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605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

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4)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4、品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

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

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四、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

学生自己总结:

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练习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2)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体会洞庭湖的美。

3、指导学生交流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设疑: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

从前。

曾:

曾经。

谙:

熟悉。

胜:

超过,胜过。

3、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

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

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老师最后归纳: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鸟飞云去(表面)独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内心)不独

湖光秋水潭面无风

望洞庭风景如画

山水翠一青螺

日出江水红胜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2、桂林山水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小黑板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小黑板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暇: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小黑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

指导分号的书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

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4、七月的天山

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时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

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集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七、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骑马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美

热爱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语文园地一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

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

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

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

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

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挂图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一、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

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

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二、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

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

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小组讨论汇报。

三、学生读3——8自然段

1、指名读。

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想象:

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学习第十自然段

齐读。

理解含义: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5中彩那天

梦寐求车

中彩得车

父亲(母亲:

)诚实、讲信用是财富

烦恼开车

高兴还车

6*万年牢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

〈〈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万年牢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字词:

多音字:

把(ba)闷(men)削(xiao)

词语:

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