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9018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1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1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1.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教案新人教版

本章概述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已从理想变成了现实,促进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出现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爆发了中国五四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以及埃及的独立运动。

欧洲革命运动1923年进入低潮,民族解放运动取得独立的也只是土耳其等个别国家。

但无产阶级革命同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反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

在革命高涨的形势下成立了共产国际。

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适应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生产水平,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共产国际的成立;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教学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

对《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说明]

本章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课,学习之前有必要对世界现代史的整体轮廓作一概要介绍。

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且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大致包括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独立国家、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世界现代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初到1945年为第一阶段;1945年以后至20世纪末为第二阶段。

有些学者把第二阶段称为“世界当代史”。

[导入新课]

历史的发展进入20世纪,俄罗斯国家终于迈出了让整个世界为之惊诧的步伐。

1917年11月7日深夜,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俄罗斯历史千余年的寂静。

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权,并且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崭新的理想和信念。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教师讲授: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

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由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而首先获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位于西欧的工业发达国家,而可能是经济并不发达但各种矛盾又最集中的国家。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因此,在落后的俄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恰恰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出示幻灯片

1.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1)俄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学生自学

理清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1861年改革)→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一战前)。

明确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列宁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最完备的物质条件,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所以教材在叙述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时,特别强调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考:

为什么说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

提示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去分析。

表现在农村中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沙皇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依赖垄断资本。

为了满足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利润的需要,沙皇政权采取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政策。

教师补充讲授

俄国垄断资本的发展:

政府主导和依赖外资使俄国工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垄断特征。

20世纪初,5%的大企业集中了工人总数的54%,12家大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80%左右。

俄国资本主义的落后性:

一战前,俄国工业产值虽已位居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

但是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据我国学者统计,在城乡人口比例、第三产业比重、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民族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居民受教育人数、婴儿死亡率等诸方面,俄国几乎每项指标都排在美、德、英、法和日本之后。

俄国的工业产值只及美国的1/7,几种主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与当时落后的国家西班牙不相上下。

俄国这时基本上仍是一个农业国,其工业化任务还远未有完成。

农奴制残余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工业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不断扩大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大的国内市场,而落后的工役制仍要求农民为地主无偿劳动,农民被束缚在地主庄园和村社的土地上,这种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地主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上并采用高利贷手段盘剥农民,使他们一贫如洗,这反过来又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教师讲授: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

对外国资本,特别是对法国资本依赖性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

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等。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这是就20世纪初俄国是各种矛盾交汇点来说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处在火山口上,不仅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再也无法忍受沙皇的专制统治,就连俄国统治阶级的上层也感到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了。

组织讨论:

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客观因素的分析

讨论后教师总结:

①当时的俄国是先进和落后两重性并存的国家。

它的工业高度集中,某些工业部门高度发展,但同时也是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国;它是世界列强之一,但经济上却依赖更发达的国家。

俄国经济中的先进部分,即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成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前提。

②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

俄国属于后发型的第二批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受到了各种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的阻碍。

内部有尖锐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非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矛盾,各阶层人民和沙皇专制政府的矛盾;外部有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这些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与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冲突的具体表现,它激起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抗,成为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

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矛盾的必然反映。

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造成了俄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

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长期依附于被全体人民所痛恨的沙皇制度,二月革命中仓促掌握政权,掌握政权时间短,缺乏军事实力和政治经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薄弱,容易被革命人民所推翻。

④俄国资本主义的相对落后使它承受不了一次大战的战争重负。

战争期间,俄国所受的打击和遭受的损失空前严重,陷入全面危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土崩瓦解。

二月革命后,历史曾给俄国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次用和平渐进的改良主义方式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和对社会进行民主主义改造的机会,但俄国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因此,在国家处于军事、经济和政治崩溃,政权完全丧失统治能力的情况下,十月革命就成了保护民族生存的唯一机会。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并总结出下列学习要点: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

(3)工人集中程度高,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企业中,便于发挥战斗力,又有助于组织性和团结性的提高。

(4)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5)此外,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

教师讲授

俄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到19世纪90年代初,俄国产业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已经形成。

它突出地表现在数量上和组织上。

1865~1890年的25年间,仅在大工厂和铁路工作的工人人数就由70万人增加到143万人。

到90年代末,大工厂、矿山和铁路等重工业部门的工人人数增加到279万多人。

到20世纪初,俄国工人的人数已超过2200万人(包括家属),约占全俄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

俄国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

俄国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待遇和工资收入极其低下。

70~80年代,俄国工人的日工作平均时间达12小时,在纺织业中甚至达到14~15小时;根本没有劳动保护和人身保险,每年伤亡的工人数达工人总数的25%~30%。

俄国工人的工资在当时欧洲各国工人中是最低的,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仅是13~20卢布,并且被资本家以各种手段克扣掉大部分,例如莫斯科波洛何洛夫工厂主规定:

“无礼貌的行为——罚款50戈比,不走正门——罚款50戈比,不请假外出——罚款50戈比,起床过早——罚款50戈比。

”工人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绝大部分居住在潮湿和疾病流行的工人棚户区。

1897年彼得堡的卫生视察员对俄国5个工业区的调查结果证实:

每个房间平均住10~20个人,平均每人仅占0.3平方米的铺位。

俄国无产阶级的集中程度高:

1910年俄国有占总数53.4%的工人集中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而同时期号称“托拉斯帝国”的美国同类企业中工人人数仅占其总数的33%。

而且就部门而言,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石油、煤炭、冶金、铁路等企业中。

就地区分布而言,多集中在彼得堡、莫斯科、里加、巴库等工业中心城市。

这一特点有利于工人运动的组织和发动,它是俄国工人阶级组织纪律性强的重要原因。

俄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密切联系:

俄国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农奴制改革后破产的农民。

他们与农村保持着一定的血缘和财产联系。

“长期以来,他们把一只脚留在他们的村子里。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师讲授: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从国际范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归纳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从1917年3月起准备,到彼得格勒、莫斯科中心城市的胜利,再到1918年2月苏维埃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只花了一年的时间。

迄今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唯有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绝不是偶然的。

从物质基础看,俄国已基本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即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的作用。

列宁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从力量对比来看,俄国的垄断资本势力相对软弱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在彼得格勒的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从主观条件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执行了一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步进行并适时转化的正确战略,实行合法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巩固工农联盟等正确的政策。

从客观条件来看,帝国主义间的战争无暇东顾,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极好的国际环境。

可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巧妙结合的产物。

问题讨论

关于十月革命爆发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争论。

苏联解体后,不仅在西方,甚至在俄罗斯内部出现了一批否定、攻击十月革命的著作,这些作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不应当进行的,十月革命是没有积极意义成果的。

早在1918年,考茨基就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做“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所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

70多年后,十月革命的当代否定论者拿出的“论据”,与当年考茨基之流的货色实在没有什么不同。

例如,前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主任菲拉托夫说:

“尽管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但俄罗斯帝国并不是完全不可救药。

列宁认为,由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而首先获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并不一定就是位于西欧的工业发达国家。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虽然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它相对地比较集中,而且“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

”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这种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特别是,在1917年,还有一个列宁称之为“万能的‘导演’”,那就是世界帝国主义大战。

这场战争使沙皇政府的黑暗腐朽和野蛮压榨暴露得淋漓尽致,加深了资本主义危机,“要求各族人民立即作出选择:

是死亡,还是马上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坚决步骤”。

另一方面,两大帝国主义集团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以致无论哪一个帝国主义集团都无法集中较大的力量来反对俄国革命,更不能联合起来对付俄国革命。

以上就是有利于俄国革命的客观条件。

在主观条件方面,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坚强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及其伟大领袖列宁的领导;俄国工农群众还经历过1905年革命的“总演习”,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教育。

综合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在1917年夺取政权,是做得完全正确的。

十月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绝非一次政变,更不是少数人的阴谋。

后来,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时写道: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

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

”他还说: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

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历史证明:

列宁的这些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

指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整理出知识要点:

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领导机关:

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苏维埃。

结果:

A.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问题设计

设计一二月革命是怎么一回事?

1917年俄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人民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设计二二月革命后,面临怎样的复杂形势呢?

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后是革命权力机关,它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

苏维埃得到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

掌握苏维埃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

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但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注意: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

2.《四月提纲》的制定

指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整理出知识要点:

《四月提纲》的制定

时间:

1917年4月。

原称: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内容:

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教师讲授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

报告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七月流血事件

指导自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整理出知识要点:

时间:

1917年7月。

经过:

7月,俄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影响:

七月流血事件是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完全堕落成资产阶级的帮凶。

革命和平发展的阶段结束。

4.十月决议——通过关于近期武装起义的决议

教师讲授

1917年10月7日,列宁由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交通员爱诺·拉海亚护送,经过化装,戴着假发,乘着一辆煤水车,秘密回到彼得格勒。

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起义问题。

会议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决议,并且成立了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

10月16日,布尔什维克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5.十一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教师讲授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补充材料

教师结合教材插图介绍:

冬宫:

建于16世纪初,位于彼得格勒中心。

它是一座雄伟的三层建筑,高22米,宽160米,长200米,合围长度2公里多,占地900公亩。

它共有1050个大小不等的厅堂,110座云石楼梯,1886扇大门。

当时忠于临时政府的1500名士官生和突击队分布在冬宫内外。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903年开始服役。

1905年编入第一太平洋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

从1906年起,它作为沙俄海军的练习舰,多次参加了大西洋的远航。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人民不堪忍受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不断奋起反抗,革命情绪在水兵当中也迅速蔓延。

远航期间,舰上成立了革命小组,沙皇政府曾以“蓄谋暴动”的罪名,进行残酷镇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芙乐尔”号革命水兵利用战舰开赴彼得格勒大修之机很快和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建立联系。

二月革命后,“阿芙乐尔”号的水兵们把巡洋舰掌握到自己手里,成立了战舰委员会。

在十月革命前夕,“阿芙乐尔”号共有578名水兵,其中42人为布尔什维克。

在武装起义前10天,斯维尔德洛夫在斯莫尔尼宫会见了该舰战舰委员会主席别雷舍夫等人,代表军事革命委员会,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的政治委员。

他紧紧握着别雷舍夫的手说:

“同志们,请记住党中央委员会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对‘阿芙乐尔’号抱着很大的希望。

在十月起义的日子里,“阿芙乐尔”号水兵保卫过斯莫尔尼,参加了占领电话局和攻打冬宫的战斗,随后又支援了莫斯科的起义。

在国内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又给白卫军以狠狠的打击。

从1923年起,“阿芙乐尔”号作为教练舰为年轻的苏联海军培养指挥员。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由于机件受损,没能直接参加战斗,但在德国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时,“阿芙乐尔”号上的大口径炮都被拆卸下来,架设在通往列宁格勒的要道上,向法西斯强盗开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由于它的历史性功绩,苏联政府授予它《红旗》勋章和《十月革命》勋章。

1948年11月17日,苏联海军和列宁格勒执委会作出决定,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移交给列宁格勒纳西莫夫海军学校,并在涅瓦河中建立了永久停泊处。

30多年来瞻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数以千万计。

但因长期停泊,船底粘满了厚厚一层泥沙,使舰体固定于河底不能浮动。

但经潜水员等作了清理,船体重新漂浮起来。

知识归纳

(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思考: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什么作用?

1.政治上:

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内容:

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作用:

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改变了旧的上层建筑,初步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2.经济上: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内容:

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作用: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

3.外交上:

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于何时?

1918年3月。

问题2:

《布列斯特和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

十月革命胜利不久,苏维埃政府就建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结束战争,签订公正的和约,但英法等协约国断然拒绝,它们企图迫使苏俄继续参战,维持东线,拖住德军;进而借德军之手扼杀俄国革命。

德国因战局不利,急于摆脱两线作战局面,增兵西线,以便在西线这个决定胜负的主战场,集中力量对付英法,于是同意与苏俄和谈,趁机以军事优势压迫苏维埃政府接受屈辱的和约。

问题3:

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同德国等国签订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因为革命刚刚在全国取得胜利,政权不稳,经济凋敝,旧军队瓦解了,红军刚刚建立。

人民不需要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俄国也没有力量继续战争。

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对德作战,无疑是要断送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只有和平才能使新政权获得喘息,和平就是巩固新政权的保障。

问题4:

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

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是苛刻的。

①俄国丧失了大片土地:

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拉脱维亚领土的一部分,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②支付了巨额赔款:

30亿卢布。

从结果上看,苏俄由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4.军事上:

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经过三年多的战斗,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