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70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doc

2006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WAT)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一、(1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

荣膺()戏谑()翘()首企盼应()运而生

2.下列各句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2分)

①书桌上堆满了书藉和化学仪器,还有一张单人床,卧具凌乱。

()

②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霄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③最近我市对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读书调察,不少学生觉得外国文学作品描写过于琐屑,情节发展缓慢,令人难以卒读。

()

④蓝天给你以自由暇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渺远,高山给你以坚韧勇敢。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读书不能一味贪多,要抓住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不松手,把它读熟,读透,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这样它才会化作你生命的基础。

②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设置的综合素质考查,只有一分,但意义却很重大,参赛选手在复习备考时不应掉以轻心。

③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遵守我们的,不能出尔反尔。

A.坚实纵然/固然允诺

B.坚固纵然/当然承诺

C.坚实虽然/当然承诺

D.坚固虽然/固然允诺

4.下面语段存在语病,请按要求改正。

(2分)

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

②那是一颗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

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1)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

改法:

(2)语序不当的一句是:

改法:

5.在下面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①②小题是必答题。

③④小题是选作题,从中选作一个小题)。

(3分)

①,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姜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②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述而》

③李清照《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含意是:

莫道不消魂,

,。

④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其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6.回顾所读文学作品,按要求答题。

(4分)

①“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名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说的,我们学过他的喜剧。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②鲁迅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严肃、深刻和冷峻,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温情、仁爱,其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其中,专门回忆父亲的文章是,纪念一位留学时代的同学又是后来同事的文章是。

③《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请你从中挑选一人,写出他的法名,并客观说明你对他的看法。

人物法名:

看法: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3分)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

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分)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1分)

第二部分阅读(4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

(12分)

过河

周涛

①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

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

不敢过河。

②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

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

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③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

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

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

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④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

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

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⑤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

吾计穷矣!

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

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⑥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

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

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

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⑦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

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

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

______________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⑧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

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

(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⑨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

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

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⑩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8、为何我最初觉得马“愚蠢”,后来又说它“不愚蠢,倒是灵性大的过分”?

(3分)

9、老太太示意我扶她上马鞍,我却以为她的神经“不对劲儿”,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3分)

10、文章在写法上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条列举出三处对比。

(3分)

11、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

(3分)

相关链接:

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

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8分)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

每次幅度有多大?

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

每回幅度又是多少?

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

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

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

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震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

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

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

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

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

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

很多科学家都表示:

“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

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

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将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

当然,它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

(据《科技之谜》罗声/编译)

12、第⑤段中加点的“不仅仅”“几乎”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2分)

13、文章举蜂鸟、海豚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2分)

14、生物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

(2分)

15、随着人类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仿生学在改进工程技术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请结合日常获取的信息再举一个仿生学的例子。

(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习惯于失去--周国平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

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

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

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

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

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

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

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

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

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

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

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

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

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

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

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

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

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

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

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5年第12期)

16、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

(2分)

17、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分)

18、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3分)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19、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

①罗纨(wán):

丝织品。

②午未申:

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

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