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30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7.(3分)曾经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一夜之间被英国人打得颜面扫地,这掀开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这场导致中国走进屈辱历史的战争是(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法战争

8.(3分)《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

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甲午战争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D.第二次鸦片战争

9.(3分)福州临近中国优质红茶的产地武夷山,近代是作为列强的原料榨取地而开港的。

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3分)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150多年前被抢劫并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当年,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下列哪场战争有关(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3分)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侵略者”是指(  )

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日本军队D.八国联军

12.(3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暂忍一时,满足现状

C.割占台湾,资本输出D.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13.(3分)下列不平等条约条款中,不会出现在《天津条约》中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4.(3分)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

“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  )

C.甲午中日战争D.中法战争

15.(3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多万平方千米的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D.中俄《改订条约》

16.(3分)马克思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发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

”这里的“好处”包括(  )

①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签订了《瑷珲条约》

③割占了10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

④北京东交民巷成为使馆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3分)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以失败而告终。

“他”是(  )

A.林则徐B.洪秀全C.杨秀清D.石达开

18.(3分)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说明(  )

A.鸦片战争的结果B.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清政府的腐朽D.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9.(3分)《天朝田亩制度》是天朝领袖们富有创意的伟大作品,最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大同思想。

下列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代表了底层民众最迫切的生存要求

B.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可以实现的

C.描绘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蓝图

D.这种理想本身充满空想,脱离实际

20.(3分)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出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它”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D.《天演论》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1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

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动手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

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果园的主人”指谁?

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5)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作为火烧圆明园的见证者,你怎样用简练醒目的文字、富有感情的语言向世人报道这段历史?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什么。

(2)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据材料分析,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3)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

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侵华战争有何本质相似之处。

23.读图回答问题

某校举办了一次“写中华之荣辱,书民族之正气”的影视剧巡演。

如图所示是得以入选的影视剧。

请你结合这些影视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如果想按这四部影视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巡演,其正确顺序是?

(2)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

请分别说出制造这些战争的侵略国家。

(3)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屈辱的场景?

(写出两例即可)

(4)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可以展现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历史事件?

(需列举出两例)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书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

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哪些精神与品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鸦片流毒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走私的危害,表面他主张严禁鸦片的主张。

答案:

B。

2.【解答】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鸦片全部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C。

3.【解答】A、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A。

4.【解答】A.《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B.《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与八国联军签订的,它使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远。

C.《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的,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北京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中国与俄国签订的,俄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40万平方公里。

5.【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可知是《南京条约》,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宁波、上海、福州、厦门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与掠夺原料,同时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因而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

6.【解答】据题干“《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依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

赔款2100万银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上海、福州、宁波、厦门、广州五处为通商口岸;

关税问题等。

②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7.【解答】由题干中“大清帝国”“被英国打的颜面扫地”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8.【解答】依据材料中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开始。

9.【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选项A,《尼布楚条约》是古代史上中俄两国签订的平等的边界条约,条约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不符合题意,错误;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符合题意,正确;

选项C,《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选项D,《辛丑条约》:

中国赔款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不符合题意,错误。

10.【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法国”“150多年”“圆明园”等重点信息可知这两件文物的流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11.【解答】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12.【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为凭借其在中国获得的经济特权,就可以大肆进行商品输出,但由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其愿望落空了,因此英国强烈不满这种状况,又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

B项说法错误;

C项是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取的,时间不符;

D项符合题意。

D。

13.【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是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不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ABC项都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

14.【解答】依据题意得知,关键词“圆明园”发生的历史事件,考察对四次战争内容和影响的区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诗中所指的另“一劫”。

答案B。

15.【解答】由题干中的“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多万平方千米”可判断出是中俄《北京条约》的内容,答案C。

16.【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通过四个不平等条约,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其中获得领土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10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

而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北京东交民巷成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②③符合题意。

17.【解答】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上帝会是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到1964年,历时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曾定都南京,改名为天京。

18.【解答】据“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关键信息“天京陷落”可知,学者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之后,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19.【解答】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实行。

B符合题意。

20.【解答】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1.【解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描述“夏宫”“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动手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英法两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充当帮凶。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英国和法国;

“果园的主人”指的是中国;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充当着帮凶的角色。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本题属于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

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也是自欺欺人。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应该揭露列强的侵略中国,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警示后人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等等。

故答案为: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

清政府。

帮凶。

(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和杀人狂,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

(相近的说法都可以)

(5)一是揭露列强的暴行,再就是从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2.【解答】

(1)根据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拍卖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抢劫圆明园所得;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是一种可耻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的,在本质上相同。

(1)鸦片战争。

背景:

(2)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

看法: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意思相近即可)

(4)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23.【解答】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鸦片战争》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40年;

选项B《火烧圆明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

选项C《太平天国》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51年,选项D《林则徐》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839年,因此其正确顺序是D、A、C、B。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侵略国是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国是英国和法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些影视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

在这些抗争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书写的中华民族不朽的战歌。

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民族英雄乃至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等。

(1)D、A、C、B。

(2)鸦片战争、侵略国:

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国:

英国和法国。

(3)《南京条约》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

(4)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

中国人民不甘屈辱,不怕牺牲,英勇抗争的斗争精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