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91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doc

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活动课方案

理念概述:

1.全面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根据威廉·詹姆斯的理论,全面的自我包含着三大客体,即可分为物质自我(包括个人的身体、衣物、房屋、家庭、财产等)、社会自我(得自他人的认可)、精神自我(包括个人的意识状态、特质、态度、气质)。

而高中生则侧重于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方面。

全面认识自我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大文豪苏轼写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自己有时候的确比较难,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

学生情况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处于青春期(12~18岁)的孩子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我以及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甚至了解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另外高中生在自我概念方面则有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和理想化、自我概念在结构上更加分化等特点。

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时期,也是第二次反抗期,即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此时引导中学生学习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其自信心的建立、自我发展和同一性的建立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全面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3.让学生知道全面认识自我的途径。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设计:

活动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对我的第一印象

教师:

同学们还知道上节课上的什么内容吗?

学生:

第一印象

教师:

今天呢也是老师跟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所以我想请同学们来讲下对老师的第一印象。

1.通过上节课的回顾,让学生对教师做一个第一印象,拉近师生关系。

2.由上节课的内容,带入接下来教师的自我介绍,继而将学生带入“自我认识”这个主题

(2分钟)

1.教师进行自我介绍

老师:

刚刚一些同学进行了自我介绍,下面我也准备一个自我介绍向同学们介绍下我自己。

我是一个来自温州瓯海的男孩子

我是一个在浙师大读书的学生

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

我是一个想法经常比较矛盾的人

我是一个粗心的人

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

我是……

2.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自我介绍的样板做一个自我介绍。

老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自我介绍,觉得这个自我介绍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

都是“我是”开头

老师:

接下来,我希望每个同学们也用这样的句子来把自己介绍给老师认识。

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写下对自己的评价。

老师:

下面我邀请几个同学来向老师展示一下自己。

3.展示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对比教师的自我认识,发现两者的相同内容和不同内容。

4.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做一个小调查。

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请同学们再看自己的自我认识。

你们的10条自我认识当中性格上描写超过5条的同学有多少?

性格描述超过8条的同学有多少?

对自己的10条认识当中,关于外在信息描述(家庭、外貌等)

超过5条的同学有多少?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5.Ppt展示全面自我的三大客体,物质自我(包括个人的身体、衣物、房屋、家庭、财产等)、社会自我(得自他人的认可)、精神自我(包括个人的意识状态、特质、态度、气质)。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心中的“自己”。

给予学生一个模式,使他们更容易将“心中的自己”表达出来。

可以考虑让学生写5到10个“我”,尽量多,可以为后面讨论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影响的时候让学生有更多总结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自我认识大家都有不同之处。

通过詹姆斯的理论告诉学生自我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是现在,以后也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广泛了解自己。

描述描述他(她)

1.四人小组之间相互描述。

将你的本子交给右边的人,请他(她)用三句“你是……”来对你进行描述。

思考:

别人对你的描述中,哪些是跟你自己一样的?

哪些是你没有发现的?

老师:

刚刚同学们已经对如何自我认识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刚刚都是通过我们自身。

那我们通过别人是不是可以同样来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呢?

大家把本子翻开来,先在空白处写上你们的名字,让后四人一个小组,将你的本子先交到右手边的同学那里,请他用三句“他是………”来对你进行描述。

然后让本子再交到下一个组员那里,同样进行描述。

知道本子再次回到你的手里。

2.请部分学生进行讲述别人对他的描述,再问他们被人对自己的描述和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共同点,那些不同点。

不同点的部分是不是我自己认可的?

3.展示乔哈里窗。

老师:

为什么别人对我们的一些认识我们自己没发现,甚至有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认识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会有很大的不同呢?

大家来看下PPT。

心理学上有个神奇的乔哈里窗。

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有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未知区。

第一象限:

公开区。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认识。

比如我们大家都是知道你是三溪中学的学生。

第二象限:

盲目区。

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就像我们平时有的一些口头禅。

第三象限:

隐秘区。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第四象限:

未知区。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认识。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我们良好的自我认识应该是让开放区不断的拓展,减少隐藏区和盲目区的范围,使其变成开放区。

盲目区需要我们通过别人的来了解自己,但是又要注意的是被人对我们的认识固然重要,却也不能一概接受,要经过自己的再次了解,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别人说的那样的。

隐藏区则需要我们在特点的环境,面对特定的人的时候,选取我们认为恰当合适的内容来进行交谈。

而最后一个未知区是未来我们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对我们自己和这些事物有的新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