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3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docx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运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

北医三院放射科郑卓肇

当前,对于运动创伤而言,可供临床选择的影像学方法主要包括常规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超声成像(Ultrasound)、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Radionuclideimaging)等五种。

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有的成像原理和成像局限性,因此各方法对不同运动创伤的诊断能力也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若能充分认识这些影像学方法的适应症和诊断能力,则可以进行更优的方法选择,同时也更有助于客观评估影像检查的结果。

本章将以不同的影像学方法为主干,综述它们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不同影像方法的适应症以及选择原则。

此外,由于MRI成像在运动创伤诊断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本章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一节常规x线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

常规x线摄片是运动创伤影像诊断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

作为一种历史超过百年的影像学手段,它不但设备相对简单和便宜,同时对骨关节系统疾病又具有相对可靠的诊断准确性,从而使之在骨关节领域获得了最广泛的普及和认可。

尽管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使常规x线在某些诊断领域的价值有所下降,但在骨关节系统的影像诊断中,常规x线依然保持着最基础、最常用的地位。

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常规x线摄片检查,大多数的运动医学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在进行常规x线摄片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绝大多数的部位(包括四肢长骨、关节和脊柱等)都必须至少采用正交的2个方向投照,通常为正位和侧位;②摄片应当包括骨骼周围的软组织,四肢长骨摄片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③对于两侧对称的部位,在诊断可疑时,可以摄照对侧以进行对照。

运动创伤主要涉及骨骼和软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纤维软骨、透明软骨和滑膜等)的损伤。

常规x线可以较好地显示骨骼的创伤性病变,因为它不但可以很好地区分骨骼与周围的软组织,也可以区分皮质骨、松质骨等骨内结构;但是,对于软组织创伤,常规x线的价值有限,因为它并不能区分各种不同的软组织结构,从而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软组织肿胀。

骨骼的创伤性病变中,最常见的即为骨折和脱位。

常规x线可以诊断大多数的急性外伤性骨折,其主要表现为骨折线,即骨皮质和骨松质连续性的中断,既可以表现为低密度的骨折线(图3-1-1),也可为高密度的骨折线。

此外,常规x线也可以提供有关骨折分类和骨折断端移位的信息,并且还可以监测骨折的愈合过程以及骨折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至于关节的脱位,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常规x线明确诊断,主要表现为组成关节的各骨失去正常的解剖对合关系(图3-1-2)。

急性外伤性骨折

肩关节前下脱位

虽然常规x线是诊断骨折和脱位的主要影像学手段,但它对于某些类型的骨折脱位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度:

①由于解剖结构的严重重叠,常规x线可能遗漏某些复杂区域(如骨盆、脊柱、颅面骨、中后足)的骨折和脱位;②常规x线可能遗漏某些无解剖移位的骨折,如肱骨大结节的无移位骨折;③常规x线不能诊断单纯软骨骨折;④常规x线可能遗漏某些类型的儿童骨骺骨折;⑤常规x线对于应力骨折的诊断存在限度。

对于这些疾病,CT、MRI和放射性同位素成像通常可以提供更加确切的诊断。

应力骨折是运动创伤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多为长期重复性外伤诱发的骨折,好发部位为跖骨颈部(尤其是第二跖骨)、跟骨、胫腓骨近端、腰椎峡部、肋骨、骨盆等。

应力骨折若发生在正常骨骼,称为疲劳性骨折,多见于青少年运动员或某些特定职业者(新兵);若发生在非正常骨骼(如骨质疏松),则称为应力不全性骨折。

依据症状出现与x线检查的时间间隔,应力骨折在x线上具有不同的表现。

通常,首次x线片多不能显示任何异常,1-2周后的复查x线片则多可显示骨骼的异常,但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出现异常的x线表现。

应力骨折的常规x线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明显的骨折线,也可以不出现骨折线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折修复,包括骨膜增生、骨痂形成和局部骨质硬化增粗等(图3-1-3)。

偶尔,应力骨折的修复改变极为显着,其影像表现类似于骨感染或骨肿瘤,此时,临床资料和病变好发部位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图应力骨折

关节创伤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即为创伤性骨关节病。

与原发性骨关节病相比,创伤性骨关节病从病理和影像表现上均没有特别的差别,但更容易发生在肩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

与原发性骨关节病相似,创伤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的狭窄、关节边缘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性关节面的硬化和囊变、关节内的游离体、关节的半脱位和关节变形(图3-1-4)。

关节软骨本身的变薄和缺失在常规x线上并不能直接显示。

图创伤性骨关节病

如前所述,常规x线并不能很好地诊断软组织的创伤性病变。

但是,对于外伤后出血的钙化(如骨化性肌炎)、过度使用导致营养不良性的软组织钙化、某些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软组织钙化(如钙化性肌腱炎)等疾病,常规x线具有诊断价值(图3-1-5)。

此外,对于韧带损伤诱发的关节和脊柱不稳,应力位摄片存在一定的诊断价值,如踝关节的内、外翻投照,脊柱的屈伸侧位投照等。

当然,在严重关节外伤或脊柱外伤时,为了避免进

步加重损伤或诱发危险,应该慎用或禁用应力位摄片技术。

钙化性肌腱炎

创伤性关节内紊乱是运动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病理改变可以累及关节内众多的软组织结构。

由于这些关节内结构缺乏天然的x线对比,常规x线的诊断价值不大,因而关节造影技术应运而生。

关节造影是通过穿刺关节腔,向关节腔内引入对比剂,人为地增加关节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对比,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引入的对比剂可以为单纯的阴性对比剂(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或阳性对比剂(如含碘溶液)(即单对比造影技术),也可为阴性和阳性对比剂的混合(即双对比造影技术)。

在MRI和关节镜没有广泛用于临床之前,关节造影是诊断关节内紊乱的主要影像手段(图3-1-6)。

但随着MRI和关节镜技术的推广,常规x线关节造影的应用越来越少,已经趋于淘汰之势。

当前,只有少数单位依然保留关节造影技术,而且主要集中于膝关节半月板病变、肩关节肩袖病变和腕关节纤维三角软骨盘病变等少数几个病种。

图膝关节造影

第二节CT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CT)是将计算机系统和x线发生系统相结合以获得人体断层图像的方法。

与常规x线相比较,CT最大的优点在于断层图像减少了影像重叠和更高的组织对比分辨率。

影像重叠的减少使很多常规x线观察不到的病变可以显示,而更高的组织对比分辨率则使CT更适合于评价软组织的病变。

目前的CT设备一般均直接获得人体横断面图像,在多个横断面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任意平面的影像重建。

随着技术的发展,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SCT)和多探测器CT(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MDCT)在我国已经逐步普及,它们通过一次扫描采集所有的三维容积数据,不但加快了检查速度,而且使三维后处理的图像质量显着提高。

在骨关节系统中,常用的CT三维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表面轮廓重建(surfaceshadowdisplay,SSD)、

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VR)。

结合CT横断面图像以及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立体多角度的呈现骨骼与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从而提供更全面和直观的诊断信息。

头颅的运动相关性创伤多见于摩托车、拳击、足球、棒球、冰球和滑雪等运动,主要为颅骨骨折和颅内脑实质的损伤。

CT检查可以同时明确这两方面的情况(图3-2-1),因此已经替代常规x线而成为头颅外伤的首选诊断手段。

脑震荡是最常见的运动相关性脑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和定向力障碍,它通常不引起结构性的脑损伤,因此多数不需要进行CT检查,即使接受CT检查也多为正常表现。

更为严重的脑损伤包括局部的脑挫伤,脑挫裂伤,以及脑内、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CT应该为这些急性脑损伤的首选诊断方法:

急性脑挫伤本质为脑水肿,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急性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急性脑挫裂伤则在CT上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

颅骨骨折和硬膜外血肿

在运动相关性脊柱损伤中,CT的主要作用为确立有无骨折,并用于评价骨折的范围和移位情况。

由于脊柱区域复杂解剖而导致的重叠,常规x线片并不能满意显示椎弓等区域的骨折,也不能满意显示骨折碎块向椎管内的移位情况,而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重建则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此类问题(图3-2-2)。

对于椎间盘的病变,常规CT诊断腰椎

间盘的效果较好,但诊断颈椎间盘和胸椎间盘病变的能力则明显不如MRI。

对于脊髓和神

经根的损伤,CT椎管造影曾经是一种有力的诊断手段,但此种检查需要向蛛网膜下腔内

注入对比剂,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目前已经基本被MRI取代。

至于脊柱韧带的损

伤,CT检查并不能提供直接的影像诊断依据。

脊柱骨折的碎块向椎管内移位

CT在骨盆损伤中的主要作用为以下两点:

①确定有无骨盆骨折和骨折的分型;②评估骨盆骨折的并发症。

与脊柱类似,骨盆各结构重叠严重,从而导致常规x线难以满意评估骨盆的骨折情况,而CT检查则可确定是否存在骨折,并可以进行确切的分型,从而指导临床的治疗选择。

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撕裂(多为男性)、膀胱破裂或挫伤、膈肌破裂、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等,CT增强扫描可以很好的评估这些病变。

钝性腹部外伤在运动员中的发生率远低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外伤,但前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和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的诊断。

对于腹部实性脏器的损伤,CT已经被证

实是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极佳的诊断手段,可以很好地显示急性腹腔内和后腹腔的出

血,同时也可评估肝脏、脾脏、胰腺以及泌尿生殖系的情况(图3-2-3)。

当然,腹部CT检查应该在患者情况稳定的状态下进行。

急性外伤性脾脏包膜下出血

通常,常规x线足以评价运动损伤相关的胸廓骨折,也足以评价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如血气胸、肺挫伤等),因此并不需要CT检查。

但是,若常规x线诊断有疑惑,则可以用CT进行补充,CT检查对于轻度的肺实质创伤性病变以及少量的血气胸更加敏感。

对于纵隔损伤,不管是纵隔或心包的出血和气肿、大血管的损伤、还是支气管或食管的破裂,常规x线经常只能显示非特异性的纵隔增宽,但CT检查常可明确特异性的病因。

对于四肢关节的骨折脱位,与常规x线相比,CT检查的优越之处在于不但可以显示

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同时也可以明确显示关节腔内的骨折块(图3-2-4)。

而且,通过CT

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应用,骨折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可以得到立体直观的显示。

对于四肢关节的软组织结构损伤,尽管CT比常规x线具有更高的组织分辨率,但CT依然不能

确切区分关节内的各种软组织结构,因而CT的诊断价值并不大,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应为

MRI成像。

图关节内骨折块

CT关节造影是传统关节造影的发展,需要进行关节穿刺并引入对比剂,之后进行CT

扫描,利用CT断层图像无重叠和更高组织分辨率的特点,显着提高关节造影的诊断效能。

然而,由于MRI成像的广泛应用及其良好的诊断性能,CT关节造影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广泛。

当前,肩关节CT关节造影和膝关节CT关节造影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前者主要用于诊断关节盂唇和肩袖的损伤,后者主要用于评价膝关节的软骨病变、关节内的游离体以及术后残存半月板的再次撕裂(图3-2-5)。

图半月板修复术后

CT作为一种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的影像技术,不但可以检出轻微外伤和监测复杂外伤的并发症,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检查舒适性和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因此它在运动创伤的诊断策略中将占据一个长久不衰的席位。

但是,CT检查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它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显着增加了患者的x线辐射量。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CT检查的选择应该进行合理的利弊衡量。

第三节MRI成像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

MRI成像技术简介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医学,其物理原理完全不同于常规x线和CT,它并不利用x射线成像,而主要利用体内氢质子(H+)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能量变化特性而获得断层重建图像。

MRI图像的对比并不依赖于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而是一种多参数的对比图像。

其中,影响MRI图像对比

的最主要参数为组织的T1值(反映组织的纵向弛豫过程)、T2值(反映组织的横向弛豫过程)以及质子密度值(反映组织的H+含量)。

在任意一幅MRI图像中,组织的T1值、T2值和质子密度值都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是,通过技术调整,可以使MRI图像的对比只突出其中的某一参数,而尽量减小其它两个参数对图像对比的影响,即可以分别获得T1权重图像(T1weightedimaging,T1WI)、T2权重图像(T2weightedimaging,T2WI)和质子密度权重图像(protondensityweightedimaging,PDWI)。

这种组织对比分隔的实现,则主要依靠采用不同的MRI扫描

序列以及调整序列内部的成像参数。

MRI成像的扫描序列众多,但骨骼肌肉系统最常用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即自旋回波(spinecho,SE)、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和梯度回波(gradientecho,GRE)序列。

通过序列内部成像参数的调整,上述这些序列都可以分别得到T1WI、T2WI、

和PDW。

I通常说来,T1WI和T2WI是成像中必不可少的,而PDWI为可供选择的对比。

骨骼肌肉系统的主要成分在SE或FSE序列T1WI和T2WI上的信号表现见表3-3-1。

表3-3-1骨骼肌肉系统组织的MRI信号强度

组织

T1WI

T2WI

关节液、水

低到中等

脂肪、黄骨髓

中高

空气、骨皮质、肌腱、

韧带、瘢痕

纤维软骨(半月板、盂

唇、关节盘)

红骨髓

中等

注:

MR图像上以黑白灰阶表示信号强度,信号高在图像上显示为白,信号低则显示为黑。

对于骨骼肌肉系统的病变,MRI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异常和信号异常两个方面。

从形态学的角度,由于MRI具有区分各种组织结构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勾划出各组织的形态轮廓,因此可以直观地评价诸如断裂、肿胀、萎缩、缺损等形态学异常;从MRI信号的角度,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T1值和/或T2值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可以通过T1WI和/或T2WI表现出来。

脂肪抑制扫描是骨骼肌肉系统MRI的重要而常用技术之一,尤其是对骨髓的病变。

一般而言,病变组织的含水量较正常组织增高(水肿),从而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但是,由于正常脂肪和骨髓在T2WI的信号较高,病变组织的高信号很容易被遮盖而不明显,而脂肪抑制技术则可以显着降低正常脂肪和骨髓的高信号,从而使细微的病变更加突出(图3-3-1)。

当前,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主要有脂肪饱和抑制、STIR(shorttauinversionrecovery,短TI反转恢复)和水激发扫描等。

脂肪抑制扫描的作用

MRI关节造影是传统关节造影与MRI相结合的一种技术,通过穿刺关节腔,向关节腔内注射一定量的对比剂(主要为稀释的Gd-DTPA溶液或生理盐水),以便进一步增加关节内的组织对比。

由于常规MRI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关节内组织对比,因此多数病变并不需要进行有创性的MRI关节造影检查。

但是,对于术后半月板的再次撕裂、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盂唇撕裂、腕关节纤维三角软骨盘的撕裂、肩袖和一些关节侧副韧带的微小撕裂、关节透明软骨的早期损伤、以及关节内的游离体,MRI关节造影还是可以提供更加特异和可靠的诊断信息。

二、骨髓的病变

体内的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它们的组成不同,MRI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红骨髓由约40%的脂肪,40%的水分和20%蛋白组成;而黄骨髓则由约80%的脂肪,15%的水分和5%的蛋白组成。

MRI可以显示红、黄骨髓之间的这种成分差异,正常情况下,在T1WI上,黄骨髓与皮下脂肪的信号相等,而红骨髓的信号则介于皮下脂肪和骨骼肌之间;在T2WI上,黄骨髓和红骨髓的信号强度类似,高于肌肉但略低于水;脂肪抑制扫描时,红骨髓和黄骨髓的信号均明显下降,后者更为显着。

体内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化平衡中,因此其分布并不恒定。

从新生儿至成人的生长过程中,四肢骨骼的红骨髓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性向黄骨髓转化,一般是从远端向近端发展,至青春期后,一般只有中轴骨和四肢长骨的近端含有较多的红骨髓,但正常长骨的骨端、骨骺和骨突内常为完全的黄骨髓占据,这是因为在骨骺骨化中心出现的数月后,骨骺骨髓即开始被脂肪所替代。

在一些生理情况或病理情况下,当造血功能不足时,可以出现黄骨髓向红骨髓的逆转化,这种逆转化的顺序为从近端向远端,与正常红黄骨髓的转化过程刚好相反。

生理性的骨髓逆转化可见于大量吸烟者、肥胖患者、高海拔的人群、中年女性以及耐力运动员等,而病理性的骨髓逆转化则可见于肿瘤广泛浸润、慢性贫血患者等。

明确红、黄骨髓的分布和转化规律有助于与病理性的骨髓替代相鉴别,以避免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外伤是引起骨髓病变的一个重要病因,可为直接的钝性外力或为反复积累性的创伤。

骨挫伤是一种相对轻微的损伤形式,可能反映了骨小梁的微骨折及随后发生的骨髓水肿和出血,它不能在平片和CT上显示,只是在MRI广泛应用后才得以认识。

骨挫伤可为直接外力打击所致,但更多见于由于关节不稳而导致的关节各组成骨的一过性相互碰撞,常见的例子包括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平台后外部的骨挫伤、髌骨一过性脱位导致的股骨前外侧髁和内侧髌骨的挫伤等。

在T1WI上,骨挫伤表现为高信号黄骨髓内的局限性低信号区,呈地图状或者网状,常位于关节附近;在脂肪饱和抑制T2WI或者

STIR图像上,骨挫伤表现为显着的高信号(图3-3-2);静脉注射造影剂后,骨挫伤可出现明显的强化。

通过MRI认识骨挫伤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为骨挫伤不但可能是解释患者症状的唯一原因,也可以借此推测损伤机制,从而引导对其它相关损伤的检查,并指导治疗。

图骨挫伤

骨折的诊断一般不需要MRI检查,但MRI对某些隐匿性骨折非常有效。

①一些无移位的骨折不容易在常规x线片上发现,而MRI则可直接显示骨折的数目、程度、和骨折面的位置,骨折线多表现为骨髓内的线样极低信号区,其周围可有相对广泛的水肿(图3-3-3);②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可疑骨折,如股骨颈和舟骨腰部,MRI不但可以提供最早期的诊断依据,而且具有极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事实上,若这些特定部位在MRI上无信号和形态异常,则可以彻底排除骨折的诊断;③MRI也是早期诊断应力骨折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手段。

应力骨折可以单纯表现为损伤局部骨髓的出血水肿,类似于骨挫伤的改变,也可以出现明显的低信号应力骨折线,通常垂直于骨皮质,其周围环绕骨髓水肿

隐匿性骨折

骨缺血坏死是运动创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股骨颈骨折导致的股骨头缺血坏死、舟骨腰部骨折导致的近端骨折块坏死。

中晚期的骨缺血坏死在常规x线片和CT扫描中容易发现,主要表现为坏死区周围的匐行迂曲硬化边、坏死区内部的硬化囊变、骨端或骨骺的变形与破碎、关节面的塌陷和继发性骨关节病等。

但是,对于早期的骨缺血坏死,常规x线和CT扫描则基本没有诊断价值,放射性核素显像和MRI应为最主要的早期诊断手段。

然而,从目前的临床实际应用看,尽管放射性核素显像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但缺乏特异性,而且图像的解剖分辨率也不够好,而MRI成像则同时拥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图像的特点,因此成为首选的检查手段。

股骨头的缺血坏死在临床上最受关注,其最具诊断特异性的征象为“界面征”,即坏死区和正常骨髓之间形成匐行迂曲的线状界面,可能代表着反应性水肿、纤维化、硬化或肉芽组织的修复。

在T1WI上,此界面表现为单一迂曲的低信号环,分隔坏死区和正常高信号的黄骨髓;在T2WI上,此界面通常呈高信号环,有时在此高信号环之外尚可见另一与之平行的低信号薄壳围绕,形成所谓的“双线征”,代表充血的肉芽组织被反应性骨质硬化所包绕(图3-3-4)。

至于坏死区本身的MRI信号,则多种多样,早期病变基本等同于正常骨髓,但随着坏死区内部出现水肿、囊变和纤维化,其信号可以出现相应的改变。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界面征”

在骨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中,经常需要与一过性髋关节骨质疏松、转移性区域性骨质

疏松等疾病鉴别,后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为骨髓充血导致的局部骨髓水肿,为良性自限性疾病。

在MRI图像上,一过性髋关节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骨髓水肿,常同时累及股骨头和股骨颈大部,复查可完全好转(图3-3-5);转移性区域性骨质疏松则表现为关节附近的斑片状骨髓水肿,复查时可消退,但又可见于邻近的其它区域。

与骨缺血坏死的最重要鉴别点为以下两点:

①上述两种疾病为自限性,复查MRI时可见明显变化,甚至好转消失;②上述两种疾病均不出现典型的“界面征”

一过性髋关节骨质疏松

除外伤和缺血性病变外,骨关节感染和肿瘤性病变也是引起骨髓病变的常见原因。

对于这些病因导致的骨髓改变,MRI成像都是早期发现的敏感手段,而且能够清晰显示骨髓受累的范围,但MRI诊断这些骨髓病变的特异性相对较差。

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常规x

线片和MRI成像是有效评价这些骨髓病变的实用手段。

三、纤维软骨的病变

纤维软骨是关节内的特殊支持结构,主要由I型胶原纤维高度规律排列组成,其内夹杂少量的弹性蛋白、粘蛋白和血管组织。

常见的纤维软骨包括膝关节的半月板、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盂唇、腕关节的纤维三角软骨盘等,它们的损伤可以干扰正常的关节功能,引起关节疼痛,并且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过去,关节造影是检查这些纤维软骨病变的主要手段,但现在MRI已经成为诊断首选。

正常纤维软骨的胶原纤维具有高度规律性的排列,使其内部基本不含有自由运动的氢质子,因此纤维软骨基本不产生MRI信号,在所有图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有时可以观察到正常纤维软骨内部可存在一些高信号,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魔角现象(magicanglephenomenon)的影响:

若某些区域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纤维,其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成一定的斜向夹角(55°),则此区域的信号可以发生假性增高。

此种伪影主要影响回波时间(Timeofecho,TE)较短的T1WI、PDW、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