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14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文学发展史真题及答案知识点百分百会考Word下载.docx

戏曲改良运动

文学革新运动

4)低潮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5、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

(1)文学观念更新迅速;

(2)文学理论成就突出;

(3)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6、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

(1)小说创作的堕落。

黑幕小说、外国侦探小说、新武侠小说兴起。

(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

“同光体”统治诗坛,“南社”逐渐解体;

桐城古文与骈文沉渣泛起。

(3)戏剧走向没落。

京剧改良未获发展;

宣传色情凶杀的“新戏”遍及南方舞台;

话剧失去正确方向。

7、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题材的多样性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8、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文学创作(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文学体裁、文学语言)

文学思想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

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

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

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了刷新。

诗歌形体上也发生了变革。

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始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习西洋小说的作法。

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

(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

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

9、为什么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的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与近代化过程?

因为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

但就文学思想来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文学思想的本质,变化不大。

从文学形式来看,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经过长期的演变,大致都形成为固定的模式,其成就已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度。

至清代《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后的文学作者,除了摹拟古人一途以外,就很难找到别的出路了。

到了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近代,封建社会解体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面临崩溃。

随着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化,人民的需要,自文学启蒙,到文学革新,到文学鼓吹革命,自然要求文学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从僵化的古诗文中解放出来。

尽管这种解放是有限度的,不彻底的,但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有所革新,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作了重新的估价。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转折,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具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又不同于“五四”以后新文学的特点。

这就是封建时代文学的蜕变过程,也是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即是反帝反封建和爱国民族民主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和过程。

10、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五个方面:

(1)政治斗争的需要。

民族危机的空间严重,阶级矛盾的激烈复杂,给文坛以巨大影响,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鲜明特点。

由于清王朝对外国资本主义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又要反对封建王朝。

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建性。

反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题。

但由于近代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也给近代文学作家及其创作带来了复杂性与过渡性的特点。

(2)西方文化的撞击。

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

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

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

近代前期的经世致用思潮、中期的维新变法思潮、后期的民主革命思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性、过渡性等特点的存在。

另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我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在对艺术把握世界的规律问题上,由知性分析向艺术审美分析的转化;

同时对通俗文学美学意义的认识,扩大了对审美范畴的探讨。

这些审美意识上的变化,必然或强或弱地影响着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

(4)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近代,有不少文学样式已日趋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生活发展变化的需要。

这就促使了旧文学的逐渐衰亡。

但另一方面,由于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被介绍进来,而且西方文学也被介绍进来了。

特别是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说家以营养。

因此,便从不同侧面促使了近代文学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的形成。

(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使近代文学的复杂性和过渡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另外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读者群的变化,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作家的创作也不断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趣味。

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形成它与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撞击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

西方文化的撞击。

1)震动思想界

2)西方文化思想涌进影响文学观念与变革。

3)题材、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新艺术手法,都与文化撞击有关。

11、简述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1)现实意义。

近代进步文学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史教育的宝贵材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2)认识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学革命的必然性,理解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意义非常重大。

(3)借鉴意义。

新旧文学的冲突,中外文学的碰撞,不同艺术见解的分歧,都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

深入考察并科学分析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确阐明其规律,将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12、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

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名词解释思路

A时间

B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C核心内容\理论\观点

D特点\性质\价值\影响

诗歌赏析思路

背景分析(诗人与诗作)

思想内容(诗义与提炼)

表达方式(艺术笔法/修辞)

文学体裁、文学语言

第三章文学思想

13、宋诗运动

“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

代表人物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金和。

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

至道、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

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

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

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

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

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

14、湘乡派

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

19世纪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家,直接从曾国藩学习的就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曾门四弟子)等,他们尊奉曾国藩、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一项,列为首位,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文统”和他们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

15、同光体

“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

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

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祐”的“三元”之说,打破分唐分宋的界线。

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内容大多远离现实,思想贫乏,生活空虚,常以一种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延衰败的颓丧情绪。

16、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是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6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上大力提倡“文界革命”的口号,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促进资产阶级维机关报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

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开创的“新文体”代表了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成就。

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864年,黄遵宪在《杂感》中就提出“我手写吾口”的要求改革诗歌的主张。

1896至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等竭力创造和提倡一种新体诗,他们借用外国新名词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与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宋诗派相对立。

1898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专门发表新派诗人诗作。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

1902年之后,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

强调过渡时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17、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开津《国闻报》上发表了《本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的长篇论文,进一步纠正了视小说为“小道”的偏见。

1898年,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的发表,以欧洲各国为例,论述了小说促进政治变革的社会作用,主张翻译外国政治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改良的工具。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说: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于20世纪初在《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小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小说的论文,使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小说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推动了新小说创作的繁荣。

“小说界革命”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和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均起了先导作用。

18、南社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

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

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

他们取“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故名“南社”,柳亚子解释说:

“它的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廷的标志了”。

南社以文学为武器。

提倡革命气节,致力于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广泛团结了清末民初活动于东南各地的先进青年文人,其中主要作家有:

柳亚子、陈去病、高旭、马君武、周实、宁调元、黄节、吴梅等等。

南社创办了《南社丛刻》杂志。

19、龚自珍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龚自珍是鸦片战争时期开启一代文风的爱国诗人,他的主要文学思想是:

(1)强调情感的社会性及其对文学的制约作用,主张文学创作要“尊情”、“宥情”和畅情;

(2)在“尊情”观念的指导下,非常注意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指出时代对文学有一定制约性,什么样的时代就应有什么样的文学;

(3)龚自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个性”,不应陈陈相因,摹仿抄袭。

20、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果说梁启超的诗学思想体现了“诗界革命”的总体构想,那么黄遵宪的诗学思想则是诗歌革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均对近代诗歌的革新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黄遵宪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法和古文的表现方法相结合,所谓“尝于胸中设一诗境:

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

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2)提倡把散文表现方法入诗,以利于诗歌从严格的格律化中解放出来,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3)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年青时期就提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

(4)主张融古今语言于一炉,重视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对民歌的搜集、整理,注意从民歌中吸收养料,以客家方言入诗。

 

21、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宣传政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下,有纲领、有阵地、有队伍、有创作的自为的文学运动:

(1)自始至终都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使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了催生作用;

(2)这场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西方和日本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自觉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学说和文学思想,使近代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古代文学中脱颖而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加快了文学革新的进程;

(3)强调文学的通俗化,语文合一,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用白话代文言的白话文运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2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戏曲改良杂志及其戏剧主张如何?

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和戏曲名家汪笑侬一起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的动机是什么?

随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以柳亚子、陈去病为代表的南社诗人大力提倡戏剧改良,并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于上海和汪笑侬共同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宣称“本取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他们的戏剧主张:

(1)鼓吹利用戏曲“灌输文明思想”,“唤醒国民精神”,努力强化戏剧的社会功能;

(2)对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论述和探索,阐述了戏曲的舞台性和务须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

(3)在题材问题上,大力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主张编演历史题材,通过歌颂我国历史民族英雄或编演欧洲近代历史题材,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

第四章翻译

23、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

(1)政治思想上。

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肇始于甲午战争前后,这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捩点。

在近代社会这一乾坤巨变的年代里,随着世界历史巨大的转折关头,往往是不同哲学学派和文艺流派思想观点以至审美观点纷呈的时代。

文化的大量涌进,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冲突与交汇,外国的“舶来品”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等,象博览品一样展销开中国舞台,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副进,一再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以捍卫自己的生存。

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2)文学观念上。

戊戌变法前后兴起的文学翻译热潮,把西方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和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开始被近代作家的接受,并指导创作。

中外哲学、文艺思潮的相互撞击,既引起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我国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新的文艺风格。

(3)文学创作上。

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冲破了传统的格局,促进了晚清文学的革新、发展和繁荣。

24、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说明了什么?

原因有哪些?

影响怎样?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

原因是:

(1)政治变革的需要。

自甲午战争之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中国政治的腐败,积弱不振,正在寻求救国革新的真理,因此,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发生好奇心,便纷纷要求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

许多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著作,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这在当是中国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变法维新的斗争中,有它积极的进步意义。

(2)文学革新的需要。

翻译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译介,目的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冲破固有的文学封闭体系,促进中国文学的变革。

25、为什么说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界有相当建树的人物?

(1)最早翻译长篇小说。

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

(2)对外国小说的看法有过人之处。

晚清士大夫阶层,大多数鄙薄小说,而且盲目自大,认为中国文学便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文学。

林纾则不为传统观念所囿,走在一些能读外国小说原文者的前头,大量译介外国小说。

(3)翻译数量多、名著多。

在他20多年的译书生涯中,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4种之多(包括未刊22种),其中世界名著40多种。

(4)翻译目的明确。

他并非仅仅是向人们介绍外国名著,更重要的是为了“唤醒国人,起而救国”。

他想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警醒同胞,使人们认识到亡国来种的危险,从而发出怒吼,奋起救国。

26、林纾的小说翻译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

(1)有明显的倾向性。

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

林纾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不少译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价值。

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上层社会的腐败和下层社会的贫困,亦有助于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认识,给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有益的启示。

(2)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

(3)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

(4)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

(5)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

27、信、达、雅

这是近代翻译文学的一种标准,最早由严复提出,出自《天演论·

译例》。

信,即译文要忠实可靠,内容上不脱离原著,译笔要能传达原著精神。

达,即畅达,译者要能弥补原著的语言和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既能保持原著风貌,而又与中国通行的语体相去不远。

雅,即译著语言要渊雅,既要简明概括,又要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这种翻译标准,在当时就得到翻译界的普遍承认,直到今天,也公认为是翻译界应遵守的普遍法则。

28、新学思潮

新学思潮是指19世纪末期出现的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社会学说的文化思潮。

“新学”的倡导者们,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旧学,并加以批判,以达到维新救国的目的。

一时资产阶级的各种观点、学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等都一齐涌进中国的思想界,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观念大量出现于报刊和人们的论说中,新学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

新学思潮盛行起来之后,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变化。

29、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对于近代文学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促使传统文学观念变化

2、输入新事物新理念,提供思想武器,等内容。

3、输入新的表现方法

4、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及新的文学语言形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第5章文学批评

近代文学批评特点是:

(1)重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

(2)在冲破旧文学传统中确立文学的新观念和批评方法;

(3)重视介绍西方文化,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文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扩展了文学批评视野,丰富了文学理论范畴;

(4)广泛运用了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了文学审美观和评论思维方式;

(5)进一步探索了文学创作原理和表现特征,使近代文学批评更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30、梁启超文学批评的特点?

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批评,涉及诗歌、散文、戏曲等多种文体,主要内容和评论方式有: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与政治功能,大力提倡政治小说;

(2)在评论具体作家作品和探讨文学现象中表述文学见解;

(3)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分析作家作品,探讨文学创作现象。

(4)强调文学的情感因素,注重文学的审美移情作用。

31、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写于1908年以前,最初只有上卷,刊于1908年《国粹学报》上,分三期刊登。

全书以“境界”说为中心,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论述境界的内涵与有关审美范畴,二是以境界为标准,评论具体词人词作,重在体味和审美分析。

作者以诗话词话方式论词,采用传统的点评式评论,篇幅虽然不长,但论析精深,自成体系,艺术思辨性强,影响深广。

作者以境界为标准,着力探求诗词艺术特性及审美规律,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代文论的论“意境”和“情景交融”等的文学思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