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6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1.认知发展与教育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只是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里活动的必要条件)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

1.感觉的种类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

动觉、静觉(又叫平衡觉)和机体觉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受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用两种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3.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

从明亮阳光下----暗室

视觉的适应明适应:

从暗室---阳光下

嗅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

听觉适应、痛觉适应不明显(过于强烈的刺激很难产生感觉适应)

②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亮些)

继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例如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手放进热水之后,再放到温水中,会觉得温水很凉)

③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视觉后像)

正后像: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亚宁,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官员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

负后像:

正后像出现后,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彩色视觉一般都是负后像)

刺激强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久越长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对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聋哑人能“以目代耳”)

③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如欢乐的歌曲、沉重的歌曲)

二、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的特性不同: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

(2)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

真正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动景运动:

(例如给被试呈现两条直线,一条水平、一条垂直或者两条平行。

当时距为60ms左右时,人们就会看到从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的运动,过长过短都不会看到

似动诱导运动(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点燃熏香或烟头,注视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如批改作业用红笔明显、重点部分用彩笔、军事上伪装、昆虫的保护色)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物体各部分关系以及个体对关系的反应是整体知觉的基础)

(4)知觉的恒常性

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

①感觉是人脑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时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②感觉不需要只是经验的参与,但知觉需要知识经验的参与,对事物作出解释、命名③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时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

①两者都属于低级的心理现象,是其它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③在实际生活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组成成分存在于知觉中,所以合称感知觉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是知觉的特殊形式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

(2)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

(3)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及其品质

1.记忆:

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3)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0.25-1秒)容量较大(9-20哥比特)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

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一般30秒)容量(一般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选择性)

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的目的与任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的数量性质、识记的方法)

(4)保持与遗忘

最早对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

(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干扰说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动机)说(弗洛伊德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在正常意识状态下不能被回忆,是因为这些回忆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考试紧张遗忘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说明遗忘之时暂时的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回忆与再认

回忆的分类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

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追忆:

特殊形式的回忆(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4.良好记忆品质及其培养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想象及其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1.想象分类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创造想象准备阶段)、理想和空想

2.创造想象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3.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小学生的表象

①组织小学生观察,为想象提供基础;

②让学生根据观察的材料进行想象,深刻表象

2.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想象力的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思维及其品质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种类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

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等

5.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创造性思维:

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形成经历: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特征: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形式,鼓励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想法)②知觉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一种)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

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2.特征: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4.问题解决的策略(认知心理学分为两大类:

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策略:

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

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①手段-目的分析法②爬山法③逆推法)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意及其功能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3.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4.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

二、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时间越长越稳定,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第一要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第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三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到有兴趣)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简介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移的规律组织教学、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两种形式实现:

同化和顺应

二、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只能注意表面的、显著的特征,倾向于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不能进行可逆运算,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以逆转,但仍局限于具体事务,缺乏抽象性,可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叫命题运算阶段,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优点:

为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基础

缺点:

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的积极作用,低估了儿童综合能力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

2.情绪分类

(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

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

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激情:

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有教明显尾部行为表现:

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行为保护机制)

3、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三种表现形式

(2)美感

(3)理智感:

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4、情绪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二、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小学生情感的发展:

(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性质不断深刻(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4)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2.小学生情感的教育(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1)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各科学习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榜样的作用,进行直观影响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把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

(4)利用丰富有情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

(5)培养学生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意志及其品质

1.意志:

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二、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学生意志的发展

(1)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方面

①低年级学生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动机比较短暂、狭隘、具体,动机和目的不是很稳定,不能长期地实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②中高年级开始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2)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方面

1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比较简单,克服苦难的能力逐渐发展但不均衡

2中年级以后能进一步努力,以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

(3)意志品质方面

1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很差,遇事三心二意,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

2中高年级学生自觉性明显提高,渐渐表现出果断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坚韧性比较稳定,自制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3)个性发展与教育

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

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喝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1.缺失需要:

(生理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旦满足,动机就会消失)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

2.不足:

(1)机械性很强

(2)脱离社会实践,难以实现(3)带有假设性质,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与自我实现

三、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1.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

2.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3.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一、兴趣及其种类

1.兴趣:

二、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及其类型

1.能力:

2.类型

(1)按能力的倾向性不同: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按能力的功能不同: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参与活动性质不同: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能力的差异

(1)发展水平的差异(把儿童分为超常儿童、普通儿童、低常儿童)

(2)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三、能力的测量

(1)一般能力测量(智力测验)---1905年第一个智力测量表:

比纳-西蒙智力测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量

国际通用

威克斯勒智力测量

(2)特殊能力测验①差别能力倾向测验(DAT)②梅尔美术判断测验③明尼苏达机械装置测验

(3)创造力测验:

分言语、图画、声音和词创造;言语测验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学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3.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性

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一、气质及其类型

1.气质:

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2.气质类型

(1)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

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罗马医生盖伦从它发展)

①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急、直、实、外向)

②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活广动外向)

③粘液质:

稳重,灵活性不足,踏实有点死板,沉着冷静(稳静忍内向)

④抑郁质:

敏锐、稳重,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胆小心细疑心善感内向)

(3)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巴甫洛夫)

①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胆汁质-----(易激动,不易约束)

②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容易兴奋,较灵活)

③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粘液质-----(难于兴奋,迟钝而不灵活)

④弱(弱型)-----抑郁质-----(容易疲劳)

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性格及其结构

1.性格:

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粗心或细心)

(2)性格的意志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

二、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补课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

3.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不仅是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发展智力,进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进儿童形成和发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部门)

5.个人主观因素(人格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综上:

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一、经历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对社会环境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

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

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统一性:

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6.其它三个阶段: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4)学习心理与教育

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及其分类

1.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2)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3)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4)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5)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1)言语信息:

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

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3)认知策略:

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郭晓恒的技能的学习

(4)态度:

影响个人对人、事、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5)动作技能:

通过身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2.按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泊尔: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3.按学习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一、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1.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容心理状态

两个基本成分:

(1)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学习的内驱力)

(2)学习期待(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分类

(1)按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按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按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伯尔等人(认知内驱力---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和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属于外部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1.学习动机可以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