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7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_到__________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__________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________、______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______________、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______________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等大城市。

随之,外国近代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民国时期____________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__________________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至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____________。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建国前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_____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______________。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_____。

④有线电报主要用于______,无线电报则供____________。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____________。

②此后,发展缓慢,普及率低。

2.新中国成立后

(1)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____________。

(2)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使______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交通工具的进步

                   

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

“匆匆匆!

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B.飞机

C.火车D.轮船

2.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造了长14.5公里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

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

1877年清政府用白银将这条铁路购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这件事说明(  )

A.英国人修筑的铁路的确破坏了中国的风水

B.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C.中国的保守势力异常顽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D.中国社会不需要铁路

3.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的重大意义是(  )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修建猛然增多,主要原因是(  )

A.国人渴望通过修建铁路救亡图存

B.清政府组织修建铁路

C.列强放弃了对华铁路投资

D.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5.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A   B     C    D

6.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7.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了(  )

①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③

知识点二 通讯工具的变迁

8.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

“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结合所学判断此项发明应为(  )

A.火车B.电话C.轮船D.电报

9.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

A.台湾B.天津C.广东D.湖北

10.据新华社2008年6月2日电:

中国电信用1100亿收购联通C网,这标志着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更加规范。

下列有关通讯事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清政府至19世纪末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B.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C.2003年末,中国固定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D.20世纪80年代起,电话用户达26万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些诗句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采用了哪些动力?

 

(2)看下图回答:

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

它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看下图回答:

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

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茨的三轮汽车 早期试飞成功的飞机

 

(4)结合三幅图说明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请选择一种能比较鲜明地反映它们时代特征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将它们归于其中的某一个时代,并按其时代特征简要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和归类。

注意,请按以下顺序作答:

①你选择的历史时代的划分标准。

②按你选择的划分标准划分出的各时代的名称及其简要说明。

③按你选择的历史时代划分,将以上六个图片所反映的交通工具分别归类,并作简要说明。

 

(2)交通工具及其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综合水准和实力的结果与反映。

请充分运用以上材料,结合你的中外历史知识,自选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

①紧扣所给材料,突出时代特征;②联系中外史实,发挥个性理解;③注重史论结合,力求文字通顺。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

(1)唐山 胥各庄 

(2)铁路网 进展缓慢 (3)宝成 兰新 亚洲第一位 (4)机车的制造 大提速

2.

(1)上海 筑路技术 公路交通 

(2)公路网 青藏高原

3.

(1)轮船招商局 

(2)国家统一管理

4.

(1)冯如 航空事业 

(2)北京 天津 (3)民航大国

二、1.

(1)①丹麦 上海 ②台湾 有线电报线 ③无线电台 无线电报局 ④军事 官商通报

(2)①电话公司

2.

(1)电讯网络 

(2)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3.信息 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

对点训练

1.C [结合题干中的“卷烟”“车轮”等词可判定是火车。

]

2.C [认为铁路会“破坏风水”,这显然是封建落后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故选C。

]

3.B [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

]

4.A [结合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并没有放弃对华铁路投资,而是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此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C、D两项是错误的;在中国近代,清政府组织修建的铁路并不多。

故正确答案为A项。

]

5.A [本题是一道匠心独具的题目,既考查了历史知识还考查了地理知识,张家口和北京都是内陆城市,所以D项就可以排除。

马车不够便捷,1910年中国的飞机还没有用于民航,京张铁路则已经于1909年通车,所以最佳的选择就应该是A项。

]

6.A [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相冲突。

]

7.C [图片是生动的历史,从蒸汽机车到磁悬浮列车的演变说明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体现出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的加深。

]

8.B [根据材料“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

9.A [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台湾架设,由此选A。

]

10.B [A项应为“20世纪初”;C项应为“第一位”;D项应为1949年。

]

综合运用

11.

(1)畜力、水力。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火车的出现、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使货物更快地销往各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此外,铁路旅行的盛行,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电力的广泛应用,新的通讯手段的出现,冶金业、合成化工等方面的创新、发明。

(4)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欧洲列强为获得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另一方面,列强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2)到(3)题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对交通领域的重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彻底改变,人们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更为便利的工具。

第(4)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注意结合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做分析。

12.

(1)①标准:

生产力的进步。

②名称:

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说明:

手工时代,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蒸汽时代人们开始使用蒸汽动力;电气时代,内燃机出现,电和石油成为新能源;信息时代,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③归类:

图一、二属于手工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图三属于蒸汽时代,火车是当时的重要交通工具;图四属于电气时代,汽车出现;图五、六属于信息时代,虽然在电气时代就有了飞机和电车,但图五、六反映的是现代化的飞机和地铁。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1)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人畅其途,货畅其流,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火车机车的改进,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和舒适,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请回答: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案要点 

(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涉及轮船业的演变、铁路的发展、机车制造方面的新突破、汽车和公路修筑技术、飞机设计和制造等五个方面。

以铁路的发展为例,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民国建立后,铁路发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没有铁路交通。

建国后,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西北、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

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特别是京九铁路的建成,更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与祖国首都的联系。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主要有:

①电报方面,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并建立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

不过,当时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或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②电话方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建国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二、学习延伸

请回答:

上述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

理由是什么?

答案要点 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

“要想富,先修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讯和交通发达是经济起飞的前提,高速公路在中短途运输中效率最高,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

高速公路的成本大,在中国现今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多条公路的修建必然会使用大量资金,且一些公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差,造成很大的浪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