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446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民革命军第9军来龙去脉详解Word格式.docx

云南讲武堂毕业。

1912后随唐继尧入贵州。

后留黔归属袁祖铭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黔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第一师师长、第二师师长、贵州全省清乡总司令、贵州省省长、贵州军务会办、黔湘边防督办等职。

1926年7月被广东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参加北伐。

1927年2月被唐生智扣押,8月12日在汉口被枪决。

彭汉章是四川人,但却是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

杨其昌(1895~1984) 

重庆长寿县人,民革川东分会成员。

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2师师长(当时贺龙任第一师师长)。

1934年解甲归田住上海。

参加民革后,积极筹组民革川东分会及川东纵队工作,1949年被委任为川黔边区自卫军总司令,与周从化同志在重庆策划反蒋起义,同年8月被捕,关押白公馆监狱,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突围脱险。

解放后曾任涪陵地区副专员、民革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

1984年病逝。

贺龙等通电加入国民革命军

(一九二六年八月)

(衔略)均鉴:

  案奉国民政府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彭委任令开。

委任贺龙为本军第一师师长;

杨其昌为本军第二师师长;

毛鸿翔为本军第三师师长。

并刻刊发木质印信各一颗,文曰国民军〔第九军〕第一、二、三师师长,着即分别具领,克日就职启用,以昭信守。

仍将视事日期具报备查。

除电请国民政府加委颁印外,合行令仰即遵照。

等因奉此。

龙等遵于〔令〕在常德师部就职,并启用师印,分别呈报在案。

窃龙等投笔从戎,浑忘寒暑,挥戈革命,备历艰辛,深知救国良谟,不外三民主义。

是以训兵励已,悉遵先总理遗训,启聩震聋,足以光大中华国运。

无如韶光荏苒,国事绸螗,龙等正叹髀肉复生,吴贼适□湘□过□,危及西南。

勘乱救国,义不容辞。

爰遵层令,东下缨冠,师次鼎川,荣膺特命。

经武整军,虽副吾侪夙愿;

锄残去暴,仍虞孤掌难鸣。

至乞等车旧友,袍泽新交,杼〔抒〕发精神,共同奋斗。

并恳南针时赐。

□师攸赖。

  

贺龙、杨其昌、毛鸿翔叩

  *本文原载于1926年8月10日湖南《大公报》。

标点为编者所加。

彭汉章、贺龙等讨吴通电

国步艰难,中原板荡。

一夫肆虐,举国罹殃。

业失四民,尸横千里。

诛求征发,市井萧条。

日戴崇衔,延长战祸。

嗾□使犬,荼毒生灵。

吴贼佩孚,实尸其咎!

其仰帝国主义之鼻息,不惜以大好河山为孤注,以黄帝子孙供牺牲,是不知有民族也。

其迷信武力,致令士卒枕藉沙疆,闾阎力疲供应,且借外债以充战费,饮鸩自甘。

运外械以戕同胞,相煎太急。

较向之决堤灌水湮没无辜,酷又过之。

是不知有民主也。

其再蹶再起,一手遮天,任舆论之沸腾,玩朝政于股掌。

垄断京汉铁路,逼倒鄂官钱局,鼓励陈吴祸粤,利用杨刘屠川,与近之牢笼叶贺乱湘,均系违反民意以逞厥私。

比而同之,与前年助成曹琨〔锟〕贿选,厥罪惟均。

是不知有民权也。

徐吴贼先后事迹,确属三民主义之仇雠,应为国民政府所共弃。

汉章等夙隶党籍,早具决心,为民众争人格,为国家伸正气,誓不与祸国殃民之吴贼共戴天日!

荷先总理在天日〔之〕灵,率师援湘;

湘西二十余县,次第收复。

刻又集中常德,正式誓师就职,并与各路党军,切取联络,分途工作,志在会师武汉,进而直捣幽燕,俾吴贼无嵎〔隅〕负之区,而海宇有澄清之日。

然后本建国方略,次第实施,立亿万斯年巩固国基,进四百兆人康宁福寿。

汉章等不才,愿负前努,剑及履及,毅然决然,神与电驰,义无反顾。

敬布腹心,诸维谅察。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彭汉章师长贺 

龙、杨其昌、毛鸿翔率全军官佐士兵同叩

  *原载1926年8月12日湖南《大公报》。

唐生智智杀彭汉章

 袁祖铭在湘西的做大,早就招致了蒋介石和湖南当局唐生智的不满,唐生智早就将湖南作为根据地。

  早在26年11月16日唐生智密电蒋介石主张罢免袁祖铭集团在鄂西的主将彭汉章,因当时战局不稳而作罢。

22日唐生智电袁祖铭交出鄂西、宜昌防地,袁不允,双方恶感极深,唐生智以武力压迫彭汉章,袁祖铭亦拟调三师入鄂西,战事一触即发。

月初更风传黔袁、滇唐、杨森于铜仁会议成三省联盟,拥护吴佩孚说,以示对抗。

  26日蒋介石电唐生智肃清鄂西战役,袁祖铭黔军亦在此列,其后由于黔军攻克荆、沙,蒋介石改编策略拟以袁祖铭、周西成消灭杨森,由于杨森溃回川而作罢。

  时宁汉分裂之势日益明朗,蒋介石意利用袁祖铭牵制唐生智。

袁祖铭黔军逗留湘西,形同割据,在洪江、辰州设财政统筹处,澧州设财政委员会。

把持财政、截留税款,擅委官吏,招兵买马,

  滥收溃兵散匪,甚至将三个著名匪首委为师长,而此三人唐生智早想剪灭,而袁祖铭不分好歹一律收编,更至电唐生智:

请将湘西各县归黔军管理,这就造成了唐、袁的正面矛盾,乃至武装冲突。

于是湘西问题继鄂西问题而起之声浪,甚嚣尘上。

  唐生智派湘西绥靖处长周鳌山协交涉,12月16日电袁祖铭从速退出湘西,,请由总司令部统筹负担黔军给养,袁一时再无合适借口留驻湘西,遂向常、澧州进发。

唐生智更派员联络王、彭、贺三人,唯三人与袁关系甚深,不易相与。

  26年12月30日袁祖铭率林子贤警卫旅、许克祥、周朝武独立旅、杨绍楷第68旅进驻常德、第4师驻澧州。

准备于1月初入鄂西宜昌,为彭汉章、王天培来电所阻, 

  至27年1月25日黔军主力王天培第10军调驻鄂东黄梅、武穴、广济。

彭汉章第9军调驻武汉,而袁祖铭嫡系仍逗留洪江、澧州一线。

将黔军分割成互不救应的三块。

  时汉方决定继续北伐河南,计划与西北军冯玉祥会师郑州。

而割据湘西的袁祖铭集团就成了汉方的心腹之患。

如袁与宁方联合,出兵长沙,直接威胁武汉后方,遮断两广交通,那么汉方将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于是汉方唐生智决定采取措施。

汉报11月即报唐生智肃清鄂西、南浔事后将有事于湘西。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

  先是袁祖铭派萧勋华驻汉口设办事处为唐生智封锁,继而袁祖铭派邓汉祥到汉口打探,邓深感时局困难私自出走,最后何干群到汉口不敢声张,秘密调查,见情况不佳,返回常德。

袁祖铭、彭汉章亦感时局不利,于1月14日召集开会,决拟缩小军队,除第10军外,9军及其他各部均降一级编制。

同时袁祖铭还与周鳌山商定,全部交出湘西地盘。

29日参谋长朱崧告旅长杨维和、杨绍楷分据要点警戒同驻常德的第8军周斓教导师。

湘军方面周斓派李奇中、王基永以同乡关系运动黔军旅长许克祥。

周斓亦同袁祖铭、何厚光等周旋应酬,打的十分火热。

政工人员集中力量对黔军官兵进行宣传,联络感情。

湘军教导师暗中做好战斗准备。

以上安排做的不露痕迹,使得袁祖铭丧失警惕,对湘军毫无戒心。

  由周斓定计于1月30日请袁祖铭赴宴相商具体接洽事宜。

袁祖铭本就急着离开常德,丝毫没有怀疑,带副官长刘辅卿、参谋长朱崧、何厚光及卫兵十几人赴会,朱崧被当场击毙,刘辅卿逃脱,袁祖铭升屋急走,因体胖压楼而坠,被湘军擒获,何厚光藏匿于民宅与湘军士兵肉搏一时始被擒,第2天拂晓袁祖铭、何厚光被枪决于常德东门。

驻城郊独立旅许克祥倒戈。

其后周斓集中湘军兵力进攻左翼军总司令部,黔军警卫旅团长杨维和率队彻夜抵抗,击退湘军,一度攻至德山湘军师部。

伤亡过重。

散驻城中黔军一时惊慌失措,被湘军击散。

驻城外德山第68旅旅长杨绍楷闻常德有变,按兵不动,部属多愤其懦弱,贻羞团体,遂纷纷裹械散走。

2月1日晨驻常德黔军第68旅、警卫旅被湘军缴械,营长李可达率众投李燊。

  驻澧州何厚光独立第4师溃散,2月初杜秾第68旅、宋玉阶旅(番号不明)、林子贤警卫旅退集辰、澧,同穆敬康、周庆余各旅联合。

  其他滞留湘西的直属各师数万人枪或源于平时人脉,并于驻鄂西的李燊,或投鄂东的王天培。

唯马明亮独立第11师、史远勋第67旅人马被阻隔泸溪、洪江,被周西成派员收容回黔。

  袁祖铭其人机警沉着,勇敢善战,得军心,有威望,然其嗜女色,野心大,刚愎自用,而缺乏政治头脑、,革命意志,缺乏政略来配合战略、战术,所以容易胜利,也容易失败。

性外宽而内忌,用人多疑,能聚人而不能用人,在处理内部关系上措施失当,重用以陈廷策、丁宜中为首的幕僚集团,亲信周西成、何厚光等人,而疏远集团肱骨人物彭汉章、王天培,导致内部各怀成见。

  黔军拥兵数万坐食湘西早就招致湖南全省排外,袁没有看清当时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形势,还本着军阀政治的老一套,势必最终身死。

出人意表而滑稽的竟是被唐军部将生擒活拿。

(纵观整个民国军阀史这么大腕的也只有与陕西刀客郭坚相媲美,其他人无不望此二子相背,哎!

夜郎自大尤甚矣,徒增笑耳。

  数万黔军,群龙无首,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2月7日第9军军长彭汉章被唐生智以“统率无方扣押”,8月12日被唐生智处决。

另一核心人物王天培率第10军入苏北参加徐州攻守战,8月11日徐州失守,亦被蒋介石、何应钦杀于杭州。

该集团只余李燊43军投靠桂系李宗仁,其后返黔同周西成争夺贵州。

毛景周(1897--1952)少将。

贵州龙里人。

贵州讲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步科毕业。

贺龙部队被收编为国军的联系人。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1师军官教导团团长,1927年7月任第6军参谋处处长,后任第16军少将参谋长,1936年任黔桂抗日救国军第4纵队少将司令,1937年任贵州省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12月到解放军贵州省军区报到,并奉命争取国民党将领起义投诚。

1951年9月被捕,1952年1月于关押中病亡。

1926年7月,父亲李仲公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长身份随蒋介石出师北伐进驻长沙之际,贺龙由湘西遣派毛景周到长沙面见父亲,请求收编,给予名义和款械,随从北伐。

此时,父亲负责分化吴佩孚系袁祖铭部黔军工作,贺龙时为袁祖铭委任的旅长。

在父亲的眼里,贺龙还是一位由“土匪”起家分投于川黔地方军阀的“土军阀”。

为了分化袁祖铭势力,扩大国民革命军阵营,加上有同乡好友毛景周的“疏通”,父亲遂向蒋介石进言委任贺龙为国民革命军师长,并向所部拨发补给和枪弹,毛景周因此担任了贺龙师教导团团长。

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打下武汉后,贺龙在武汉以感激的心情亲自拜见了父亲李仲公。

毛景周(1897~1952),又名毛兴昌,龙里县羊场镇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毛在贵州讲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广州第三军官学校教官;

北伐时在张发奎部任参谋长;

1926年初,参加西南军人联合会和西南革命同志会,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教官;

1936年,在黔、桂边境组织抗日救国军第四纵队,并任司令。

后任国民党贵州省参议会议员。

毛为人豪爽,耿直好胜。

1925年10月,戴季陶在黄埔军校内组织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两会斗争激烈。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以“精诚团结”为由,解散两会,企图缓和矛盾,但斗争仍然存在。

同年5月,周恩来离开广州时,指定周逸群负责成立西南革命同志会。

在召开西南革命同志会成立大会当天,时任黄埔军校大队长的毛景周负责会场保卫工作。

左派官兵学员佩带手枪,按序定位就座。

孙文主义学会人员也先后到会。

朱培德、周逸群、李侠公、熊雄等应邀上主席台就座。

会议开始不久,孙文主义学会骨干分子谭南杰跑上主席台辱骂周逸群。

王惠生在台下配合大骂“这是共产党操纵,大家不要听他们指挥,要开国民党的会,揪出周逸群、李侠公”,并拔出手枪指向周、李2人,当即被毛景周缴械。

王在挣扎中,扣扳机,子弹射到主席台墙壁上,李侠公在混乱中眼角受伤。

在周逸群的怒斥下,对立分子逃离现场。

会后毛派卫士开车送周、李安全回到住所。

嗣后,毛到贺龙部任教导团团长,1927年,贺、周派毛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任参谋长。

1936年4月,中共地下党员秦天真从上海回到贵州,正处在国民党大搜捕中共地下党员的白色恐怖时期,秦经人介绍,化名余汉生在毛的部队隐蔽,两人相处甚好。

“七七”事变后,毛部编入李宗仁部,毛景周应平刚邀请回贵州任省参议员。

毛在贵阳时,家居王家巷,其住宅便是中共贵州省地下党领导人秦天真和熊蕴竹、秦天芬、孙思武、王实安等人的秘密集中住所。

中共党员廖泽南在汉口编写《长江怒潮》时,毛妻王丽卿曾给予资助,并代为收转资料。

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后,廖泽南在军管会工作,廖介绍毛到省军区报到,毛曾奉命到贵定县争取陈化纯投诚。

毛景周于1952年1月因病逝世,葬于羊场摆广坡脚。

1977年迁到贵定江比大牛坪坡。

第二支第9军

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将独立16师扩编为第9军,军长金汉鼎,下辖

韦杵28师、周志群29师。

(一说:

白崇禧拟将10军缩编成两个师编入第13军(白兼军长),第10军官兵的反对。

12月,10军第28师在安徽当滁哗变,由周志群率领去南昌投靠第9军金汉鼎部,编为第9军第29师)9月新编杨如轩27师加入9军序列。

1928年1月,第9军改编为第31军,隶属第1集团军,金汉鼎任军长。

下辖:

第27师,杨如轩任师长;

第28师,韦杵任师长;

第29师,周志群任师长,

独立第7师、

独立第37师。

该军编成后,出兵参加北伐,兵锋曾进抵河北青县。

1928年秋,该军移防江西,参加了对井冈山红军的清剿,宁汉合流后第31军的番号撤消,所部缩编为第12师。

十五年(1926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金汉鼎赴赣州投朱培德之第三军。

得朱资助,赴湘黔间招兵,得马锟、肖泽洲部暨游勇共两千余。

率至赣南,受编为独立第十六师,汉鼎为师长,从朱培德战孙传芳,历破郑俊彦、邓如琢、谢鸿勋部,克南昌。

蒋公甚嘉许之。

次年,扩编为第九军,汉鼎为军长兼赣北警备司令,驻九江,辖杨如轩之二十七师、韦杵之二十八师、周志群之二十九师。

次年八月,共产党贺龙、朱德、叶挺等于南昌起事,歼肖泽洲之八十一团、卢泽民之八十二团、张朝振之警卫团,占省府,旋撤离南昌,过第九军驻地,汉鼎不予阻截。

未几,第九军易为第三十一军,汉鼎仍为军长。

折叠

1928年11月,杨如轩、韦杵部随王均于江西剿共,汉鼎率余者赴津浦路北伐。

又合原驻江西之第五路军九团一万两千人为总预备军,汉鼎为总指挥。

次年十月,国民政府整编军队,为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唐淮源为副,辖韦杵之三十四旅,张友曾之三十五旅,周志群之三十六旅,驻江西吉安。

随后蒋桂、蒋冯、蒋冯阎混战,汉鼎咸参与焉。

继之,任湘、闽、赣三省剿共副总指挥,率三十四、三十六旅于汀州、上杭剿共。

廿一年(1932年)夏,汉鼎报请朱培德,欲以第七十团团长周体仁代张友曾之三十五旅长职。

张遂阴使第六十九团团长肖希贤发难,于海州鼓动官兵示威,声讨汉鼎。

朱培德乃承蒋公意旨,贬汉鼎为三十五旅旅长,以曾万钟代之;

周体仁调军事参议院,以陈传文代之;

肖希贤送日本留学。

初,汉鼎知张友曾为蒋公耳目,如芒刺在背,故欲图之。

因周体仁纯良,故以代之。

肖希贤饶有战功,然嗜赌衰德,闻此嫉妒,乃生策变之心。

孰料蒋公黄雀在后,此之谓海州事件。

未几,蒋公以剿共不力调汉鼎为中央军事参议院高级参议员,军衔升一阶,为上将。

廿三年(1934年)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赴云、贵各省督察禁烟事宜。

尝闲居昆明之翠湖,龙云甚警惕之。

乃创办江华私立铸民中学,多延名宿,疏离政事,今江川一中之前身也。

抗战间,曾为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察团主任,总第三、第四战区的军纪纠察。

(金兰之交梦一场,兵戎相向最情伤——朱德与金汉鼎

  云南陆军讲武堂(简称云南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

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

朱德和同学们在讲武堂里互帮互学,同铸热血丹心。

其间,朱德结交了十几个“后来创造历史的朋友”。

如果按亲密程度排列,金汉鼎无疑应该排在第一位。

  金汉鼎是个“瘌痢头”,同学们都不喜欢跟他坐,但朱德却与他义结金兰,相交甚厚。

金汉鼎成绩优秀,但家境困苦,朱德便会把一些奖学金给金汉鼎以贴补家用。

这份友情令金汉鼎非常感动并铭记在心,而且经过多次腥风血雨和生死考验。

当朱德赴欧洲学习时,金汉鼎几乎倾囊相助。

在护国、护法战争中,这对把兄弟一直并肩作战,互相接应,以骁勇善战驰名川滇,被誉为滇军“四大金刚”的前两位。

在四川叙府一带流传有“黄拒盖,廖毛瑟,朱金支队惹不得”的民谣。

后来,朱德决意赴欧洲留学,这对患难兄弟才分手。

  北伐开始后,金汉鼎赴赣投靠滇军老同学朱培德,任独立十六师师长。

独立十六师后扩编为第九军,辖三个师。

这时,朱德因领导泸顺起义失败,被杨森礼送出境,也来到南昌,担任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金汉鼎再次相聚。

南昌起义前,朱德赶到九江,想动员老友追随革命,但金汉鼎正要上庐山参加汪精卫、张发奎召开的分共会议,拒绝了朱德的建议,一对生死与共的战友从此成为对手。

不过,后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经过金部防区时,朱德给金汉鼎写了一封信,金汉鼎得知是朱德指挥的部队,不为蒋介石的威逼利诱所动,没有对起义部队发动进攻,使起义部队得以安全转移。

  1928年,蒋介石派金汉鼎任湘、赣两省“剿匪”副总指挥,从此,金汉鼎多次与朱德指挥的红军对阵。

对老朋友的部队,金汉鼎采取“明打暗助”,对蒋介石敷衍塞责(当然也不排除“保存实力”的因素)。

终因“剿共”不力,被蒋介石降为旅长。

不久,又被解除了握有兵权的旅长职务,调任中央军事参议院高级参议员。

  金汉鼎从在云南讲武堂与朱德义结金兰之日起,“一生恪守这个'

义’字,没有做过一件伤害朋友的事”,尤其是当朱德身陷困境之日,从不为功名利禄所引诱,并尽自己所能,慷慨给予帮助。

  后来,金汉鼎因难以忍受蒋介石的刻意排挤,主动要求去云南协助龙云。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不忘旧情,邀金汉鼎进京相会,一起回顾青年时代情同手足的戎马生涯,同时也批评了他追随蒋介石“剿共”的错误。

不久,金汉鼎被任命为政务院参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平静地度过了后半生,1967年逝世。

一九五零年,中共遣陈赓、宋任穷赴昆明请汉鼎北上,遂赴北京,朱德数与欢晤。

一九五四年,金汉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兼北京市政协委员。

一九六七年因肠癌于北京逝世,享年七十有七。

骨灰存放八宝山公墓。

黔西南名将——韦杵

 

韦杵(1883-1951),少将,布依族,原名韦明俊,字天培,化名赵善成,贵州省安龙县钱相乡巧马村人。

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云南讲武堂特别班(与朱德是讲武堂同学)。

年轻时曾从湖南回乡于今安龙县第一小学任教。

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8师师长,云南“剿匪”军第2路总指挥部军训处处长,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大队长,第58军新编第12师副师长兼旅长。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

  

晚清时期,家境清贫,得外祖父支持,幼入乡间私塾,后入府城景氏塾馆。

清·

光绪二十八年家乡安龙县(原兴义府)到长沙考入湖南师范学校读书。

期间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乡,应聘在兴义府高等小学堂任教。

后辞去教职回家。

深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少数民族备受欺凌歧视,愤然不平,决心弃教从戎。

宣统元年(1908年)迳赴昆明,投入云南新军。

参加新军后,充任马夫、伙夫、士兵。

宣统二年(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特别班。

翌年参加蔡锷领导的辛亥重九起义。

  民主革命时期,先后在护国军第3梯团顾品珍部任排、连、营长等职。

随军参加了护国之役、入川作战,接着又参加护法战争。

1920年任滇军顾品珍部第3混成旅第6团团长。

1922年唐继尧指使吴学显袭杀顾品珍后,率部辗转到达广西柳州,奉孙中山令,与桂军会盟,誓师东下征讨陈炯明,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

以功升任第3混成旅旅长,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大革命时期,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6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第3军8师22团团长,在第3军受到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朱克靖的影响,对蒋介石独裁尤为反感。

1927年初朱德到南昌担任军官教导团团长,与朱德是云南讲武堂同学,交情笃厚,往来密切。

5月起历任第36军28师师长、副军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八·

一”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任命为第9军军长,朱德为副军长,当时因在九江养伤,故未到第9军任职。

南昌起义失败后,率部驻玉山县,消极对待蒋介石的“剿共”命令。

1928年仍任国民革命军第28师师长,驻军赣南。

1933年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酝酿建立抗日反蒋政府时,参加了在福建南平举行的会议。

11月参加蔡廷锴、李济琛等主持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成立大会”。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率部撤至福州。

后因支持“福建人民政府”而被蒋介石通缉,为避蒋介石的追杀,在其上司金汉鼎的帮助下,化名赵善成从上海回到贵州望谟。

1936年初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遣人到安龙,迎请其赴昆明共事,被任为云南“剿匪”军第2路总指挥部军训处少将处长,后改任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少将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58军组建时,任新编第12师副师长兼第2旅旅长,参加了鄂南(湖北省崇阳县大沙坪)战役。

不久,回昆明继续从事军事训练工作,全力培养军事人才。

性忠厚,生活朴素,严于律己,不计得失,与下属、士兵友善,深得大家的爱戴。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退出军界,主持贵州旅昆同乡会主办的在黔中学,直至云南省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51年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68岁。

人生履历少年酬志出谷迁乔

  在中国国民革命史上,韦杵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名字,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也应该记起的名字。

韦杵,又名明俊,字天培、降魔,布依族,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清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六月初四生于贵州安龙县钱相乡桥马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上世纪末的钱相马桥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布依族村寨,生存环境恶劣,山高坡徒,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世居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苦生活。

韦杵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人,所幸得到外祖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使韦杵在幼年时有机会进入乡间私塾和府城景氏塾馆读书,而在他之后的三个兄弟就没有他幸运。

韦杵从小聪慧,勤奋好学,生活俭朴,尊敬师长,常得到先生的称赞。

光绪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