传统中药。

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和人们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强,对于滋补肝肾,辅佐调理人体机能且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就愈加需求。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是根据祖国医学的滋补肝肾的原则,在传统丸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中药化学等理论,开发研制的药物。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六味地黄丸组方中选择熟地黄滋肾填精作为主药;辅以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这是补的一面,有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肝泻火,并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共为佐使药,这是泻的一面。

六药互相配合,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是通补开合之剂,滋补肝肾之方,常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之证。

治疗肝肾阴虚所至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有良好的疗效。

临床和市场调查表明六味地黄丸受到了医务工作者和群众的广泛使用。

该药收载于《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第36页。

该产品的类似制剂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之上减加而成,六味系列产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中医理论、古籍文献及国内外生产使用情况综述。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是补阴的主要药物,功效以滋补肝肾为主,并能补脾阴,为三阴并补之药,阴虚生内热,故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如虚火上炎,则见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虚火内扰,阴不内守,故盗汗遗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而生髓,如骨髓不充,则腰膝酸软无力,如脑髓不足,则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由于精气亏虚,肾虚不固,故小便多而消渴。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传统中药制剂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取精制而成的浓缩丸剂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中受到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欢迎。

目前国内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生产厂家有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九万荣药业有限公司,宜昌民康药业有限公司,鞍山市先臻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辉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化东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化振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修正药业集团通化市制药有限公司,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无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新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中药三厂,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清华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药都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该品种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制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

3.创新性、可行性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传统中药制剂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取精制而成的浓缩丸剂。

参照原部版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36页“六味地黄丸(浓缩丸)”项下,我们制定了牡丹皮中丹皮酚的提取工艺,牡丹皮药渣,山茱萸,熟地黄,茯苓,泽泻的提取工艺,制定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品中牡丹皮药材中丹皮酚含量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了原部版标准中定量项目的不足,通过提高检测检验标准,实现了生产中量化指标的可控性。

进而使产品的治疗作用和质量稳定性得充分的保障,确保产品的质量与临床效果。

在中药制剂走向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根据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中药品种注册分类9类的有关要求,我们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

1、工艺的研究

我们着重考察了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制备工艺中丹皮酚的提取方法。

采用了比较试验和正交试验法对丹皮酚的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所定工艺能较好地提出丹皮酚,且重现性好,收率较稳定,说明采用该工艺进行水蒸气蒸馏提取牡丹皮中丹皮酚是可行的。

详见资料12。

我们着重考察了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制备工艺中牡丹皮药渣,山茱萸,熟地黄,茯苓,泽泻的提取时加水量对出膏率和熊果酸提取收得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加水量分别为第一次10倍量、第二次8倍量,每次煎煮时间为2小时,为最佳提取条件。

详见资料12。

2、质量可控性的研究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质量标准收载于部版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36页,根据国家中药仿制药品试行标准管理规定的要求,我们对原标准进行了提高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代替原标准中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成品中牡丹皮药材中丹皮酚含量,完善了原部版标准中定量项目的不足,通过提高检测检验标准,实现了生产中量化指标的可控性。

进而使产品的治疗作用和质量稳定性得充分的保障,确保产品的质量与临床效果。

在中药制剂走向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3、稳定性的考察

我们对试制的三批样品(批号为040201、040202、040203)进行了12个月的稳定性加速试验和12个月的稳定性长期试验,加速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故此我们将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期暂定为二年。

稳定性长期试验仍在考察之中。

4、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味地黄丸已上市多年,其疗效确切,有良好的声誉。

我们依据处方与工艺做了三批样品,将其按新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质量标准检验,结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

一、六味地黄丸说明书样稿

注册商标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药品名称】

品名六味地黄丸

汉语拼音LiuweiDihuangWan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性状】本品为亮黑色的浓缩丸。

味微甜、酸、略苦。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注意事项】

1.忌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

3.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大便稀,腹痛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4.服药二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7.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8.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规格】

【贮藏】密封。

【包装】每瓶装200丸,塑料瓶装。

【有效期】暂定2年

【批准文号】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

二、起草说明

我们起草的说明书,其【主要成份】项参考《国家药品标准说明书[主要成份]内容汇编》上的中药排列顺序;【有效期】项主要是根据稳定性加速试验的考察结果而制定。

参考文献

《国家药品标准说明书[主要成份]内容汇编》,统一药品使用说明书及批准文号专项工作小组,2001年11月。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根据新的颁布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对六味地黄丸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实验研究:

一、工艺研究

我们着重考察了六味地黄丸制备工艺中丹皮酚的提取方法。

采用了比较试验和正交试验法对丹皮酚的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所定工艺能较好地提出丹皮酚,且重现性好,收率较稳定,说明采用该工艺进行水蒸气蒸馏提取牡丹皮中丹皮酚是可行的。

详见资料12。

二、质量标准的研究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质量标准原收载于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36页,根据国家中药仿制药品试行标准管理规定的要求,我们对原标准进行了提高研究,制定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品中牡丹皮药材中丹皮酚含量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了原部颁标准中定量项目的不足,通过提高检测检验标准,实现了生产中量化指标的可控性。

进而使产品的治疗作用和质量稳定性得充分的保障,确保产品的质量与临床效果。

在中药制剂走向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稳定性的研究

我们对试制的三批样品(批号为030601、030602、030603)进行了12个月的稳定性加速试验和12个月的稳定性长期试验,加速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到目前为止,长期稳定性实验仍在进行中。

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1、药材来源

名称

质量标准

入药部位

产地

药材来源

熟地黄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块根

山茱萸(制)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干燥成熟果肉

牡丹皮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干燥根皮

山药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干燥根茎

茯苓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干燥菌核

泽泻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干燥块茎

2、鉴定依据

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都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药品,其鉴定依据为药典法定标准。

3、药材的质量标准复印件(附后)

4、药材的检验报告书复印件(附后)

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注册第9类资料12

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试验项目:

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试验名称: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

试验负责人:

试验人:

试验起止日期:

原始资料保存地点:

究所

试验单位:

申报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工艺研究的资料及文献资料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生产工艺的研究的资料

一、提取工艺研究

根据一般经验,同时参照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第36页“六味地黄丸(浓缩丸)”项下[制法],对各种药材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筛选。

1、牡丹皮中丹皮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原标准中对丹皮酚的提取方法未加说明。

文献[1]采用比较试验和正交试验法对牡丹皮的提取方法和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我们参照文献[1]中的优选提取工艺,进行了平行试验:

牡丹皮加15倍水,水蒸气蒸馏,收集药材量10倍的蒸馏液,冷藏,滤过,得结晶,滤液加5%氯化钠重蒸馏,收集3倍量蒸馏液,冷藏,滤过,合并丹皮酚结晶。

试验结果见下表:

项目

1

2

3

4

5

牡丹皮量(g)

60

60

60

60

60

出酚量(g)

1.0

1.1

1.0

1.0

1.1

出酚率(%)

1.67

1.83

1.67

1.67

1.83

平均出酚率(%)

1.73

药材丹皮酚含量(%)

2.11

平均提取率(%)

82.0

结论:

由表可见,该工艺能较好地提出丹皮酚,且重现性好,收率较稳定,说明采用该工艺进行水蒸气蒸馏提取牡丹皮中丹皮酚是可行的。

2、牡丹皮药渣、山茱萸、熟地黄、茯苓、泽泻提取工艺研究

依照原标准中方法,采用水为溶剂提取,原标准对加水量未加说明,试制中拟对加水量以出膏率和熊果酸含量为指标进行确定,根据一般经验,拟定加水量分别为12倍和10倍,10倍和8倍,8倍和6倍进行比较。

分别取60g牡丹皮药渣、山茱萸27g、熟地黄160g、茯苓60g、泽泻60g按拟定加水量进行试验,浸膏中熊果酸含量测定方法参照成品中[山茱萸]项下进行,结果浸膏中未检出熊果酸,其他结果见下表:

药材总量(g)

加水量(倍)

干膏量(g)

出膏率(%)

367

12、10

163.0

44.4

367

10、8

161.5

44.0

367

8、6

151.3

41.2

结论:

加水量为12、10倍和10、8倍的出膏率高且相近,而8、6倍的出膏率偏低。

综合考虑确定煎两次,加水量分别为10倍和8倍量,每次煎煮时间为2小时。

注:

原拟以干膏中熊果酸含量为指标考察加水量,但用薄层扫描法在干膏中检测不到熊果酸。

由于本工艺采用水为溶剂提取,而熊果酸为脂溶性成分,不溶于水,可知在该工艺中熊果酸不能很好地被提取,因此,熊果酸含量在该工艺的优选中不具代表性,所以本工艺的优选未以熊果酸含量为指标。

二、成型工艺研究

将山药及剩余山茱萸混合打粉,过80目筛。

为保证丹皮酚能与稠膏、细粉充分混合均匀,先将丹皮酚溶于少量乙醇,用喷瓶将其喷入细粉中,再将山茱萸等的稠膏与细粉混匀,制软材,用YUJ-16A型高速制丸机,6.5mm模具,湿丸控制在0.22g,制丸,热风循环干燥烘箱内干燥,设定温度50-55℃,烘至含水量7%以下,取出打光,得成品丸。

结论:

根据以上工艺研究,确定该品种的工艺如下:

以上六味,牡丹皮加15倍量水,水蒸气蒸馏,收集药材量10倍的蒸馏液,冷藏,滤过,得结晶,滤液加5%氯化钠重蒸馏,收集3倍量蒸馏液,冷藏,滤过,合并丹皮酚结晶。

药渣与山茱萸20.3g、熟地黄、茯苓、泽泻加水10倍和8倍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50℃)的稠膏;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丹皮酚先用适量乙醇溶液喷入细粉中,再将山茱萸等的稠膏与细粉混匀,制软材,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三、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仪器设备

序号

生产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

1

多功能提取机组

SH-TN

2

中药制丸机

WZ-180

3

中草药粉碎机

SF-250

4

热风循环箱

CT-C3

5

混合机

HC

四、参考文献

1、《中药材》1998年21卷第1期34-36页

五、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1)来源及质量标准

辅料名称

依据的质量标准

生产厂家

虫白蜡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蜂蜡厂

乙醇

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酒精销售有限公司

(2)辅料的质量标准与检验报告书复印件(附后)

二、工艺流程图

牡丹皮

部分山茱萸、熟地黄、茯苓、泽泻

牡丹皮药渣

山药

剩余山茱萸

粗颗粒

加15倍量水水蒸气蒸馏

收集药材的10倍量蒸馏液 第一次10倍水2小时

第二次8倍水2小时

过滤

提取液

蒸馏液

牡丹皮药渣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滤液

加5%氯化钠重蒸馏收集 1.35-1.40(50℃)

的3倍量重蒸馏液

滤液

重蒸馏液

4℃冷藏过滤

结晶

结晶

用乙醇溶解喷入细粉中

40℃干燥

丹皮酚

稠膏

细粉

制丸

软材

干燥

打光

半成品

成品

三.三批中试产品的相关数据

1.中试产品批号040201

(1)处方:

熟地黄8400g山茱萸(制)4200g牡丹皮3150g

山药4200g茯苓3150g泽泻3150g

制成70000丸

(2)制法:

以上六味,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1421g、熟地黄、茯苓、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的稠膏;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3)成品:

67600粒收得率:

96.57%

2.中试产品批号040202

(1)处方:

熟地黄8400g山茱萸(制)4200g牡丹皮3150g

山药4200g茯苓3150g泽泻3150g

制成70000丸

(2)制法:

以上六味,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1421g、熟地黄、茯苓、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的稠膏;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3)成品:

68200粒收得率:

97.42%

3.中试产品批号040203

(1)处方:

熟地黄8400g山茱萸(制)4200g牡丹皮3150g

山药4200g茯苓3150g泽泻3150g

制成70000丸

(2)制法:

以上六味,牡丹皮提取丹皮酚;药渣与山茱萸1421g、熟地黄、茯苓、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的稠膏;山药与剩余山茱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3)成品:

68400粒收得率:

97.71%

四.中试产品情况一览表:

项目

批号

结果

标准规定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浓缩丸;味微甜、酸、略苦。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鉴别

1、应显山药、山茱萸显微特征。

显山药、山茱萸显微特征。

显山药、山茱萸显微特征。

显山药、山茱萸显微特征。

2、应检出丹皮酚

检出丹皮酚

检出丹皮酚

检出丹皮酚

检查

1、重量差异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2、水分(%)

5.4

4.8

5.2

3、溶散时限(min)

56

58

53

含量测定

本品含牡丹酚按丹皮酚计,不得少于0.18%

0.19

0.19

0.18

本品含山茱萸按熊果酸计,不得少于0.02%

0.031

0.030

0.030

微生物限度检查

细菌<1000个/g

100

170

210

霉菌<100个/g

<10

<10

<10

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活螨不得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结论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注册第9类资料15

六味地黄丸质量标准草案

及起草说明书

试验项目:

六味地黄丸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书

试验名称: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

试验负责人:

试验人:

试验起止日期:

原始资料保存地点:

试验单位:

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