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01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docx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少女形象

只有人类才有艺术,只有人类才有美。

古今中外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最多、最富于魅力的艺术形象是女性。

可以说,没有女性,就没有艺术。

女性的外形美以体态婀娜、容貌端丽为特色,而内在的美,则是性格、气质上的温柔、细腻、含蓄、贞静。

少女之美,尤为动人,尤具''贞静羞怯的美和闲雅动人的魔力〃。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红楼梦》,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都是表现少女美的登峰造极之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少女之美,同样在诗歌中得到了出神入化的表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它不同于小说和散文。

诗中的人物,不能像小说那样精雕细琢,要求在极度凝炼警绝的语言中,借助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鲜明地刻画事物的形态和特征;营造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境界。

人物形象,必须是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部分作品中的少女形象

《诗经•卫风•硕人》可说是在中国诗歌史的早期写少女最突出的一篇。

诗中如此赞美齐侯女儿庄姜的美丽:

''手如柔英,肤如凝脂,领如蜻蟒,齿如瓠犀,嗪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

双手白嫩得就像茅草的嫩芽,肌肤柔滑得就像凝结的油脂,颈项白馥得像天牛的幼虫,牙齿光洁整齐得像瓠瓜的籽,额角方正得像小蝉的头,眉毛弯而长像蚕蛾的触须,笑起来双颊露出酒窝,顾盼时两眼黑白分明。

《乐府民歌•陌上桑》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她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和观众: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儒。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观坐罗敷。

”当使君进行无耻要挟时,罗敷断然地拒绝了他,由此表现出罗敷的坚贞和智慧,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少女形象。

与《陌上桑》描写人物的方式、风格相似的是曹植的《美女篇》,但描写得更为细致,词藻也更加华丽''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开。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美女娇美且柔弱,她腕缠金镯,头佩雀形金钗,琅开腰间悬,明珠络全身,如此''容华耀朝日〃的佳人却''慕高义〃、''求贤良〃,直至盛年不嫁,反映了她仰慕贤良之士,向往自由爱情的心性。

从《硕人》的《美女篇》等对女性的描绘,大都是采取铺排周遭和比喻的手法,侧重于铺叙服饰、容貌,人物形象还缺乏立体感,达不到鲜明生动的水准。

《楚辞•九歌•山鬼》如此描写山中的女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第三句刻划女神眉目含情巧笑嫣然,例颇具神韵。

到了汉代,诗歌作品中的少女形象逐步丰富起来,如《乐府民歌》中的

《木兰诗》就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一个爱国少女的形象。

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上与其他战士同甘共苦,奋勇杀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衬托出木兰刚强勇敢的性格。

战争胜利以后,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毅然表示''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将她不爱功名富贵的品德突显了出来。

除此以外,木兰还是一个十分勤劳、坚强、细心的女孩,诗一开篇即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木兰一边织布,一边为征兵的事忧心,但她并未象一般的女孩那样手足无措,泪流满面,而是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做了决定之后,她也并未贸然行动,而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蒋,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才告别父母投奔战场的。

当她回到家以后,立即恢复了女儿身”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也象其他的女孩那样,对自己的容貌修饰了一番: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首诗从性格、品德、心理各方面塑造了花木兰这样一个鲜明的较完整的少女形象。

二、唐宋文学中少女形象

到了唐代,诗歌艺术已臻成熟。

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女》(其二)有了新的气象。

其诗曰: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碧绿的荷叶与罗裙一色,粉红的荷花与少女红润清丽的脸庞相映媲美,构成了人花一体的优美意境。

''乱入〃二字,使静止的图画一下子充满了强烈的动感,''闻歌〃二字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这首诗将采莲少女的艳丽、活泼写得朦朦胧胧,乍现乍无令人回味不尽,而诗人扑朔迷离的内心感受也揭示得至细至深。

采莲女是众多诗人歌咏的对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呈现了不同的风姿。

这是由于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在审美时由于心理感情状态各异,感知事物的方式不同,故而对事物特征的选择与把握也不同,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印象、审美感受。

下面兹录数首以资比较。

1.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一一李白:

《越女词》

2.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舞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一一刘方平:

《采莲曲》

3. 菌苔香连十顷城,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4. 船动湖光淹淹秋,贪看少年任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一一皇甫松:

《采莲子》

读李白的诗,我们不难想象,一群采莲女坐在船舷,唱着采莲歌,用洁白的双腿在水中扑腾着。

看见有人来了,使笑嘻嘻地躲进了荷丛中,任人怎么呼唤也不出来。

天真、调皮的少女形象,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即刻划得活灵活现。

刘方平的诗表现少女的风采则主要是通过语言,天快黑了,一位窈窕少女驾着一叶扁舟,唱着歌在江上遨游。

似乎有人问她''你怕不怕?

〃她回答:

''我年纪小小就习惯在水中采莲,十五岁就敢乘潮行船了……〃言下之意是一点也不怕,声口毕肖的话语,使一位美丽勇敢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皇甫松的两首诗,第一首着力刻划了一个只顾捉小鸭而忘了采莲的少女,她逗弄小鸭,折腾了好大一阵子,把船头得湿淋淋的。

终于,她提住了小鸭,又喜又爱,便脱下红裙把小鸭托裹着。

娇憨的少女,因绿荷、红裙、黄绒绒的小鸭映衬得更加美丽动人。

第二首描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注目于一个俊美的少年而让船任意流荡,还摘下莲子抛给他。

谁知,她发现这件事被人看见了,不禁埋怨自己为何无来由地做了一件傻事,好半天都感到不好意思。

诗人对少女的心理状态及神情的把握与表现真是幽微细致,妙不可言。

中晚唐历五代至宋朝,愈来愈多的文人进行了词的创作,在繁茂的长短句作品中,描绘女性人物的作品越来越多,创作技巧也日见娴熟。

南唐词人冯廷巳在一首描写贵族少女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时,用了这样的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到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一冯延巳《谒金门》

春风荡漾,吹动了少女的心怀,由于心上人不在身边,她只好在芳香的花间小路上,手接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

可是成双成对的鸳鸯又触起了她更深的愁苦和相思。

这些细节,深刻地表现出女子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

她整日思念心上人,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她的心中一喜,发现了一线希望……而作者在此时结束了全词,让读者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勾勒着女子的未来。

作者通过细致、委婉而又简炼、生动的描写,表现少女愁苦、期待的心情。

以上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男性,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则更胜一筹。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一李清照《点绛唇》

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我们不能不佩服女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她非常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场景、动作中的最有含意、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一一是少女荡摆秋千后的一小段时间。

苗条的少女出了一身薄汗,因剧烈运动脸蛋更加红扑扑的,犹如一枝带露的鲜花。

这时,有客人进了花园,正想歇息的少女吃了一惊,顾不得穿上鞋便一溜烟跑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了。

这一情景真让人忍俊不禁。

能写出这种场面,已是高手,但词人笔力甚健,更进一层,深化了全诗的意境,诗人所描绘的''片刻〃,经历了静一一动一一静的过程,最后定格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画面。

这一画面,含意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少女很想看看客人的样子但又怕见到,很想让客人见到她又怕客人见到她,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她跑到园门边,又终于停了下来,也许,只是瞬间,但她总算回过头来看了客人一眼,也让客人看到她一眼,这时的她,却伴装回头是为了嗅枝上青梅。

少女惊诧、惶遽、害羞、好奇等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三、明清两代诗人笔下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诗人笔下不仅有汉族少女,也不乏少数民族少女形象。

明代诗人徐渭写了一首《边词》:

''八里庄儿一堡中,银环小杏坠腮红。

妆起自不撩人看,起茏黄刍喂铁聪〃。

这首诗描绘了蒙古族少女的形象。

她耳戴银环,环上还荡着一枚小小的杏状处饰物,银环在她红红的腮边晃来晃去,很是好看。

少女自然爱美,免不了要梳妆打扮,但她这样做不是为了引人注意。

她打扮完了便去锄草喂马。

过一会儿,少女定将跨上骏马飞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展露出她飒爽矫健的身姿。

诗人聚焦于少女与骏马,朴实美丽的少女与高大雄壮的牧马鲜明地体现了边地特异的风情。

清代诗人丘逢甲在两首《台湾竹枝词》中描绘了高山族少女:

1. 任她颜色照银泥,一样朱唇黑齿齐,螺首蛾眉都易事,教人难觅是瓠犀。

2. 盘顶红绸里髻丫,细腰雏女学当家,携篮逐队随娘去,九十九峰采竹芽。

第一首写高山族少女身着缀有银饰的衣裙,抹着唇红,她们都很漂亮,与众不同的是染黑了牙齿。

第二首写腰身苗条的高山族少女,用红绸盘在头顶,里面挽束着发髻,学做当家妇人的模样,挎着竹篮成群结队地随着母亲到一座座山上采撷竹笋。

这两首诗把特异的习俗,特异的美写得生动传神,不难想见高山族少女质朴、勤劳的品质与爱美的天性。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中的少女形象,既有红粉佳人、富家闺秀,又有乡村少女和少数民族少女。

她们在外形上体态婀娜、容貌端丽;在性格气质上温柔、细腻、纯真、含蓄。

但是,少女们具体的容貌、形态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她们在性情、装扮、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是具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者在中国文学的长卷上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少女形象。

此外,诗词是诉之于想象的最富于启示力的艺术,诗词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描绘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具有创造力的形象和意境,与戏剧、小说等叙事性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上是不同的。

那么,在诗词创作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刻画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呢?

首先,就是要鲜明地勾勒事物的轮廓,捕捉到事物最富表现力的特征。

李殉在《南乡子》一词中,写游女乘船过莲塘,捕捉到了”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这一富于特征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娇美及热烈欢快的场景。

而赵孟在《后庭花》一曲中,则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一句表现了采菱女闲适的情趣及宁静的氛围。

两首诗都摄取了折荷叶的镜头,但构成的意境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所体现出的少女的意态也不同。

其次,诗词要有含意丰富,形象鲜明的意境,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情有景。

境中人物的描写,贵在表现人的精神,特别是其内心深处的情愫。

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则境界全出,人物形象就鲜明生动。

下面所录的三首小诗皆是成功的例子:

1.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一一于鹄:

《巴女谣》

2. 临湖门外吴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一一张羽:

《湖洲竹枝词》

3. 西屯女儿年十八,六幅红裙脚不袜。

面上铅粉随手抹,百合山丹满头插。

见客含羞娇不语,走入柴门掩门处。

隔墙却问官何来?

阿爷便归官且住。

解鞍系马堂前树,我向厨中泡茶去。

一一郭登:

《西屯女》

《巴谣女》中的人物是位放牛女。

夏末秋初,莲菱盛长,她一边放牛,一边唱着家乡的《竹枝词》,留连忘返。

日暮了,仍不愿回家,不怕天渐黑会迷失回家的路,因为家就在那一片槿篱笆后面长着芭蕉的地方。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勇敢、质朴、自信的性格。

《湖洲竹枝词》四句诗全是一个少女的话语。

她含情脉脉、彬彬有礼地向一位少年郎介绍了自己的家,向他发出了邀请。

湖水、黄土墙、茅草屋、紫荆花,这一组意象极美、极富诗情画意的景象,其中蕴含着婉转细腻的爱情表达。

全诗虽未对少女容貌、体态、服饰、动作进行描写,但通过平易而凝炼的语言表达,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她一定是美丽、朴实、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女孩。

《西屯女》是一首古体诗,读起来朴实自然。

诗中描绘了一位山中少女,打着赤脚,头上插满了鲜花,喜爱美却还不善于打扮。

她见客人来了十分害羞,但却又十分懂礼貌,她叮嘱客人把马系在堂前树上,且进屋来休息等父亲马上回来,并表示自己马上去为客人泡茶。

这与《湖洲竹枝词》所描绘的情窦初开的少女又有不同。

《巴谣女》与《湖洲竹枝词》在写法上有些相似,所描绘的都是农家少女(年龄上有明显差别);都是摹写人物的话语,最精彩的末句都采取了特写镜头,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繁花掩映的农舍。

《西屯女》篇幅较长,有描绘、有叙述、有问话、有诗人主观的感受,与前两首比较客观的描绘不同。

这几首诗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

总之,在描写少女外貌、心理、情感、气质性格及动作等方面的过程中,作者或简笔勾勒、或重彩描绘;或叙事抒情、或寄情于人,都以情纬文,饱含着对少女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代诗词中的少女形象,在诗人眼中婉若清新明丽的西湖水,无论浓妆还是淡抹总是相宜的,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