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052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的心情是高兴、喜悦还是愁苦、失落了?

  4、古代诗歌体裁了解。

  形式上:

1、古体诗:

以五言、七言居多。

特点,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太讲平仄,用韵自由。

  2、近体诗:

律诗和绝句。

律诗,包含五言、七言律诗,其中每首律诗共8句。

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合起来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局叫尾联。

其中,颔、颈两联一般讲究对仗。

绝句,包含五言、七言绝句,每首共四句。

  其次,老师再补充一下5字诗句的停顿,要么是2/3,也可2/1/2,还可2/2/1,当然一首诗歌也可同时采用这3种停顿

  5、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诗意梳理。

  ①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②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③旧年:

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④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旧年”。

  老师展示:

  行客前进的路在青山之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回的家书不知到达何处,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7、诗句赏析。

  问题设置:

a、文中共有三联写景,一联抒情,请找出。

  b、你喜欢文中的哪一联,请做简要分析?

  首联,虽然作者想象客路在青山之外,但是青山与绿水以及行舟都是实在的,具有画面感,它们构成了一副美丽的青山绿水图。

  颔联,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副美丽壮观的大江行船图;

其次,就是感觉特别工整,读起来容易上口。

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潮与风名词,平与正形容词,两与一数量词,岸与帆名词,阔与悬形容词。

并且对应之处平仄相反。

  引申:

文中除去颔联以外是否还有对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案设置:

1、一是正如刚才强调的对仗的作用,工整、音韵和谐。

  2、启下的作用。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正是因为时间推移,才让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生”与“入”字的巧妙运用。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突出了蓬勃的生机。

  d、尾联,因为运用家书、归雁等意象,点名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8、本诗思想主题:

  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初春来临之际,经历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之后产生的孤独愁苦之情以及对对家乡和亲人浓烈的思念之情。

  9作业要求。

a、以“我在远方”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关于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章。

  b、背诵并默写本诗。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

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播放:

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

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

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

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

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

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无奈

  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

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

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

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

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

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

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

有还是没有?

多还是少?

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

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

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语文》第68页。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串讲: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按:

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

苏武传》载:

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

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3、把握。

问: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说说道理。

  5、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

  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