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813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docx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喻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许慎说:

“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

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

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

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

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的一项是()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

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D.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

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19分)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

“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大扰扰:

扰乱

B.咸获苏息苏息:

死而复生

C.一意拊循 抚循:

抚慰安抚

D.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简:

选拔

5.对文中划虚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B.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

C.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

D.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

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5分,共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译文: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相应题目。

(11分)

秋夜投止山家

[清]严遂成

山当面立路疑穷,转过弯来四望通。

凉月满楼人在水,远烟着地树浮空。

熊罴之状乃奇石,鹳鹘有声如老翁。

清福此间殊不乏,可容招隐①桂花丛。

[注]①招隐:

征召隐士出仕。

8.简要赏析颔联中“在”、“浮”两字的妙处。

(5分)

答:

9.有人认为诗人在颈联营造了一种阴森可怖的氛围。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结合全诗,说说你同意或反对的理由。

(6分)

答:

(3)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写景中寓含哲理的名句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感叹自己居住条件的名句是“ , ”。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锖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

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

“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感到遗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

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有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

《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这样一支“枪”。

E.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

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

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

(6分)

(4)文章的最后“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揭示了郑潘二人的感情,你觉得意外吗?

为什么?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结尾设计的理解。

(8分)

四、文学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广州日报》独家专访林清玄

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

单只看《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样的文章标题,你就会产生丰富的遐想。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林清玄把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融入散文艺术之中,近40年来著书百部、本本畅销,作品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

由上海博库书城承办的上海徐汇青年讲坛将举办“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林清玄《欢喜心过生活》专题讲座暨新书《平常茶非常道》新书发布会”,林清玄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广州日报: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

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

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

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

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

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

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

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

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

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

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

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

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

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对此比较宽容。

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清玄出生于穷人之家,渴望成功,期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之后的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让林清玄大受鼓舞。

B.林清玄20多年前写的三篇文章入选小学课文,这让林清玄是感动,这也说明了付出总将有回报。

C.茶道和佛教对林清玄的影响很大,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但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在感动之余写下的,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D.林清玄喜欢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文字,但浅显不等于肤浅,而是从容、泰然,表现对传统的认可。

E.“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这一标题贯穿全文,是整个访谈的线索,把握这一线索,就能读懂林清玄。

(2).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分)

(4).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

“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________。

(2)近年来,学生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________,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

(3)元旦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________,奔放的街舞,行云流水的武术表演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A.雪上加霜漠然视之有声有色

B.釜底抽薪漠然视之绘声绘色

C.雪上加霜等闲视之绘声绘色

D.釜底抽薪等闲视之有声有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崇明的哥郁俊德回乡时发现,他所在的竖新镇仙桥村多了一堵“家训墙”,这堵墙引得游客、村民纷纷驻足观看。

B.5月3日下午,四川成都娇子立交桥附近一起打人事件,女司机卢某惹怒司机张某下车对其殴打,导致其骨折并带有轻微脑震荡,这就是女司机被暴打事件。

C.红场阅兵式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这个纪念活动也成为国际形势的一个缩影。

D.国内走私牛肉的来源主要来自巴西、印度、美国等地,国内牛肉每公斤售价达50元甚至更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①.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

②.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回答这个疑问:

“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

③.因为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④.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

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⑤.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

⑥.时间,也不因为吾人贵它爱它稍稍在人间留恋。

A.③①②④⑥⑤B.①②③⑥⑤④C.③①⑥⑤②④D.④①②⑥⑤③

16.在下面对话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清晰,语言连贯得体。

(6分)

张宇:

你好。

你们的短信说“货品已经发出,预计二日到”,今天已经第三天了,怎么货还没到呢?

网店客服:

不好意思,①。

张宇:

噢,那我就在2号等着签收了。

还有,你们短信说“已付包装费保险费送货费由收货方付”,我到底该付哪些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