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30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9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docx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

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2020)

目 录

第一部分 1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1

一、发展基础 1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三、文化事业主要任务 11

四、体育事业主要任务 15

五、广电事业主要任务 19

六、文物保护工作 21

七、保障措施 23

第二部分 27

凯里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27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 28

二、“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45

三、旅游产业布局 52

四、打造凯里苗文化国际旅游城市 54

五、建设凯里旅游产业集群区 59

六、切实推进旅游扶贫建设 69

七、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与游览线路 71

八、构建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76

九、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85

十、凯里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91

第一部分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凯里深入实践“四个全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确定未来五年凯里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凯里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公共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本规划所指的公共文化事业,涵盖社会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群众体育等公共文化领域。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凯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建立了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网络;全面实现了自然村寨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任务,农村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广播覆盖率提高到00%,

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凯里广播电视台实现了采、编、播各环节的数字化;建设了市体育基础设施,农村、社区运动场地及健身设施明显改善,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凯里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建成西出口民族歌舞剧院,完成孙应鳌祠堂修复工程,投资12亿元,建成

凯里苗侗文化风情园建设。

同时,实现场地、经费、人员“三落实”,完成了市文化馆、市电子阅览室、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194个农家书屋,完成康乐社区图书室、苹果山社区图书室等2个社区图

书阅览室、4个漂流书亭的建设工作。

同时向文化部申请到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资源共享设备,目前已全部安装使用,增强了我市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能力,使广大民众能更好的享受新时代的文化生活。

并使用“两馆一站”开放资金免费对群众开放,每年接待群众10余万人次。

此外,一批公共文化

项目顺利完成。

一是投资60万元建成大风洞乡灯光球场并投入使用,完成村级农民健身工程。

实施“农民健身工程”10个,建成村级篮球场10个。

二是完成小高山健身步道2000余米,苹果山网球场完成

场地平整。

三是完成770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受益农户

9242户。

四是安装50瓦调频发射机、发射天线、寻址编码器等设

备29台,高音喇叭870个,投资150万元。

五是装调频广播180只,完成投资70万元,所有广播投入使用。

六是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

7816户,为任务数的100﹪。

(二)民族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变获得新进展

先后建成并推出了凯里苗侗风情园、西出口民族文化园、农业旅游综合体云谷田园、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华恺斗牛城、下司古镇、

585米风雨长廊的中国最具苗侗特色的凯里民族体育场、苗妹非遗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保护和新建了南花、季刀、龙场石龙寨西家、龙场麻塘革家、舟溪新光、舟溪镇甘囊香芦笙堂和舟溪甘囊香风雨桥等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公共活动场所。

凯里苗侗风情园和民族文化园的建成,弥补了凯里市无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无民族歌舞演出场地的空白。

其中,凯里苗侗风情园已建成为“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

“贵州省100个城市综合体”、“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贵州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也被列为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凯里苗侗风情园、云谷田园、下司古镇、苗妹非遗博物馆均被列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一是苗族、革家服饰、银饰、刺绣、芦笙及工艺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纷纷进入市场——凯里民族商贸一条街成为凯里市的一大亮点,同时凯里地区的民族服饰、银饰等,远销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二是加大对民贸民品企业的扶持力度。

“十二五”期间,全市获省民委认定民品企业

7家,获中央贷款贴息补助235万元。

通过举办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宣传、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企业详细了解国家有关民贸民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

通过深入调研、宣传、发动,目前,我市已有

79家企业向省民委申报认定,努力争取省民委落实民贸企业优惠政策,助推我市民族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型节庆活动获得新发展

近年来,凯里市成功举办、承办和执办了“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暨民族文化活动周、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中国(贵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等一批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

通过大型“节”、“会”效应,不仅集聚了人气、打造了文化品牌、提高了市民的文化自信,还拉动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提升

1、抓好传统村落保护

通过对1235个自然村寨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保护的价值和保护的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定45个村寨为特色保护村寨,其中:

苗族传统村寨6个,特色民族村寨38个,三棵树镇乌利寨入选国家民委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目前,我市正草拟

《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和《凯里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案》,不断探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等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同时,按照“县负总责,村为主体”的原则,建立州、市、乡镇、行政村四级中国传统村落管理保护机构,将保护工作纳入村级工作重要任务,层层签订了监管责任状。

2、抓好民族文化传习场所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工作

“十二五”期间,凯里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成效显著。

已有《苗族堆花绣》、《苗族织锦》、《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仰阿落》4个项目获得国家级保护名录,《苗族古歌》、《苗族服饰》

、《苗族斗牛》、《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马尾斗笠等16个项目获得省级保护名录。

建立了翁项九年制民族学校、湾水镇格种村小学、舟溪逸夫中学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亮欢寨旅游服务公司、舟溪镇新光村等10个传承基地,新光村芦笙制作基地、逸夫中学等生产示范基地10个。

根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黔委厅字〔2014〕35号)、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新明电〔2015〕42号文件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传习基地的体系,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严格审查,公布了凯里市湾水镇洋排苗族武术研究会等21家企业和个体为凯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及传习基地。

目前,凯里市已经拥有市级非遗传承人100人,州级25人,省级2人。

3、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成果

一是安排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对各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示范学校、双语教学示范校共计19所进行补助,采取措施对优秀的民族体

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书画、民族服饰等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和课外活动。

二是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建设,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学校2所、州级示范学校3所、市级示范学校12所,示范校 “立足实际、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各具特色”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五)精心打造民族歌舞节目,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创作了《玩山》、《四老太劝君莫赌博》、《反排木鼓》、《踩鼓》、

《吹起芦笙唱丰收》、《相约在芦笙场上》等苗族舞蹈50多个节目。

其中:

《鼓韵》荣获“中华鼓舞大赛”金奖,苗族舞蹈《磨》荣获第六届全国群星艺术节一等奖,苗族舞蹈《节日苗寨》、苗族舞蹈《踩鼓》、芦笙独奏《吹起芦笙唱丰收》、革家舞蹈《阿江阿玩》、苗族舞蹈《相约在芦笙场上》、服饰表演《苗山彩虹》等作品先后在黔东南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

与贵州青蓝紫公司共同组建了贵州银秀传奇旅游文化投资发展公司,精心打造了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弥补了黔东南高端旅游文化商业演出市场的空白,《银秀》成为凯里市文化民族歌舞剧的精品。

2015年5月1日起在凯里苗侗风情园盘古寨开展大型“苗侗歌舞·风情凯里”常态化活动,“苗侗歌舞·风情凯里”成为凯里又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4年3月搭建的凯里“百姓大舞台”精品文化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广场、走进乡镇,已为城乡群众演出160余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贵州省委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目标,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繁荣和发展多民族文化,努力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寻求文化事业发展动力。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真正履行好服务、指导、协调和监管职责;文化事业单位搞好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活力;转企改制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合格市场主体。

在城市高速扩张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同步跟进。

不造文化沙漠,

不留文化死角,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低收入居民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众,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改变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保证运转经费和人员,充分发挥建成设施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

在兼顾全局基础上突出重点。

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公共文化设施、传统、人才等方面条件,扶持建设若干文化示范社区、示范乡镇(村)、示范厂(校),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的特色文化区域。

保障文化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

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拓展社会多渠道投入,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突破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瓶颈。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完成“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凯里在全国

的文化形象持续改善,影响力不断扩大。

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网络实现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统筹保障机制逐渐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分项目标

统筹城乡、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转正常的要求。

城乡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达到文明城市要求;乡镇、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

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全市群众文化馆达到一级馆县级馆标准,全市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水平。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文化工作富有特色。

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以及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

务点的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等文化活动,“十三五”期间确保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500场以上。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持续进步,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健全文物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维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等工作;

提高文物景区、景点的开放与服务质量。

对外文化交流逐步活跃,凯里市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凯里城市知名度明显扩大,美誉度明显提高。

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形成健康、活跃、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更加均等、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成为黔东南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文化创新的中心。

专栏1

凯里市“十三五”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分项目标: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设施配套、功能齐

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转正常;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达到文明城市要求;乡镇、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全市群众文化馆达到一级馆县级馆标准,全

市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水平,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500场以上。

三、文化事业主要任务

(一)切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

1、提升完善“馆、站、室”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凯里市非遗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藏品实物征集和布展工作;完善凯里市图书馆和凯里市文化馆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已有的免费开放项目上继续保持良好的服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开展更多的免费开放项目,使凯里市文化馆达到县级“一级文化馆”的等级要求。

同时,继续做好凯里市文化馆炉山分馆的建设。

在农村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完成部分农家书屋和文化站图书阅览综合开放试点工作;在凯里市区中建成4个漂流书亭、完成凯里市所有社区图书室建设。

凯里市图书馆建成一个集成人阅览区、一个儿童阅览室、一个电子阅览室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县级三级图书馆。

2、全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

建设凯里市民族歌舞传承保护研究基地。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建设“馆、所、节、院、场”于一体的传承示范基地,重点推动民族歌舞、传统手工艺及民俗节会的振兴。

为此,建设凯里市民族歌舞传承保护研究基地,构建凯里市文化旅游产业、保护与挖掘凯里市

生态民族文化歌舞精品与非物质遗产传承。

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充凯里市非遗保护传承人人数,发展和培养更多民族歌舞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

建设凯里市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努力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旅游

等相结合,让广大群众共享保护工作成果。

为此,在凯里城区、舟溪镇、旁海镇、龙场镇、湾水镇等地,扶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苗绣、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织绵、苗族贾理、苗族芦笙乐舞、革家蜡染、苗族服饰、苗族银饰等10个基地建设。

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为500万元。

建设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

等方式,确立非遗传承人谱系,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对传承人进行合理有效的活态管理。

为此,在凯里城区、舟溪青曼、旁海翁项等地,建设凯里市非遗项目传习所,如,苗族传习所、苗族织锦传习所、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习所、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习所、苗族贾理传习所、苗族芦笙乐舞传习所。

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为1000万元。

建设凯里景区景点非遗展厅。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体系。

通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媒体和每年的

“文化遗产日”等渠道,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此,在三棵树、下司镇、舟溪镇、华恺斗牛城等地建设非遗展示厅,内容包括如:

南花非遗展示厅、季刀苗寨非遗展示厅、铜鼓农民画展示厅、青曼非遗展示厅、云谷田

园展示厅、华恺斗牛城展示厅、麻塘非遗展示厅等10个非遗展示厅。

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为1000万元。

(二)多形式构建活动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于基层人民,贯彻习主席的“新时期群众教育路线”的指导思想。

把优秀的精品节目带到乡镇、社区、军营、校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为群众提供文化精神粮食,以充分体现党的群众路线亲民、惠民、接地气的要求。

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积极发展业余文化队伍,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明和谐富裕幸福新凯里、组织歌舞中心文艺工作者,主动为乡镇组建优秀民族表演队,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带进农家小院,增强了文化活动的欣赏性、针对性、普及性与创新性,让农民群众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艺队伍开展活动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的目的。

(三)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作品,树立凯里民族文化品牌

挖掘打造更多的凯里市精品民族歌舞节目,把精品民族歌舞节目和原生态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发扬下去。

打造一台以“苗岭明珠

山水凯里”为主题精品歌舞剧,在凯里市现有的“银秀”歌舞剧下,打造一个属于黔东南自己的原创歌舞剧,让更多人了解黔东南,了解凯里,把黔东南苗侗人民热情秀美的面展示在世人眼前。

在成功打造歌舞剧之后,对于提高凯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和提高凯里市的旅游知名度有着巨大帮助。

(四)强化文化市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专栏2

文化事业主要项目

文化基础设施:

建成非遗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配套、文化馆达到县级“一级文化馆”、文化馆炉山分馆、农家书屋和文化站图书阅览综合开放、市区建成4个漂流书亭、所有社区图书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民族歌舞传承保护研究基地;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在城区、舟溪镇、旁海镇、龙场镇、湾水镇等地扶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苗绣、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织绵、苗族贾理、苗族芦笙乐舞、革家蜡染、苗族服饰、苗族银饰等10个基地建

建立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电子政务体系。

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检查和对网吧的监管,重点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

做好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整治,严防有害未成年人成长的非法出版物流向学校和学生手中。

进一步加大对印刷复制业、娱乐市场和营业性演出市场的监管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文化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净化文化市场。

设,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为500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

在凯里城区、舟溪青曼、旁海翁项等地建设苗族传习所、苗族织锦传习所、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习所、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习所、苗族贾理传习所、苗族芦笙乐舞传习所等,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为1000万元。

景区景点非遗展厅:

在三棵树、下司镇、舟溪镇、华恺斗牛城、南花、季刀、铜鼓、青曼、云谷田园、麻塘非遗展示厅等10个非遗展示厅,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为1000万元。

精品民族歌舞节目:

打造一台以“苗岭明珠山水凯里”为主题精品歌舞剧。

四、体育事业主要任务

积极构建和完善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增强城乡人民体质。

到2020年,市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体育科学素养进一步加强。

(一)总体任务

1、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园区。

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

举办和承办国际和国内赛事。

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成为最有活力新兴产业。

形成体育公共

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创建现代云谷田园农业园区、滨江自行车公园、中央运动公园、华恺休闲斗牛城、民族体育场户外运动基地、小高山户外运动休闲基地。

以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下司古镇、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等为依托,促进现代体育竞技、城市康体休闲、民族文化体育等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建设城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规划占地面积4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功能划分为:

地下负一层为停车场,地下负二层为游泳馆;一、二层为篮球馆;三层为体操训练馆;四层为羽毛球场、乒乓球训练馆;五层为综合训练馆;六层以上为体育商贸,商住用房。

4、建设小高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基地。

占地20000平方米。

建设内容:

山地登山步道、山地自行车赛道、露营,越野营地运动及度假休闲养生活动等。

5、建设滨江自行车公园。

建设长度45公里。

低碳出行、慢节奏生活、公益性健身活动与休闲观光相结合,打造集自行车运动、山水风光等特色为一体的自行车健身运动主题公园。

6、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健身休闲场所。

在最大限度地用好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同时,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一批各类健身休闲的场所。

城区、社区、公园、街

头巷尾广场空地,实施建设“三对三”篮球场20-30个。

实施安置小区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全覆盖。

形成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构建“30分钟体育健身圈”。

(二)发展群众体育活动

1、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活动场地达到

1.5平方米以上,健身站点发展到400个以上。

全市各单项体育协会总数达到16个以上,并辐射到镇和重点村(社区),形成网络。

2、群众体育工作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力争达到10人/千人,

确保全市各镇每个社区范围内有8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技术传授型指导员人数显著增加,传授能力明显增强。

3、加快推进体教结合。

加大投入,巩固体教联合办训成果。

按照“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充分利

用学校资源,实现三大球进校园。

大力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使校办运动队、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基地融为一体并真正办出效益。

推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