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940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详细学案Word下载.docx

2016年全国甲

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岂、胜、龃龉,译出大意)

2016年全国乙

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得分点:

“锡”通假,虔、安,译出大意)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尝、救正、讥、固宠,译出大意)

2016年全国丙

傅珪传》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忠谠、报,译出大意)

1.认真研读所要翻译的句子及其参考答案,你能发现它们有何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句全是叙事性语句。

②得分点主要设在实词上,兼及虚词及特殊句式,对“保持句意正确”要求高。

个别实词译起来稍有难度,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

(1)句中的“龃龉”。

③以直译为主,极少数地方要求意译。

2.请比较考生现场答案与参考答案,你能发现考生现场答案存在什么问题吗?

请结合现场答案说明。

答案 ①书写过于潦草,辨认不清,或出现错别字。

如把2016年全国乙卷第

(2)句中的“救正”翻译成“匡服”,而不是“匡扶”。

②得分意识不强,缺少对重点词语的落实。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

(1)句,考生只是翻译出大意,却缺少对“岂”“龃龉”等字词的准确翻译。

③缺少语境意识,理解错误或缺少对原文省略成分的补充。

如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

(2)句中的“帝惊泣不食”翻译成“皇帝受到惊吓不停地哭泣吃饭”;

2015年全国卷Ⅱ第

(1)句的翻译,因未能理清句意关系,导致“深恐非宜”的主语成了“陛下”,误读了句意。

④回避难点,照搬原句词语。

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

(1)句对“咨怨”“车驾”的翻译,2016年全国乙卷第

(1)句对“锡”字的翻译。

二、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体悟课标卷翻译题的特点和要求,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1.蔡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

大兴工役。

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选自《宋史·

奸臣传·

蔡京传》)

译文:

答案 (蔡京)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皇帝的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

(关键词:

“广”“辈”“风”“禁中”)

参考译文

蔡京常对皇上说,现今国家钱币多达五千万缗,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

大兴土木徭役。

两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

(蔡京)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皇帝的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

童贯等都听命于他,他们各显神通,争相以堂皇奢侈为得意。

2.卢柔字子刚。

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

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

宗族叹重之。

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

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选自《周书·

卢柔传》)

答案 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弱冠”“解”“属文”)

卢柔字子刚。

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

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

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

司徒、临淮王彧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核心题点一:

全面把握语境

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

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二、联系语境翻译的着力点

(一)关注文段内容

1.记叙性文段

(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

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郡中咸服其义勇。

(选自《后汉书·

儒林列传下》)

解析 本题4分,“陷敌”1分,“无所”1分,大意2分。

得分点“陷敌”“无所”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学生很容易将“陷敌”误译为“陷入敌人的包围中”,而将“无所回避”误译为“没有地方躲避”,这些错误的出现缘于学生对孙堪身份及性格特点的忽视。

文段一开始就介绍了孙堪有学问、有志操、有勇气的儒者形象,尤其从“以节介气勇自行”及后文“郡中咸服其义勇”的效果看,这是一个英勇无畏而得以为人所认可的勇者形象。

因此,“陷敌”应译为“攻入敌阵”,而“无所回避”应译为“没有什么逃避的(或:

全然不逃避)”。

这里的“陷”与“冲锋陷阵”的“陷”同义,表示主动攻入,而不是被动沦陷;

“无所”本是课内积累的复音虚词,如《鸿门宴》中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学生如果能充分关注语境,便能将脑海中这“休眠”的文言知识“唤醒”,做到学以致用。

全句应翻译为: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攻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次受伤,宗族的人都依靠他(脱险)。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

将论囚,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相传以为神明。

刘敞传》)

解析 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

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学生必须关注人物关系。

从“敞见而察其冤”“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

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

(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高不仕,虚心致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

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卷三十一》)

答案 (魏太祖)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韦夐屈服(屈身、屈就)。

(魏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能强迫改变他的志向。

(关键点:

辟、屈、重,“弗之夺也”句式,省略的主语)

2.(2016·

北京)桓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

“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

轻重》)

答案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应、奉、归,补充主语)

桓公问管仲说:

“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

“您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

秦国、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

”桓公说:

“可以。

”于是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不敢讨价还价。

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

燕、代两国求购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

衡山的国君告诉他的相国说:

“天下各国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将兵器的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耕,学习制造兵器的技巧。

齐国就派隰朋到赵国买粮。

赵国卖粮每石十五钱,隰朋收购粮食每石五十钱。

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

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就封闭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

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

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2)事件经过

例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

“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4分)”译相顾骇愧曰:

“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

解析 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

得分点“径”“故”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

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

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

“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

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

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

即时小练3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武帝之介弟也。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

死家诉,有敕严讨。

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

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

武帝注曰:

“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

”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

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

事发,称为宏所使。

帝泣谓宏曰:

“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宏顿首曰:

“无是,无是。

”于是以罪免。

(选自《南史》卷五十一,有删改)

(1)死家诉,有敕严讨。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答案 

(1)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

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

(2)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

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

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武帝的弟弟。

萧宏的妾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

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

梁武帝亲自下旨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为死者偿命。

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扬州刺史职务。

武帝批注道:

“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职务是王者正法,所奏准可。

”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驾临光宅寺,有一个武士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

梁武帝将要走时,心有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

事情暴露后,武士供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

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

“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

”萧宏叩头说:

“绝无此事,绝无此事。

”于是因罪被免官。

2.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

其次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

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4年高考湖南卷节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

(选自明·

杜琼《雪屋记》)

解析 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

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

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

学生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

学生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即时小练4

臣亦闻古之善观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瘦而易其智。

官渡之师,袁绍未遂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

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

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

臣故曰“形与势异”。

惟陛下实深察之。

(选自《美芹十论》)

答案 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

我又听说古时候善于观察别人国家的人,就像优秀的医生切脉一样,知道病人生病之处并且能预料到他死亡的日期,一点也不因为这病人的胖或瘦就改变自己的诊断。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军队并没有立即减弱,曹操见了袁绍,认为袁绍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是从袁绍还未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的问题上看出来的。

秦始皇在咸阳建都,到会稽游玩,那时秦王朝还很强大,可是刘邦见了就认为今后自己也应当像这样,项籍见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从当时百姓心怀不满已深的现象中看出来的。

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

所以我说“形与势不同”。

希望陛下实实在在地仔细考虑这件事。

(二)关注句子结构

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

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1.句内搭配

(2014年高考辽宁卷节选)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选自《宋史·

赵立传》)

注 张敌万:

盗贼首领。

解析 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

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需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谓语动词。

“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

“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

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

“其间”前需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2.句间对称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

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

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

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

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3分)(选自《名实说》)

解析 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

“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

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

“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

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曰: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又云: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

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

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

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选自《颜氏家训·

治家》)

答案 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

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

“之谓”为宾语前置)

孔子说:

“奢侈了就会变得不恭顺,节俭了就会显得鄙陋。

与其不恭顺,还不如鄙陋一些。

”又说:

“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他其他各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

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

现在往往是讲施舍就显得奢侈,讲节俭就显得吝啬;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6.(2015·

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选自元·

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为定语后置;

“重币”“师”,根据句中语法搭配关系,活用为动词,译为“携重金”“拜……为师”)

(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

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

时方盛夏,上表曰:

“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谨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