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13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docx

完整版桥梁毕业课程设计总成果

设计说明书

1、设计资料

桥面净空净9+2×1.5(人行道),设计荷载公路Ⅰ级,人群荷载3.0KN•m2,上部采用3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主梁、人行道、栏杆及铺装层均采用C40号混凝土。

预应力钢束采用1×7标准HRB400钢筋,箍筋及构造钢筋采用HRB335钢筋。

按后张法施工工艺制作主梁,采用HVM15-9型锚具。

2、设计参数

标准跨径:

30m

计算跨径:

29.16m

主梁全长:

29.96m

支点距端顶:

0.40m

梁高:

2.00m

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人群荷载3.0KN•m2

桥面净空:

净-9+21.5

3、设计要求

为减轻主梁的安装重量,增强桥梁的整体性,在预制T梁上设40cm的湿接缝

设计构件尺寸按规范图

对内梁各截面进行验算

上部结构设计

T梁桥上部结构横断面图

横隔梁大样

1、跨中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分块名

Ai

(cm2)

Yi

(cm)

si=Aiyi

(cm3)

Ii

(cm4)

di=ys-yi

(cm)

Ix=Aidi^2

(cm4)

I=Ii+Ix

(cm4)

內梁

翼板

3600

10

36000

120000

65

三角承托

480

22

10560

960

53

腹板

3020

96

288410

-20

下三角

289

166

47830

4640

-90

马蹄

1566

186

290493

109751

-110

8955

 

 

 

 

外梁

翼板

4000

10

40000

133333

65

三角承托

540

22

11880

1080

53

腹板

3020

96

288410

-20

下三角

289

166

47830

4640

-90

马蹄

1566

186

290493

109751

-110

9415

 

 

 

 

注:

内梁截面型芯至上缘距离

外梁截面型芯至上缘距离

2、检验界面效率指标ρ(希望ρ在0.45—0.55之间)

內梁上核心距

下核心距

截面效率指数

边梁上核心距

下核心距

截面效率指数

表明以上初拟的主梁跨中截面尺寸是合理的。

内力计算

1、恒载内力计算

预制梁自重

中梁:

g=0.8955×25=22.4kNm

边梁:

g=0.9415×25=23.538kNm

腹板加厚折成恒载

g=(1.3618+0.8955)×(0.4+4.862)×2×2529.96=2.202kNm

主梁端部截面面积为1.3618m2

每块横隔板体积

V=[1.51×0.99-(0.71+0.91)×0.592-0.1722-0.8×0.062]×0.17

=0.166m3

边梁横隔梁折成恒载:

0.166×7×2529.96=0.970kNm

中梁横隔梁折成恒载:

0.166×14×2529.96=1.939kNm

二期恒载

湿接缝折合成恒载:

中梁:

0.2×0.4×25=2.0kNm

边梁:

2.0×0.5=1.0kNm

栏杆和人行道折合成恒载:

3.0×25=1.2kNm

4cm沥青混凝土

(0.04×9.0×23)5=1.656kNm

9.7cmC40混凝土垫层

0.5×(0.03+0.097)×9.0×24×15=2.743kNm

边梁全部荷载:

g=23.538+2.202+0.970+1.0+1.2+1.656+2.743=33.309kNm

中梁全部荷载:

g=22.4+2.202+1.939+2.0+1.2+1.656+2.743=34.14kNm

恒载内力计算图

恒载内力计算表

剪力

弯矩

边梁(kN)

中梁(kN)

边梁(kN)

中梁(kN)

x=0

485.6

497.8

0

0

x=l4

242.8

248.9

2655.1

2721.7

x=l2

0

0

3540.4

3628.7

2、活载内力计算

横向系数

杠杆原理法

杠杆原理法各梁内力影响线

对1、5号梁:

moq=0.8182=0.409

mor=1.386

对2、4号梁:

moq=12(0.409+1+0.182)=0.7955

mor=0

对3号梁:

moq=12(0.409+1+0.182)=0.7955

mor=0

偏心压力法

偏心原理发各梁内力影响线

1、5号梁:

mcq=12(0.57+0.406+0.286+0.12+0.003-0.162)=0.6125

mcr=0.685

2、4号梁:

mcq=12(0.374+0.293+0.235+0.154+0.096+0.015)=0.5835

mcr=0.43

3号梁:

mcq=12(0.197×6)=0.591

mcr=0.197

冲击系数和车道折减系数

f1=

μ=0.1767×lnf-0.0157=0.221

则(1+μ)=1.221

ζ=1qk=10.5kNmpk=276.64kN

3、活载的计算

各梁横向系数汇总表

梁号

荷载位置

公路Ⅰ级

人群荷载

1、5

跨中mc

0.613

0.685

G.M法

支点mo

0.409

1.386

杠杆原理法

2、4

跨中mc

0.584

0.430

G.M法

支点mo

0.765

0

杠杆原理法

3

跨中mc

0.591

0.197

G.M法

支点mo

0.796

0

杠杆原理法

跨中最大弯矩

ω=l28=29.1628=106.29m2

y=l4=29.164=7.29m

1、5号梁:

M12q=(1+μ)×ξ×mcq×(qk×ω+pky)

=1.221×1×0.613×(10.5×106.64+276.64×7.29)

=2344.78KN•m

M12R=mcr×qk×ω

=0.685×3.0×1.5×106.29

=327.39KN•m

2、4号梁:

M12q=2233.85KN•m

M12R=205.67KN•m

3号梁:

M12q=2260.63KN•m

M12R=94.23KN•m

跨中最大剪力仍然用mcq

ω=0.5×0.5×29.16×0.5=3.645

1、5号梁:

q12q=(1+μ)×ξ×mcq×(qk×ω+1.2×p×ky)

=1.221×1×0.613×(10.5×3.645+1.2×276.64×0.5)

=152.88KN

q12R=mcr×qk×ω

=0.685×3.0×1.5×3.645

=11.24KN

2、4号梁:

q12q=145.65KN

q12R=7.05KN

3号梁:

q12q=147.39KN

q12R=3.23KN

支点最大剪力

横向系数变化区段a=4.86m

ω=29.16×1×0.5=14.58m2

1、5号梁:

ΔQA=

=1.221×1×[4.862(0.409-0.613)×10.5×y+(0.409-0.613)×1.2×276.64×1]

=-88.69kN

QOQ=(1+μ)×ξ×mcq×(qk×ω+1.2×pk×y)+ΔQA

=274.36KN

QOR=mc×pr×ω+(a2)×(mo-mc)×pr×

=52.1kN

2、4号梁:

QOQ=438.04kNQOR=23.77kN

3号梁:

QOQ=439.15kNQOR=10.89KN

l4出弯矩剪力

弯矩

ω=3×l216=79.72y=3×l16=5.47

1、5号梁:

m14q=1.221×1×0.613×(0.5×79.72+276.64×5.47)

=1759.12kN•m

m14r=0.685×3.0×1.5×79.72=245.74kN•m

2、4梁:

m14q=1675.9kN•m

m14r=154.26kN•m

3梁:

m14q=1697.14kN•m

m14r=70.67kN•m

剪力

ω=29.16×0.75×0.5×0.25=2.73y=0.75

1、5梁:

Q14q=207.81kN

Q14r=8.42kN

2、4梁:

Q14q=197.98kN

Q14r=5.28kN

3梁:

Q14q=200.35kN

Q14r=2.42kN

隔梁计算

 

中横隔梁弯矩影响线

1、弯矩

由前面计算知

η11=0.607;η15=0.-0.199;

η21=0.392;η25=0.003;

η31=0.197;η35=0.197

η13=0.204;η35=0.204;

P=1作用在1号梁上时

=0.607×1.5×2.2+0.392×0.5×2.2-1×1.5×2.2

=-0.8657

P=1作用在5号梁上时

=-0.199×1.5×2.2+0.003×0.5×2.2

=-0.6534

P=1作用在3号梁上时

=0.204×1.5×2.2+0.204×0.5×2.2

=0.8976

 

中横隔梁弯矩影响线

2、剪力

由上图知,

P=1作用在计算截面以右时

鉴于横隔梁的恒载内力甚小,计算中可略去不计,则按极限状态设计的计算内力为:

汽车:

行车道板计算

沥青混凝土4cm

混凝土垫层9.7cm

a2=0.2mb2=0.6m

a1=a2+2H=0.2+0.274=0.474m

b1=b2+2H=0.6+0.274=0.874m

1、单向板

l=2.2m,d=1.4m,p=140.kN,

跨中有效宽度:

a=a1+d+l3=0.474+1.4+2.23=2.61m

支点出:

a’=a1+t=0.474+0.23=0.704m

恒载:

g1=0.04×1.0×23=0.92kN,g2=0.097×24×1.0=2.328kN•m

G=g1+g2=0.92+2.328=3.248kN•m

t=0.75fpk=0.75×1860=1395MPa,预应力损失按张拉控制应力的20%估算,则可得需要预应力钢筋的面积为

AP=

采用3束6φj15.2钢绞线,预应力钢筋的面积为

AP=3×6×139=3336mm2

钢束布置

1、跨中截面钢束的布置

对于跨中截面,在保证布置预留管道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钢束群重心的偏心距大些。

设计采用直径80金属波纹成孔,预留管道直径87mm。

规定,构造要求:

预留孔道间静距≮40mm;梁底静距≮50mm;梁侧静距≮35mm。

图中布置均满足要求。

所以

跨中截面钢束布置图

2、锚固面钢束布置

为了方便张拉操作将所有钢束都锚固在梁端。

对于锚固端截面,钢束布置通常考虑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预应力钢束合力重心尽可能靠近截面形心,使截面均匀受压;二是考虑锚头布置的可能性,以满足张拉操作方便等要求。

按照上述锚头布置的原则,锚固端截面所布置的钢束如图所示。

钢束群重心至梁底距离为:

3、其它截面钢束布置及倾角计算

钢束弯起形状及弯起角θ

确定钢束起弯角时,既要照顾到因其弯起所产生的竖向预剪力有足够的数量,又要考虑到由其增大而导致摩擦预应力损失不宜过大。

为简化计算和施工,所有钢束布置的线形均选用两端为圆弧线中间再加一段直线,并且整根钢束都布置在同一个竖直面内。

⑴采用圆弧曲线弯起

⑵弯起角θ:

1,2号束采用;3号束采用

钢束计算

A计算钢束起弯点至跨中的距离

锚固点到支座中线的水平距离见图

钢束起弯点至跨中的距离×2列表计算

钢束起弯点至跨中的距离x2列表

钢束号

钢束弯起高度

c(㎝)

cos

sin

R=c

(1-cos)

Rsin

X2=l2+axi-Rsin

N1

148

12

0.9782

0.2079

6772.71

1408.13

62.995

N2

110

12

0.9782

0.2079

5033.77

1046.58

435.169

N3

50

6

0.9945

0.1045

9127.24

954.06

525.637

钢束弯起点及半径计算

由R-C=Rcosθ0得,R=

钢束弯起点k的位置:

lw=Rsinθ0

各截面钢束位置及其倾角计算:

由钢束弯起布置图可求得计算点i离梁底距离:

ai=a+ci

式中:

ai——钢束弯起前其重心至梁底的距离;

ci——计算截面之钢束位置的升高值,ci=R(1-cosθi)

R——钢束曲线半径;

θi——计算截面i钢束的弯起角(既倾角);θi=

——计算截面i至弯起点k的水平距离。

各钢束起弯点及其半径计算

各钢束弯起点及其半径计算表

钢束号

升高值c

(cm)

θ0

(度)

Cosθ0

R=

(cm)

sinθ0

Lw=

Rsinθ0

支点至锚固点的距离d(cm)

起弯点k至跨中线水平距离xk(cm)

xk=l2+d-lw

N1

156.4

12

0.9781

6772.712

0.20791

1408.1

13.12

62.995

N2

52.1

12

0.9781

5033.772

0.20791

1046.6

23.75

435.169

N3

36.1

6

0.9945

9127.244

0.10453

954.06

21.69

525.637

各截面钢束位置(Ai)及其倾角(θi)计算,

各截面钢束位置(Ai)及其倾角(θi)计算表

(cm)

(cm)

(度)

 

(cm)

(cm)

(cm)

Xi=0

1

为负植钢束

尚未弯起

0

0

1

0

22

(同左)

2

10

3

10

平均倾角

0

0

1

钢束截面重心

14

Xi=729cm

1

666.0

6772.7

5.6434

0.0983

0.9951

33.186

22

55.186

2

293.8

5033.8

3.3464

0.0584

0.9983

8.557

10

18.557

3

203.4

9127.2

1.2767

0.0223

0.9998

1.825

10

11.825

平均倾角

3.4167

0.0541

0.9977

钢束截面重心

28.5

变化点

截面

Xi=972cm

1

909.0

6772.7

7.7133

0.1342

0.9909

61.279

22

83.279

2

536.8

5033.8

6.1220

0.1066

0.9943

28.707

10

38.707

3

446.4

9127.2

2.8031

0.0489

0.9988

10.921

10

20.921

平均倾角

5.5433

0.0951

0.9947

钢束截面重心

47.6

支点截面

Xi=1458cm

1

1355.0

6772.7

11.5410

0.2001

0.9798

136.931

22

158.931

2

982.8

5033.8

11.2592

0.1952

0.9808

96.880

10

106.88

3

892.4

9127.2

5.6107

0.0978

0.9952

43.728

10

53.728

平均倾角

9.4667

0.1626

0.9862

钢束截面重心

106.5

钢束长度计算

一根钢束的长度为曲线长度、直线长度与两端张拉的工作长度(2×70㎝)之和,其中钢束的曲线长度可按圆弧半径与弯起角度进行计算。

钢束长度计算表

钢束号

R

(㎝)

钢束弯起角度

曲线

长度S=

R180

直线

长度x2

(㎝)

钢束有效长度

2(S+x2)

钢束预留长度

(㎝)

钢束

长度

(㎝)

N1

6772.71

12

1418.47

62.99

2962.94

140

3102.94

N2

5.33.77

12

1054.27

435.17

2978.88

140

3118.88

N3

9127.24

6

955.80

525.64

2962.88

140

3102.88

ai

9324.696

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1-89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9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1月

3 姚玲森.桥梁工程.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12月

4 邵旭东.桥梁工程.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月

5 邵旭东.桥梁工程.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6 刘夏平,于天来,王岚.桥梁工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7 范立础.桥梁工程.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1月

8 张树仁,郑绍珪,黄侨,鲍卫刚.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9月

9 贾艳敏,高力.结构设计原理.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8月

10胡兆同,陈万春.桥梁通用构造及简支梁桥.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3月

11 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梁桥)上册.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2 易建国.混凝土简支梁(板)桥.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