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51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校本答案文档格式.doc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有心得,在翰林苑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专心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

“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五.课后及家庭作业

考题二1、D 

 

2、C 

3、C 

4、B 

5、C 

6、A

考题三1、A 

2、A 

3、A 

4、D 

5、D 

6、C

《鱼我所欲也》答案:

四.边测过程

(二)理解及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七)

(1)道义、丧失道义。

舍生取义。

示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2)比喻。

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对比.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5)舍生而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八)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九)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课后练习 

(一)1、BD

2、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 

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

我们不能完全赞同 

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 

抗”一定要量力而行。

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

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

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 

谓浪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

我们倡导 

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1.

(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2.

(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

本心)。

  3.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共同的追求是:

舍生而取义 

(三)1.何加:

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

同“披”,披着,穿着.裘:

皮衣,御寒的衣物。

2.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

(四)1.

(1)用脚踢

(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 

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课外文言答案:

《万事莫贵子义》1.①形容词,可贵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2.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代“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

4.万事莫贵于义;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5.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很多,如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

(举例适当即可。

《赵襄主学御》

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

“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

“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穿井得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南辕北辙》

 译文: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

“我的马好!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我的路费多!

“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我的车夫能干!

”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曹刿论战【答案】

1略 

2、略3、B 

6略 

7、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9、例:

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

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0、①、

(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

②、

(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③、.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④、语言;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11、①、

(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 

②、

(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③、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④ 

略 

⑤ 

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⑦、示例:

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一)1A 

2.C 

3.A

(二)1.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2.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示例一 

唇亡齿寒。

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 

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示例三 

假途灭虢。

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三)1、①D;

②A。

2、B.

3、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1.

(1)顺服,顺从,服从

(2)释放,使离去

(3)通“拒”,抗拒(4)忧虑,担忧

2.译文:

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

3.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五)1.①一起②等到③的④如果,假如⑤平素,向来 

2.①“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

”于是就起床舞剑。

②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到这一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

21.闻鸡起舞。

启示:

把勤奋努力,不断磨练自己的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

(六)1、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2、每年 

劳累(劳苦)隐患(祸患) 

对……感到奇怪

3、(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4、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七)1.①于是,就 

②但是 

2.答案:

即使一年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3.答案:

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八)

1.(l)兵:

兵器。

(2)被:

遭受。

2.D(2分。

以:

借此,把。

A乃:

副词,就副词,竟然。

B虽然:

转折连词/假设连词,即使。

C且:

连词,况且.再说副词,将近)

3.(l)(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

(上天要我死,我还渡江干什么?

(2)即使江东父老兄弟们爱怜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面对)他们呢?

4.观点一:

肯定。

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羞愤自杀,是他气节的表现,死亦为“鬼雄”。

观点二:

否定。

遭到失败就羞愤自杀,不能“包羞忍耻”,不思东山再起,不是真正的英雄。

(九)

1、C

2、①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

②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3、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

于河

4、魏王:

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

威王:

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二.边练过程:

(一)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1、

(1)、[答案提示:

〈〈国策〉〉,竹简成编,刘向,三十三,国别体,〈〈齐策〉〉,邹忌,历史散文]

(二)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2.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

(1)、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3)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4)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5)内容理解

[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后果。

[主题]

本文生动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细致地刻画了一个精细、聪明的谋臣形象,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三)品读课文,了解写法及情感。

1、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明确: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明确: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要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要点: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6、要点: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7、要点: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8、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9、明确: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10、[答案提示:

邹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使齐国富强起来,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安定和生活改善。

同时,对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也有借鉴价值。

]

11、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

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 

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边测过程

一、昳(yì

)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

o)于齐    间(jià

n)进

二、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帝感其诚《列子·

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五、句式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门庭若市:

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七、理解性默写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八、课文内容理解

1、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受了邹忌比美小事的启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齐国的大治。

3、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4、“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5、那句俗语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

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6.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7.邹忌是一个有才学,有自知之明,不轻信他人,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良臣。

齐王是一个开明而有魄力,勇于吸取不同意见,进行大胆的改革的君主。

九、

1、[答案提示:

写纳谏结果。

侧面表现,篇末议论,卒章显志。

2、略

十、阅读

(一)[1.

(1)当面指责

(2)讽刺(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

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4.

(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

(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二)

【1、的确、实在;

土地方圆;

当面;

偶尔。

2、略 

3、门庭若市;

造句略。

4、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