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41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8页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8页
亲,该文档总共1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17套高中地理选修6全册教学案 新人教版 讲义附练习及答案打包下载Word格式.docx

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极地、高山及荒漠区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属于天然环境。

D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报告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

这就要求人们将“人定胜天”的观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科尔沁沙地D.亚马孙的原始森林

4.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

第3题,考查对环境分类的理解。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

A、B、D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故属天然环境。

科尔沁沙地主要处在农牧交错带,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原因形成。

第4题,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活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3.C 4.C

5.下列属于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是(  )

A.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茫沙丘

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

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

茫茫沙丘是自然环境,人工草场、水库大坝是人类合理活动的产物。

C

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7.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第6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

第7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6.A 7.D

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字母和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A.天然环境B.人工环境

①水 ②农田 ③果园 ④大坝 ⑤大气 ⑥土壤

⑦岩石 ⑧工厂 ⑨野生动物 ⑩原始森林 

楼房 

油井

(2)C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箭头C和D可以发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_______________。

(1)题,据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概念即可作答。

(2)题,C箭头由环境指向人类,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而D箭头表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3)题,说明人类与环境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1)长江以下顺时针为②③④⑧

(顺序可颠倒);

长城以上顺时针为①⑤⑥⑦⑨⑩(顺序可颠倒);

半圆上为A,下为B。

(2)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3)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反作用于人类

9.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①大漠盐湖 ②农田 ③工厂 ④极地苔原 ⑤岩石 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因此,选B项。

10.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经常发生沙尘暴,沙尘暴是下列哪种现象(  )

A.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B.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C.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D.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产生也有人类社会不合理活动的因素,“沙尘暴”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合理活动的反作用。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11~12题。

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第11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

第12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

11.C 12.A

13.下列现象或过程中,能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的是(  )

A.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

B.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多国部队打击

D.发展草原风光旅游业,内蒙古畜牧业从业人员减少

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A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

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元阳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

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

(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

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自然环境要素:

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要素:

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

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教材第6页思考

1.该漫画形象地刻画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地球带来的巨大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降解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这幅漫画反映了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从而导致了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诱发了资源紧张、地区冲突及贫困等问题。

人类对物质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人口数量。

(二)教材第7页思考

1.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的经济效益;

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的环境污染的危害;

村主任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的看法,首先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环境保护,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B.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

D.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和由人为原因产生的,只不过当前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自然灾害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原生环境问题;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问题加剧。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某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作物因此而减产

A、C、D三项涉及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属原生环境问题。

B项臭氧层出现空洞主要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层造成的。

臭氧层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影响人体健康,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3.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C.汽车排放尾气造成光化学烟雾

D.宁夏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盐渍化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等。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污染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6题。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5.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D.②③⑥

6.以下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乱砍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地热D.任意排放污水

第4题,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5题,丘陵缓坡(小于18°

,我国小于25°

)可以修筑梯田。

第6题,A、B、C三项活动能造成生态破坏,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4.B 5.D 6.D

7.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模拟,因此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以预见的。

甲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乙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

(1)从图甲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________。

图乙说明人类的能源需求量越来越____________。

(2)结合图甲、图乙说明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关键是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

人口增加,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几乎是无限地增加,图中的能源仅是资源消耗的一个缩影。

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二是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1)短 大

(2)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3)控制人口数量 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等(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10.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工地扬尘

11.图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第9题,根据图中各环境问题分布可以看出,①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属荒漠化问题。

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是酸雨问题。

③存在于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属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④包括我国的农业区和南亚、西亚的农业区,面临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⑤指海洋,属海域污染问题。

第10题,②属酸雨问题,酸雨问题的成因主要是酸性气体的排放,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

而建筑工地的扬尘主要增加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反而起减弱酸雨的作用。

第11题,做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自然原因”,A、B虽然能造成荒漠化土地日益扩大,但均属人为因素。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和题目要求不符。

9.B 10.D 11.C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

米勒因发明DDT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最初DDT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然而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却使DDT臭名昭著——DDT作为剧毒化学物质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危害,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DDT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濒临灭绝,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青蛙因DDT的污染而致畸。

DDT不仅损害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

另外DDT还具有高残留性,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的成分。

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因DDT的发明,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仅仅十几年后《寂静的春天》因披露了它的危害,又使DDT臭名昭著。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D.影响范围的区域性

13.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其危害具有(  )

A.不可预见性B.不可逆性

C.全球性D.区域性

第12题,DDT的发明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的特点。

第13题,南极地区没有使用DDT,但是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

12.A 13.C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酸雨性气体,其污染源主要是__________。

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常降酸雨,经研究,所降酸雨与A地区有关,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境内的C地,酸雨污染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的原因是:

C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土地______更加严重。

其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原因是炎热干燥的__________加速了环境恶化,使________沙漠日益向南扩展。

本题是考查环境问题的综合题。

要求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

(1)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

(2)工业集中、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和石油 受西南风的影响

(3)位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

(4)沙漠化 过度放牧 滥垦草原 东北信风 撒哈拉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教材第10页图1.9

本图形象地显示了海洋中渔业资源锐减的严峻现状。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商业性捕鱼开始以前,由于人类捕捞量较少,没有超过鱼类再生的能力,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

自从商业性捕鱼活动开始以来,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捕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鱼类再生的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锐减,质量下降,导致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二)教材第10页活动

活动提示: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的环境观念提升到足以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引导同学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和思考,在环境保护中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

进行活动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但要注重分析和讨论,最好能形成小论文。

(三)教材第13页思考

思考提示:

关注乡土环境问题,注意本地建设项目,是使正确观念见诸行动的主要方法,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1.通过实际调查进行统计。

2.运用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3.意见书可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及可能产生的恶果方面进行综述。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D.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

3.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C.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D.发展经济必产生环境问题

第1题,环境观是人类对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更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3题,新的环境观强调人地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人类与环境是平等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人类的作用,也不能夸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人类与环境应共同发展。

1.D 2.B 3.C

4.下列体现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草原发展畜牧业,载畜量越多越好

B.山地丘陵植树造林,严禁砍伐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超载放牧会造成草场退化;

山地丘陵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但不能严禁砍伐;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都不符合新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据此,回答5~6题。

5.巴伯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属性    B.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D.环境属性

6.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第5题,材料所给巴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经济属性。

第6题,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所研究的范畴中,最终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科技、消除文盲属于此列。

5.C 6.C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

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完成第7题。

7.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