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897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docx

厦门市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厦门市2020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气日夕佳,  。

(陶渊明《饮酒》)

(2)  ?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4)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7)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春望》中表明战火之中通信困难的句子是:

“  ,  ”。

2.(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盘旋的虬枝,但它伟岸、正直、挺拔、坚强不屈。

B.通过阅读科普散文,能使我们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激发探索的兴趣。

C.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学期开始,班级就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D.这种止咳片是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枇杷膏等配制而成。

3.(7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院子里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ǎi①____。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②____(A.xiánB.xuán)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

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甲)徜徉(A.心神不宁B.自如行走)于灯市之中,(乙)俯仰(A.低头抬头B.时间短暂)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1)文中①②处,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雾ǎi  弦②  (A.xiánB.xuán)

(2)为文中甲乙处加点字选择符合语境的解释,只填序号。

甲  乙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四个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②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

③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④有的蓓蕾初绽,含苞待放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

二、阅读(70分)

4.(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诗歌尾联中“采薇”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夷水又径宜都北①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②北溪。

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

其水虚映③,俯视游鱼,如乘空也。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④,静夜听之,恒有清响⑤,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水经注》(节选)

【注释]①夷水:

古水名,即今长江支流清江。

宜都:

今阴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很(hěn)山:

古山名。

③虚映;因清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

④空岫(xiù):

空寂的山谷。

⑤响:

回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任意东西  ②窥谷忘反  ③略无土岸  ④激素飞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B.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

C.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D.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4)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乙文“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描写有何共同之处?

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放牛

李汉荣

①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②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

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

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③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④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

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

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

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⑤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

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

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

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

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

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

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

牛要背我回家。

⑥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

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

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

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

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⑦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

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

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⑧秋天,我上了小学。

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

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

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

⑨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

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

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⑩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

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

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

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⑪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

⑫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⑬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⑭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老黑”的品性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善解人意B.任劳任怨C.聪明宽厚D.活泼好动

(2)我和“老黑”一起经历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3)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4)有人将文章⑪﹣⑭段合并为一段,你认为这种修改好不好?

为什么?

(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⑬段“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的理解。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舌尖上的气候

杨春竹

①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吃了吗?

”《礼记》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是说人的食欲是人生最大的欲望之一。

②从古至今,吃在生活中占的“霸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在《红楼梦》里,仅粥就有碧粳粥、燕窝粥、鸭肉粥等。

③而我们老百姓家的粥虽然少了很多名贵药材的点缀,但智慧的普通百姓也能脑洞大开,变着花样让自己的餐桌丰富花样,小米粥、白米粥、蔬菜粥、皮蛋瘦肉粥……总能穷尽家里少有的素材让食物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④不过,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吃的喜好还有很浓的地域特色。

“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方吃大米,饭是主食,年糕、米线、粽子、汤圆等也是家里常备的食物。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馒头、包子、饺子、大饼、面条,品种丰富,无论怎样变换花样,都离不开面粉。

⑤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此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多旱而秋末土壤墒情尚好,因而历史上一直种植需水较少、秋播夏初收割的冬小麦。

⑥当然,我国幅员辽阔,还有一些地区有比较特别的。

内蒙古、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则以肉奶类为主食;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的人爱吃辣椒。

无论哪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其形成都与当地的气候息息相关。

⑦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每年的4到9月温度高、湿度也大,多闷热天气。

在这样一种感觉不通畅的天气里,吃辣椒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迅速排汗,在闷热环境中通过汗水蒸发来增添凉爽舒适感,还可以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满足人们对食物旺盛的需求;而在10到3月的6个月里,虽无冬日刺骨的寒风,但由于空气湿度重,风里的凉意仍袭人,这时候吃辣,就可以增加体内热量,达到避寒的目的。

⑧所以,在气候湿润地区顿顿吃辣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贵州有一怪,就是把辣椒当作菜。

既然是一道菜,品种自然也不少。

贵州花溪的辣椒以香闻名,绥阳的辣椒以辣著称,辣菜也有麻辣、青辣、干辣、糊辣、糟辣、酸辣之分。

由于众多的优质辣椒,使黔菜的辣不同于四川的麻辣、湖南的酸辣、江西的干辣、陕西的香辣。

⑨中国东西南北处处都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这些食物原料的生产或加工也是当地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的产物。

让我们一起来一场舌尖上的狂欢吧。

(1)下列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尽管缺少名贵药材,老百姓也能做出丰富多样的粥。

B.文中用了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C.北方地区居民均以面粉及其制品为主食,无一例外。

D.文化习俗是影响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2)贵州人为什么喜欢吃辣?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列举一种属于米制品或面制品或奶制品的美食,说说它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哪个区域?

并参考文本的介绍,简要分析原因。

(提示:

可从地理环境或气候特征或文化习俗入手)

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从外形上看,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着天圆地方。

筷子形状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如今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筷子,出现在商朝晚期,那时的昏君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成的精美筷子了。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在当时被称为梜(jiā)的餐具,逐渐取代了餐叉的历史地位。

而到了两汉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此时已改称为箸。

如今东南沿海地区各种方言仍大量保留这一叫法,如闽南话与温州话。

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了筷子的叫法。

【材料二】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却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使用方便。

可以说,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下面是筷子的握法图解:

【材料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一双小小的筷子,也承载了不少的内蕴。

使用筷子都是两根一块,其意为“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故称“一双筷子”。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筷子的材质多以木质或竹质,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

筷子的使用也有讲究与忌讳:

如一双不能长短不一,否则就是“三长两短”;吃饭时,忌用筷子敲击碗沿,因过去乞丐乞讨常以筷击碗出声;用筷插或不断翻拨菜品,被视为不雅之举;将筷子竖着或着插在盛饭的碗中,被看作不吉祥,因为过去的祭祀都是在碗中插上一双筷子。

()

(1)下列选项中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功是  

A.筷子发明于中国,可追溯的最早的筷子出现在商朝晚期。

B.筷子最早称为箸,两汉时期,筷子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

C.“箸”这一叫法至今仍在闽南与温州的方言中大量保留。

D.筷子的材质大多为木质或竹质,也有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

(2)请根据材料二“筷子的握法图解”,介绍筷子的正确握法。

(3)“筷子”承载了哪些中华文化内蕴?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9.(3分)《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红军领袖的真实生活,请根据下列描述写出对应的人物。

(1)面容瘦削、看上去像林肯,双眼炯炯有神,博览群书,涉猎广,爱吃辣。

  

(2)清瘦、能说英语,大官僚家庭出身,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3)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10.(3分)《昆虫记》有“昆虫的史诗”的美誉,请结合以下文段,从科学性和文学性两个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于是它(蝉幼虫)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

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三、写作(60分)

11.(60分)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曾写到: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它栖息在灵魂里/唱没有歌词的歌曲/永远,不会停息。

”生活,有希望,有奔头,真好。

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希望”是暗夜之光,也是冷冬之春……

请以“希望”为题目,扣题作文。

要求:

①根据题目,扣题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陶渊明《饮酒》)

(2)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浣溪沙》)

(7)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春望》中表明战火之中通信困难的句子是: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

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

(1)飞鸟相与还

(2)日暮乡关何处是(重点字:

暮)(3)月下飞天镜(4)浅草才能没马蹄

(5)塞上燕脂凝夜紫(重点字:

凝)(6)似曾相识燕归来(7)天时不如地利(8)庭下如积水空明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重点字:

抵)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2.(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盘旋的虬枝,但它伟岸、正直、挺拔、坚强不屈。

B.通过阅读科普散文,能使我们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激发探索的兴趣。

C.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学期开始,班级就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D.这种止咳片是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枇杷膏等配制而成。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

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可以去掉“通过”;C.有误,语序不当,可以改为“建立并健全”;

D.有误,成分赘余,可以去掉“配制而成”。

故选:

A。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

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

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

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

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3.(7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院子里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ǎi①____。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②____(A.xiánB.xuán)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

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甲)徜徉(A.心神不宁B.自如行走)于灯市之中,(乙)俯仰(A.低头抬头B.时间短暂)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1)文中①②处,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雾ǎi 霭 弦② A (A.xiánB.xuán)

(2)为文中甲乙处加点字选择符合语境的解释,只填序号。

甲 B 乙 A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四个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D 

①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②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

③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④有的蓓蕾初绽,含苞待放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

【分析】

(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雾ǎi”写作“雾霭”,“弦乐”读作“xiányuè”。

可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甲处,“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俯仰”,“俯”是低头,“仰”是抬头,“俯仰”即低头抬头。

故甲选B,乙选A。

(3)本题考查填充语句的能力。

由“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的语句可知,前四句应按花朵开放形态有关,即时间顺序。

故顺序依次是:

④②③①。

故选:

D。

【解答】答案:

(1)①霭②A

(2)甲B乙A(3)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二、阅读(70分)

4.(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诗歌尾联中“采薇”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B.有误,颔联由近及远。

故选:

B。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情感主旨。

采薇的含义可结合浅层和深层的含义回答。

浅层就是本意“采食野草”,而深层要结合典故来答,即代指隐居不仕。

理解情感主旨,要先了解诗歌尾联的大致意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句意: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

(1)B

(2)“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尾联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孤寂的情怀。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夷水又径宜都北①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②北溪。

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

其水虚映③,俯视游鱼,如乘空也。

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④,静夜听之,恒有清响⑤,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水经注》(节选)

【注释]①夷水:

古水名,即今长江支流清江。

宜都:

今阴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很(hěn)山:

古山名。

③虚映;因清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

④空岫(xiù):

空寂的山谷。

⑤响:

回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 ②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③略无土岸基本没有④激素飞清 白色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B.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

C.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D.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