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284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Word格式.docx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

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

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

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

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另外还有,日珥:

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

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可能与某些自然灾害有关。

地震、水旱灾害等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④[极光出现在极地(例:

加拿大、俄罗斯)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自转与公转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自转360°

,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

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

/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日

30km/s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

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面夹角为黄赤交角,23°

26′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

34′

公转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回归年:

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回归运动两种形式    判断两分两至点:

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思考]

(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位置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动方向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昼夜现象形成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

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晨昏线定义: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

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

(1)晨昏线的画法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③画上夜半球

注意:

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晨线: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

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

(1)回忆纬线:

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经线:

经圈在南北两极相交被等分为两个半圆为两条经线。

    0°

经线: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

西经20°

—东经160°

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

相差一个小时,即1°

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

,最西端约在东经73°

,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

(7时52分)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

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②中时区以0°

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

经线的地方时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经度判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

例:

东经40°

(东三区),西经31°

(西二区)

②中央经线度数=15°

×

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东八区:

15°

8=120°

,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

中央经线度数±

7.5

东八区范围:

东经112.5°

-东经127.5°

,东西十二区范围:

东经172.5°

-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

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B地区时=A地区时±

两地时区差

①±

号:

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②时区差:

同减异加

(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

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1 相隔时区数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则-1天,同时+相隔时区数

 ②相隔时区数:

(12-A地时区数)+(12-B地时区数)

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

(4月30日15时35分)

⑤常用时区:

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中国“北京时间”:

即东八区的区时,120°

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

经度不同而不同

北京地方时:

115°

经线的地方时区时:

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

(东南)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

(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

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形状的形成:

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1)判断某地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例:

同步训练13页综合题1)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3)日期范围的确定:

180°

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

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则

①NA经度为(45°

W),NB经度为(180°

)。

②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1时)。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白昼,角>

昼半球上,角>

晚上,角<

夜半球上,角<

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

(2)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

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1)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

夏半年(春分-秋分)

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冬半年(秋分-春分)

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

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

两分

昼夜等长

(4)极昼和极夜扩缩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夏至日-秋分日:

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3、季节更替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地区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

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2)四季

形成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

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

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

12、1、2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纵波(P波)

较快

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

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

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 

        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以古登堡面为界 地核:

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

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

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氮气:

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

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

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

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

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

降水的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

对流层

17-18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

纬度:

低纬〉中纬〉高纬;

季节:

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

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面

质量最小,但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

太阳辐射;

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物质

选择性

削弱波段

举例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

臭氧

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散热速度放慢。

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6.总结削弱作用

太阳地面地面辐射大气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

(全天都晴朗)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天气以晴朗为主)

二、大气运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5001000

冷却收缩受热膨胀

下沉上升4901010

4801020

A(冷)B(热)

热力环流高空(北)近地面(南)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二)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极地东风带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中纬西风带

位置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极地高气压带

季风环流

成因

分布地区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南亚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

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

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夏受副高,冬受西风带

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暖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带

40-60°

全年温和湿润

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简易天气图

1、冷气团和暖气团:

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

2、锋: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过境后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过境时过境前

晴朗晴朗晴朗晴朗

连续降水降水(雷雨)

寒潮我国春季沙尘暴、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冷锋)暖锋

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梅雨)

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气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对我国影响

夏秋季节,中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台风

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寒潮:

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寒潮的危害:

大风、降温、冰冻、雨雪等

中国的寒潮

(1)时间:

多发生在冬春两季(11月-4月);

对农业春秋两季(冻伤幼苗/影响作物成熟)

(2)影响区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除外。

(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利:

高纬度的生长期延长;

热带北缘的橡胶、咖啡等不受冷害

弊:

热带干旱地区和中纬度的粮食产量下降

2、工业:

高纬度供暖能耗减少,低纬度制冷能耗增加。

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节水节能技术和耐高温、干旱培育技术市场广阔。

3、人类健康:

夏季高温且持续时间长----人口死亡;

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增大

4、海平面和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上升/影响航运/水产养殖

5、生态系统陆地原生态/海洋生态系统----物种损失;

生态环境----干旱/半干旱的土地荒漠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②

一、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③①

1、、海上内循环:

蒸发、凝结降水⑤

2、陆地内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④

3、海陆间循环: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海洋

④下渗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⑥

4、意义:

建立起各圈层的水分联系并进行着能量交换;

使水资源得以更新和平衡等。

二、世界的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

1、暖流: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增温增湿25℃

寒流: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减温减湿大陆海洋

二者温度的比较是相对的,但在同一纬度T暖流﹥T寒流

2、分布规律:

(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环流。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北逆)大洋环流。

(3)在南纬40°

附近海区,形成了西风漂流(寒流)。

(4)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交换,和全球热量的平衡。

暖流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寒流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2)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四大渔场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①航行速度(顺水快逆水慢);

②海雾(寒暖流交汇处)。

(4)对污染物的影响:

①近海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

②污染范围扩大。

(三)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1)水资源:

①广义:

海洋水(97%)、陆地水(3%)②狭义:

世界上的淡水资源

③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

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河流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4.开源措施: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节流措施包括: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四.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作用

(一)内力作用(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1、岩浆活动侵入活动侵入岩:

花岗岩

喷出活动喷出岩:

玄武岩岩浆岩

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1)褶皱一系列的褶曲

背斜(岩石向上拱起)山岭----顶部张力(不坚实)在外力作用下谷地①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谷地----槽部挤压(坚实)山岭②

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断层断裂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

块状山地-----泰山、华山、庐山

地堑:

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

只改变岩石原有结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石灰岩高温大理岩)

4、地震(四类):

〈板块构造运动〉

(二)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夷为平地,减小差异。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二、岩石的分类,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