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82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容器大全Word格式.docx

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盛酒浆的瓦器。

大腹小口,有盖。

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乐器: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

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

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人心的击缶表演。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

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再说缶这种乐器。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

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

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

也有方形的。

盛行于春秋战国。

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

蔡侯缶"

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

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

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

4、簋guǐ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周礼·

地官·

舍人》:

“凡祭祀,共簠”。

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

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据《礼记·

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5、甗yan

甗读ya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如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通高35.5厘米。

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

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

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

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

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

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

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

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

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

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

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

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6、觚gū

饮酒器和礼器。

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

字孔。

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

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

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觚之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

“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

“而《韩诗》云“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

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

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可信的。

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

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与斝成组合的。

郑州白家庄三号墓、安阳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过二觚、二爵、二茸。

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

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这一时期觚的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

半封顶流口式,中腰收缩,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盏状,出有一流槽可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此器仅一件,今馆藏于河南开封。

宽体式,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胴体较粗,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

宽体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宽,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束腰式,器形中等,胴体收缩,最小径在体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西周时期,觚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

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

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

7、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

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

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

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

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

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

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

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

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

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

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

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几类。

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基本式样如下:

大口宽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径与肩宽接近,颈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甚宽而微鼓,上饰三牺首,自肩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园底状;

大口圆肩式,上口侈大,口径超过肩的直径,肩广,凸起丰圆,上饰三牺首,下承圈足较低;

高体大口折肩式,形体近于大口圆肩式,而圈足和颈部特别高;

甚高体大口式,整体造型甚高,颈高,口径收小近于肩径;

低体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颈、腹及圈足都较低;

低体大口宽肩方体式,颈与圈足皆不高,与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状。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

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

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四羊尊商周58.3X52·

4厘米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

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

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

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

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

颈部饰有蕉叶纹。

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

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

8、罍lé

i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体量略小于彝,《诗经·

周南·

卷耳》有: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

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

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

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

下腹部一侧有穿鼻。

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

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

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

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

其衍生式样有:

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

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9、瓿bù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10、盉hé

盛酒器和盛水器。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

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

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

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

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11、甑zè

ng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

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尘釜鱼

12、匜 

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

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13、釜fǔ

古炊器。

敛口圜底,或有二耳。

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盛行于汉代。

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曹植《七步诗》

14、钵bō

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

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

现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

僧侣以乞食为生,钵是装食物的器具,有瓦钵、铁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

僧侣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乞食所用。

今日东南亚tai国等南传小乘佛教僧侣仍按佛制,在清晨赴街巷信徒家托钵乞食。

15、瓮 

ng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

16、奁 

liá

n

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陪嫁的衣物等。

如:

奁田(陪嫁的田产);

奁匣(陪嫁的镜匣);

奁币(陪嫁的财物);

奁具(嫁妆);

奁箱(嫁妆)

17、执壶

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

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

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

这时期执壶式样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

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

元器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

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

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均大量烧造。

元明清时期,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为多,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

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

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

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

明代青花执壶,采用了金银器执壶造型的优点,安定、秀美而灵活。

因为瓷的质料和青花绘画的关系,青花执壶显得高妙隽雅,正如明代同形状的雕漆器‘仙盏瓶’一样,能够唤起一种梦幻感觉。

18、水注

1.原名砚滴,文房用具,滴水于砚的器具,故名。

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宋、元时较为盛行,以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为丰富,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卧牛飞蟾诸式,器身附流和小孔。

明代以景德镇窑制品为佳,器形有桃注飞石榴注、双瓜注飞双鸳注等。

2.明永乐、宣德年间受外来影响烧造的一种青花瓷器,阿拉伯人常以此净手或浇花用。

长颈、鼓肩、圈足,口一侧附弯形流,另一侧自口至肩附曲柄。

水注,也称“水滴”、“砚滴”。

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西京杂记》载:

“晋灵公冢……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

”宋、元时期水注较为盛行,以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为丰富,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罗汉骑兽、双鸳卧牛飞蟾诸式,也常做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状。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外,还有不少其他辅助性用具。

如纸怕风吹移动,就产生了“镇纸”;

洗笔要有水盂,就产生了“笔洗”;

磨墨要有水,就产生了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的“水注”;

放印的有印盒,搁砚的有砚盒,搁墨有墨床,搁笔有笔架,还有笔格、笔筒、笔床、笔船、笔屏、墨盒、印章等等。

这些用具,所用材料有竹、木、玉、石、陶、瓷、金、银、象牙、玳瑁、珐琅等多种,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赏,故又称作文玩。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轻巧、雅致,置放在案头不但实用,还可以供文人墨客欣赏把玩,因此都被后世的收藏家们收藏。

19、觯zhì

古时饮酒用的器皿。

青铜制。

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从字形特征不难看出,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

《礼记·

礼器》“尊者举觯。

”郑玄注称:

凡饮酒时,”三升曰觯”。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古代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

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

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

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古时饮酒用的器皿。

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古代饮酒器。

20、斝jia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

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

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

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

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

底有平底、圆底;

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

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

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

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21、卣yǒu、

卣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卣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

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

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

商代铜卣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

器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

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

方卣也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

器物端庄浑厚,在商器中属精品。

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卣,形象主要有鸭、豕、虎、鸟等。

22、簠fǔ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

"

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23、俎z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古时宴飨,每人前面有俎案,上面摆满菜肴,食有食相,也就符合礼仪了

24、兕觥sì

gōng

古代盛洒或饮酒器。

《诗经》屡见其名,如《诗经·

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

”椭圆形腹式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盖,盖作成带角的兽头形。

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

青铜兕觥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

25、盨 

拼音: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

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

《说文解字》皿部:

“盨,杠盨,负载器也。

”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盨一般成偶数组合,如扶风县出土的仲彤盨、?

盨各两件,伯多父盨和长安县出土的叔专父盨各四件,虢仲盨铭记载一次铸造盨十二件。

26、盂拼音: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27、觞shāng

古代盛酒器.觞勺(指觞与勺。

都是盛酒器);

觞令(即酒令。

今俗谓猜拳、划拳);

觞豆(酒器与笾豆。

皆为饮食的用具。

借喻饮食);

觞爵(酒器);

觞觥(泛指酒器);

觞酌(饮酒器)

28、爵 

jué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流行子夏、商、周。

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夏代晚期爵的形制,有的尚带有陶爵的特征,有的则较为精巧。

一般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无铭文,腹部偶有简略的连珠纹。

流和尾的倾斜度都不大。

流多作狭槽形,且较长,个别也有较短的。

流和杯口之际多数不设柱,也有设不发达的钉状柱。

夏代晚期的爵都是扁体爵,体截面呈橄榄形。

底皆平,鋬与一足成直线,两足在另一侧。

目前发现的夏代晚期青铜爵数量不多,造型一般原始拙朴,也有新颖而精巧的。

这说明,这种饮酒器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29、鼎拼音dǐng部首“鼎”

鼎:

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国灭则鼎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本义: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青铜制,三、四足两耳,盛行于商、周。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

30、敦拼音duì

部首“攵”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

由鼎演变而来,形状酷似西瓜,又称西瓜敦或西瓜鼎。

其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体合成球体或卵圆体,两环耳、三短足,盖也可反过来使用。

古代食器。

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

流行于战国时期。

有虞氏之两敦。

——《礼记·

明堂位》

31、豆拼音dò

u部首“豆”

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形似高脚盘,或有盖。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

——《周礼·

考工记》

32、角拼音jué

部首“角”

古代酒器。

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一角一散。

——《仪礼·

特牲馈食礼》

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器》

33、壺拼音hú

部首“士”

壶:

长颈容酒或水的器皿。

《诗·

大雅·

韩奕》有云:

“清酒百壶”,《孟子·

梁惠王下》有云: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形、瓠形、贯耳形和蒜头形等。

(壶)古代盛器。

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

壶,昆吾圆器也。

箪食壶浆。

——《三国志·

诸葛亮传》

34、 

彝拼音yí

部首“彑”

方彝:

为盛酒器,或为调和酒、水之器。

彝也是古代青铜礼器的通称。

形制为方形,高身,腹有曲有直,带盖,盖似屋顶形,盖上有钮,有的带扉棱。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官司彝器。

——《左传》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

大雅》

35、盂拼音yú

部首“皿”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盂,饮器也。

——《说文》置守宫盂下。

——《汉书·

东方朔传》操一豚蹄,酒一盂。

——《史记·

滑稽列传》

36、 

鑒拼音jià

n部首“金”

鉴:

形如大缸,大敞口,广腹,平底,无足或圈足,两耳或四耳,是大型盛水器。

用来盛水、盛冰、照容和沐浴。

“鉴”一名就是根据盛水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