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34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三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1.下列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内容符合白居易的美学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泊秦淮》

B.《三峡》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记承天寺夜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白居易的美学观点就是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

B.文章从诗歌的本质——“诗言志”这个角度,论证了白居易的诗歌在生活中应发挥政教美刺的功效的主张。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D.文章论证的层次很分明,先是肯定了白居易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然后指出白居易美学观点上的偏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答案】1.A2.C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内容符合白居易的美学观点,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白居易美学观点的内容,再分析四个选项中哪个选项与之一致。

由文章第一段“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第二段“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由此可知,白居易认为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

A项,《泊秦淮》是杜牧的作品,诗人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这与白居易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

B项,《三峡》是一篇山水散文,C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D项,《记承天寺夜游》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三部作品不符合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故选A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C项,“文章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第二段到第四段依次说了影响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层层深入。

故选C项。

【3题详解】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D项,“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错误,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涛歌理论”。

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

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

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

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

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

老街流传个笑话:

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

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

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

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祥和。

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

论年龄,三人同庚,只出生月份不同;

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

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己的文集著作。

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的问题了。

常常因为对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尴尬不已。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

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

三老提供的资料竟然是同一年。

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

那就再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

就有好事的人,去了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

结果是霍老的文章815字,乔老的文章770字,贾老的文章602字。

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

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领头羊了。

老街的一些脸面事务,霍老也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

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

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

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

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就心照不宣,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

三个人当中,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

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犯了点儿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

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

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

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

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生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

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

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

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儿小意思,贾老都会现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

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

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

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侍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5.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6.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答案】4.C5.①照应文章首句,突出老街历史悠久的特点;

②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

③为三个老学究的出场作铺垫(导引主要人物出场)。

6.①“影子”代指虚假的东西,文中指贾老灵魂出壳后的肉体。

②“影子”是指一些人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

③一个人过分在乎名利,就会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傀儡。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C项,“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错误,选项分析不符文意,有以偏概全之嫌。

文中说“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贾老讲话的时候“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人们的反应并不能说明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第二段找到写“老街三老之‘老招牌’‘老古董’”的内容,概括其内容,再分析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中的“老招牌”“老古董”,在内容上表现出老街的传奇色彩,这样的“老街”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小说的第一段写的是“老街有‘三老’:

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第二段的“老招牌”“老古董”与第一段照应;

第二段的结尾说“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

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第三段的开头说“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可见第二段写“老招牌”“老古董”为这三个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然后理解“影子”的字典意,再结合文本理解其深层意思。

“影子”,字典意有三,一是物体挡住光线后,映在地面或其他物体上的形象,二是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三是指模糊的形象,小说最后说“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此处的“影子”是指贾老灵魂出壳后的肉体;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小说中主要写三个老学究在老街的受欢迎程度,“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小说最后“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由这些内容可知,这三个老者是一些人用来装点场面、沽名钓誉的工具;

小说中三位老者总是因为位置而发生龃龉,最后两位老者去世,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但也仅仅“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这说明一个人过分在乎名利,就会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傀儡。

考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影子”的内涵即可。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

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

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

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是呼应上文,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

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

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

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

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

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

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慈善捐赠是一种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其基本理念中有分工协作和契约精神两个原则。

慈善捐赠的发展由一对一的直接捐助形式逐步走向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分离,即建构起以三方关系为特征的慈善主体关系,如:

捐赠人、慈善组织和受益人三方,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和受益人三方,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三方。

这种分离意味着:

一方面,分工带来了专业的服务和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协作使捐助者与受助者在心理、人格、尊严等方面更趋平等。

目前来看,分工协作的原则显然还没有真正得到慈善事业有关部门的尊重和维护。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着诸多乱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契约精神”的缺失。

由于缺失契约精神,有关部门可以任意变更捐赠领域或受捐对象,慈善组织可以随意背弃诚信谋取私利,捐赠方可以随时违背捐赠承诺等。

正是这些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给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摘编自《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2016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图二

2017年11月2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公布了《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

据悉,这份报告通过对2016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公开捐赠数据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共收集到较为完整、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捐赠数据70.23万条。

分析显示,该年度我国全年接收国内款物捐赠共计近1392.94亿元,相比上年增加近284.37亿元,相当于人均捐赠100.74元。

从捐赠主体看,企业捐赠仍为第一大捐赠来源,捐赠总额首次突破9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五成。

据不完全统计,上年我国捐赠过亿的慈善家共35人(夫妻和家族按单一主体计入榜单),比2015年增加13人,捐赠总额达到近80亿元;

普通民众10万元以下个人捐赠总额跃升至2016年的9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捐赠渠道看,2016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

移动端成为主流,手机捐赠占总额的七成以上。

2016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三家平台全年共筹得捐赠款近13亿元,比2015年增加近38%。

从网络捐赠关注的领域来看,备受关注的依次是医疗救助类、教育助学类、减灾救灾类和环境保护类。

分析认为,自201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多项具体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多个行业重大问题得到回应,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慈善事业目前仍存在慈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培育扶持政策配套不足、事中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

慈善组织将要面临的诸如继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慈善信息公开、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等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在有关部门监督下予以解决和应对。

(摘编自新华网)

7.根据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慈善捐助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慈善捐赠中无论分工还是协作,都意味着一种对陌生他者即捐赠受益人的伦理关怀。

B.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最关注三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所受的关注高于其他公共事业。

C.企业捐赠是2016年我国慈善捐赠的最大来源,其中民营企业捐赠总额超过450亿元。

D.2016年,全国有三家公益平台共筹捐赠款近13亿元,表明了网络捐赠渠道更有效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明了慈善捐赠理念中的两个原则及其现状,材料二借助统计数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了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赠的成绩与特点。

B.《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慈善捐款大幅增加,人均捐款100.74元。

从这份报告形成的过程看,这个数据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诸多乱象或问题,这能提醒我们不断思考和完善慈善事业。

D.与图一的内容相比,2016年网络捐赠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捐赠主体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认识不同。

9.对于慈善捐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二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据此,有关部门应该怎样解决相关问题?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D8.A

9.①尊重和维护慈善捐赠中分工协作的原则;

②完善和坚持慈善捐赠的契约精神;

③协助慈善组织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④监督慈善组织解决和应对将要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慈善捐助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D项,“网络捐赠渠道更有效率”错误,该结论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二中说“从捐赠渠道看,2016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

2016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三家平台全年共筹得捐赠款近13亿元”,这只能说明“2016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不能说明“网络捐赠渠道更有效率”。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B项,“慈善捐款大幅增加,人均捐款100.74元”错误,选项分析不严谨,材料二中,“上年我国全年接收国内款物捐赠……相当于人均捐赠100.74元”,文中说的是“相当于”,且事实上有捐款有捐物,并非全是“捐款”。

C项,“材料一……都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诸多乱象或问题”错误,材料一没提到《慈善法》“施行后”及其情况。

D项,“主要原因……”错误,选项分析属无中生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