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9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统一测试一模语文doc

2020年石景山区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

《礼记》上记载: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

“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

请具左右司马。

”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

“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为武。

”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

《说文解字》载:

“术,邑中道也。

”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

苏轼《教战守》记载:

“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

“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

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

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

   D.“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窥见一斑:

“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

B.角力:

“角”读作jio,意思是“竞争”。

C.偃闭武术:

“偃”读作yn,意思是“倒下”。

D.庶士倾风:

“倾”读作qng,意思是“向往”。

  

3.“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

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2分)

A.从  囚    B.近  本    C.明  尖    D.休  淼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

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

《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

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

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

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

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

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

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

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武术的艺术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华贵感   B.具有观赏性  C.能愉悦身心  D.能启发灵感

5.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二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光石火:

形容舞武的演练者在危急情势下反应迅速。

B.奇葩:

比喻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奇特而美丽的事物。

C.天衣无缝:

比喻文学与武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D.滥觞:

意指《史记·游侠列传》是武侠小说的起源、发端。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诗句不能表现武术特点的一项是(2分)

A.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屈原《国殇》)

B.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曹植《白马篇》)

C.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颜真卿《裴将军诗》)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

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

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

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

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

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

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

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

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

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2分)

A.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8.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

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

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义騟【1】传

【宋】岳珂

义騟者,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

开禧间,成以卒从戎四方山,屡战有功,稍迁将候骑。

成徇地至花靥,见病騟焉,疥而瘠,骨如堵墙,步且僵,莫适为主,絷而得之。

会罢兵归,饲以丰秣,几半年,肤革仅完,毛耏【2】复生。

日置之槽枥,整整然与群马不相顾,时一出系庑下,顾景嘶鸣,若自庆其有所遇,成亦未始异之。

一日,有告马病,从成请騟往。

始命鞍,踶鸣人立不可制,易十数健卒,莫能孰何。

乃以归之成,成曰:

“安有是!

”呼常驭羸卒持鞚来,则帖耳训服如平时,骋控缓亟无少忤者。

自是惟成乘则受之,他人则弗受,军中咸指为驽悍。

嘉定庚午,峒寇李元砺盗弄潢池,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与行。

崎岖山泽,夷若方轨。

至月余,寇来犯,成出搏斗四五合,危败之矣,或以钩出其腋及鞬而坠死焉。

官军亟鸣钲,騟屹立不去,踯躅徘徊,悲鸣尸侧。

贼将顾曰:

“良马也。

”取之。

元砺有弟,适见之,色动曰:

“我欲之。

”遂试之,蹴踘进退,折旋良惬,即不胜喜,贮以上厩,煮豆粟,用金玉为铠,群渠皆酾酒来贺。

卒有为贼掠取者,知之,曰:

“騟他日未当若是,彼畜也而亦畏贼耶!

”窃怪之。

后旬余,复犯永新栅,官军闻有寇至,披鹿角出迎击。

鼓声始殷,果乘騟以来,騟识我军旗帜,亟驰。

贼觉有异,大呼勒挽不止,则怒以铁槊击之,胯尽伤。

騟不复顾,冒阵以入,军士识之者曰:

“此王校之騟也,是异服者必其酋。

”相与逐之,执以下,讯而得其实,则缚以徇于军,曰:

“得元砺之弟矣。

”噪而进,贼军大骇,军士勇跃争奋,遂败之。

朝廷方患其跳梁,闻而嘉之,第赏有差。

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

居二日,騟归病伤,不秣而死。

孔子曰: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今视騟之事,信然!

夫不苟受以为正,报施以为仁,巽以用其权,而决以致其功,又卒不失其义以死,非德其孰能称之也。

彼仰秣而恋豆,历跨下而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绝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驽骀【3】,何足算乎!

(取材于《桯史》)

注释:

【1】騟(yú):

紫色马。

【2】耏(ér):

动物体毛。

【3】骀(tái):

劣马。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肤革仅完      仅:

将近B.顾景嘶鸣      景:

景色

 C.则缚以徇于军   徇:

巡行示众D.巽以用其权     巽:

同“逊”,卑顺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      彼畜也而亦畏贼耶

B.疥而瘠             历跨下而不知耻

C.用金玉为铠           夫不苟受以为正

D.讯而得其实           非德其孰能称之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骋控缓亟无少忤者(马)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

B.夷若方轨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

C.卒有为贼掠取者终于有被贼寇掠走的人

D.朝廷方患其跳梁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

今视騟之事,信然!

 

13. 针对义騟的事迹,作者借孔子的话感叹“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请根据文章内容,     用自己的话简述义騟之“德”的内涵和相关表现。

(4分)

14. 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关于“德”与“才”怎样的观点?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 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注】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倩:

请,央求。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

B.颔联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却难掩因年老体衰而产生的羞愤心情。

C.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

D.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16.本诗颔联是“流水对”,即上下句结构相同,意义相承,顺序不能颠倒。

下列各联的对仗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7.本诗尾联有另一个版本:

“明年此会知谁在?

再把茱萸仔细看。

”请结合本诗内容,比较这两个尾联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中,从来不乏借四时景物抒写情感的佳作。

“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暮春时节“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友人相聚,“信可乐也”。

而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山间春日是“野芳发而幽香”,夏日是“       ”。

李清照笔下“        ,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景透露出无法排遣的凄凉愁苦。

陆放翁则在《书愤》中借“       ,        ”回顾了自己于严冬寒秋时节抗敌卫国的峥嵘岁月。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

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

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

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

“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

”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

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

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

“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

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

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

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

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

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

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

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

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

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

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

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

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

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

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

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

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

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

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

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

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

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19.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

(2分)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     )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      )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

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

21.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4分)

22.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

(5分)

23.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分)

24.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

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边城》中,傩送在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

B.《平凡的世界》中,文革过后,双水村村民闹秧歌。

C.《社戏》中,迅哥儿与小伙伴去邻村看社戏,偷煮罗汉豆。

D.《红楼梦》中,元宵佳节,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秋以为期》的作者描述了与秋天的美好约定,其实春天也容易引发我们对自然、人生的无尽情思。

请以“约会春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

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有感染力。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请以“吐槽孔夫子”为题,写一段评论性文字。

要求:

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以下是三部名著的封面图片,请任选其一,解说这一封面的设计依据。

要求:

结合相关作品的内容,条理清楚。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近来,《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热映,“新四大发明”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滞留国外机场的中国游客多次高呼“中国”、高唱国歌来“维权”,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国人抵制“韩货”的狂潮……这些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爱国”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请以“我所理解的爱国主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请以“糟糕,我把       丢了”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C    2.D    3.B    4.A    5.A    6.A    7.D

8.【答案要点】

   传承:

传承技艺。

传承武德。

传承艺术美。

传承哲学思想。

注意:

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

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

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1分,最多得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9.B     10.C     11.C

12.【参考答案】军中众人以战功来自一匹马为耻,隐瞒了义騟的事迹,于是义騟的高义在当时没有传扬出去。

现在结合义騟的事迹(来看),确实如此啊!

【评分标准】句4分,重点关注“耻”“没”“闻”的解释;句2分,重点关注“信”的解释。

13.【答案要点】有原则,不随便接受恩惠。

忠诚(知恩图报),只听命于王成,忍辱负重终于为王成报仇。

有勇气,忍辱负重,最终殉主而死。

【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最多得4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答案示例】答案示例一:

作者认为“才”与“德”二者相比,德无疑更重要。

如果才不胜德,贪图富贵,攀附权贵,毫无廉耻心,才能再大都不值一提。

这让我想到学校教育的目标问题。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对人正确高尚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只关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摆正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只关心成绩,不关心人格完善。

答案示例二:

作者认为“才”与“德”二者相比,德无疑更重要。

如果才不胜德,贪图富贵,攀附权贵,毫无廉耻心,才能再大都不值一提。

这让我想到抗战时期人们的不同选择。

那时,有梅贻琦、张伯苓这样历尽艰辛南迁创办西南联大、培养出一代民族栋梁的大师,也有曾为革命精英却最终丧失气节的汪精卫、陈公博等汉奸,这样的对比正说明:

“德”才是立身之本。

   【评分标准】概括观点2分,联系现实2分,分析说理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     16.D

17.【答案示例】“知谁健”和“知谁在”都包含着对来年重阳友人相聚的期待与对自身垂暮的担心,而后者的担心更为复杂伤感。

“知谁在”既可理解为“有谁在场”,担心各自漂泊难以相聚;也可理解为“有谁在世”,担心时不我待生命终结。

“醉把茱萸”突出了今日欢饮尽兴之态,期待来年再相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