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043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docx

青海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出路  

2004-05-24张同舟詹红岩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中藏药产业50多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

并阐述了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发展要以传统藏药理论为基础要让消费者认可藏药产业的发展要从整体上走向两个现代化政府要对中药产业加以有效的疏导和管理等见解。

供参考。

      藏医药作为青海特色经济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成长潜力的产业之一。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青海省的中藏药产业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社会各方面对藏药产业的认识和看法也在逐步的深化。

当我们用审慎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再回头来看时,这个产业的发展仍有相当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在去年召开的《2003年青海科技论坛》上将科学技术·中藏药产业化·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论坛的主题,各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见仁见智,又给了作者许多的启发与思考,作为长期关注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工作者,结合论坛中专家学者的意见,再写下一些对此产业的思考与建议,供参考。

   一、发展状况    青海中藏药工业经过5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了一批地方中藏药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产品从手工作坊炮制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厂已初具规模。

   

(一)藏药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

目前,全省中藏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其藏药生产企业7家,三普药业、金诃集团、晶珠药业、大地药业、久美药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特别是金诃集团已形成了集资源基地、医院、药物研究、藏医教育、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集团型发展体系,成为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一些企业还积极兴建GMP车间,向药品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各医药生产企业依托青海丰富而特有的大黄、虫草、塞隆骨、红景天、藏茵陈、花锚等资源,加强开发力度,逐步推出了一批有市场、附加值高的中藏药产品,基本形成了治疗心脑血管、肝胆、消化系统、风湿、妇科疾病等五大类产品。

其中的大黄茶、虫草口服液飞七十味珍珠丸、乙肝健、红景天胶囊、藏茵陈片、肝泰舒等一批中藏药产品已走向全国,部分还进入国际市场。

2000年中藏药生产总值近1.39亿元。

   在中藏药热持续升温的条件下,现有的生产厂家不断完善自己的生产体系,从GMP的认证到药材基地的GAP建设,都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

   

(二)藏药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003年,全省中藏药产业完成产值4亿元左右,年增长速度在30以上,其中藏药产值在2个多亿,金诃集团和晶珠药业的年产值都在亿元左右,绿色药业的大黄茶产值在4000万左右。

自1995年我国首次颁布藏药标准以来,有200多种藏药进入了国家药典,40多种药剂保护品种。

在2000年6月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有35

种藏药被收入。

2003年,国家药监局批复青海的藏药品种达138

个。

所以,产业发展的前景总体上比较乐观。

   (

三)产业的科技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几年来,全省的相关科技人员,通过辛勤的劳动,在藏药基础理论挖掘,名贵藏药品种的有效成份鉴定以及藏药的产业化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在相关院校设立了藏医的本科和硕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诃集团对藏药经典药品“七十味珍珠丸”的药理机制研究,从神经介质调控、脑血管血液动力、血液流变等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了其功能疗效作用,发现了潜在的二次开发价值,被卫生部、科技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联合评选为“2000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这些都对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的“七十味珍珠丸矿物质元素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媒体的重视,被多次转载或摘要。

另外,近几年来,科技人员还挖掘整理了一批名贵藏药复方品种如二十五味松石丸、仁青芒觉、红珍珠丸、如意珍珠丸、二十五味沉香丸等,都是建立在科技开发基础上而获得的成果。

   (四)全社会更加重视藏药产业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相关人士,都进一步了解、熟悉藏药产业,更加关注产业的发展。

由于藏药迄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在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的特殊疗效,其独特的医学风格,适应高原环境,疗效突出的医学体系,使得它不仅成为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药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无序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所需的动植物资源有日益枯竭之势企业缺少拳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缺乏引领藏药走向现代化的企业家及科技、营销、管理等人才政府对药材基地的指导滞后等等,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产业方面    1、目前藏药产业的无序竞争,争夺原料,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表现为“散、小、弱”形不成规模经济,并且行业之间缺乏合作与联合,“小而全”现象严重,产品结构雷同,品牌混杂,无优势企业,从总体看若长此以往照这样发展下去,整个行业在青海有崩溃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重蹈在资源开发中牛绒衫老路的可能。

   2、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普遍落后。

与GMP标准要求差距较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少企业采用民间传统的生产方法,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档次低,剂型落后。

   3、“地标”换“国标”(地方批号换国家批号)工作进展缓慢,企业生产、销售受影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定GMP认证最后期限是2004年7月1)日,凡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药品制剂和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届时将一律不准进行药品生产。

我国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药品GMP证书工作,今后依法开办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取得药品GMP证书,才能获得相应范围的药品生产资格。

   4、中藏药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藏医药专家和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员

专家参与国家藏医药发展研究专门力量少严重制约着青海中藏药产业快速发展。

   

(二)藏药材资源方面。

资源破坏严重,中藏药材资源特别是道地药材从50年代开始,年收购量逐年上升,而药材产区却不断缩小,产量逐步下降。

几乎所有产区都是只采挖不保护,有多少挖多少,那里方便那里采,这种违反科学的掠夺式开发,造成草场破坏,植被退化,生态失调,资源萎缩,已经使不少优质资源枯竭,个别品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这样对中藏药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于自走绝路。

以大黄为例,由于工人栽培面积十分有限,使其缺乏再生能力,80年代以后产量不断下降,如重点产区之一的门源县,1975年以前,年收购量在12吨,而1980—1986年间,年均只能收购1吨。

致使青海原有的市场主导地位已被甘肃省的栽培大黄所取代。

   中藏药原料资源日趋紧张,药材基地建没滞后。

据统计,青海中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000—2500吨之间,但目前的收购量不足1000吨,如藏茵陈草全省年产量约为100吨,主要产于海东、玉树、果洛等地,因产量不足,不得不向西藏、新疆收购,有些甚至要从尼泊尔进口。

   (三)药材种植严重滑坡,生产基地建设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栽种的重点植物药有10个品种,即川贝母、荆芥、枸杞子、大黄、当归、党参、秦艽、川芎、活、人参。

在1972—1976

年间,种植面积曾经达到64000亩,产量达到10万kg以上,对供应市场、发展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种植药材的过程中,各级生产单位和经营部门没有及时解决好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和价格等问题,使产销工作未能很好协调起来,影响了药材生产的发展,使药材种植面积逐渐下降。

至80年代末,仅留存10500亩。

据了解,至今留存的仅枸杞和大黄两个品种,其中大黄的栽培数量和质量远不如70年代的水平。

因此,大规模的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因受政策、技术、农民观念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产业管理方面。

目前,青海大大小小的中藏药企业数目之多,产业混乱,各个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同时,争资源、争市场相当严重,到日前为止,青海在这一产业中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甚至地区品牌大多数企业也做不到。

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之间的重组步伐,要坚决关闭那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粗制滥造的制药企业,把伸开的五指攥在一起,打出去才更加有力。

   中藏药产业管理上存在突出的问题是政出多门,没有一个有力的机构来明确和引导,如在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由省计委的高新技术处来办,而技术改造的各项技改贷款又由省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处和计改处来实施日常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又由卫生厅的中藏药管理局来承担GMP的认证工作又由省药监局来实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又由组织、人事部门来审核。

这样政出多门,导致龙王多了不治水。

   三、对策建议    

(一)产业的发展要以传统藏药理论为基础,而不能背离这一原则。

从历史来看,藏医药从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到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雪域高原的藏医药学与其他医药科学一样,要成为一门系统完整的医药科学,只凭经验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要升华到理论,须反复实践,将零散点滴的医药经验、知识加以总结,然后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完整的医药体系。

从人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藏医药学是人与自然环境综合平衡的理论体系。

因此,可以说,藏医药学不是片面的、零散的、某一方面的经验总结,而是系统、完整的医药科学,我们今天要将传统、手工炮制的藏药发展为一个产业,就必须要以这些传统藏药理论为基础,进行挖掘、整理和继承。

否则,连继承都谈不上,何来创新?

这些是应该加以明确的。

   (

二)要让消费者认可藏药,就必须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理解藏药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孕育和培养藏药的消费市场。

传统的中藏药,由于区域性质,它的消费群体是藏族群众,可是当它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产品时,传统的消费群体显然不能满足它日益增长的产量,那么,它的消费群体在那里?

这就有一个培养、孕育消费市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就有一个文化传播的问题。

消费者不了解、不认同这种文化理念,也就难以接受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的产品,因此,如果我们不在宣传历史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恐怕这一产业的长久、持续的发展也是值得怀疑的。

   (三)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从整体上走向两个现代化。

前面谈到,产业发展要以传统的藏药理论为基础,并不是说传统的中藏药产业就不需要创新,不需要与现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接轨,我们认为,不仅需要接轨,而且这个问题非常迫切,如传统的中药在面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曾经一度沉寂,近年来,中药的发展由于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近年来对中药经典处方六味地黄丸有效生物学成分的鉴定,以及前段出现的“龙胆泻肝丸”事件的平息和中药在抗非典斗争中所起的作用等,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对提升中药的市场占有率有多么重要,再加上中药植物草药的性质,现在又为广大的消费者所认同。

因此,青海的藏药产业应积极借鉴中药科技进步对产业壮大的有益经验,吸收其好的思路和做法,在传统基础理论的支持下,不排斥现代成熟的科学技术,将二者有机的加以结合。

   与此同时,不仅仅是产品及科技开发要走现代化之路,在观念、管理、营销、认证等方面也要积极走向现代化,特别是企业家队伍,更要有现代化意识和市场意识。

在这方面,奇正藏药给我们以很大启发,正是由于奇正有一批懂藏药、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使得奇正藏药一年的产值大于青海中藏药整个产业一年产值的总和。

   (四)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产业做精做强。

首先是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科技水平不允许中藏药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据统计,青海目前中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000—2500吨之间,但年收购量不足1000吨,有些常用的中藏药制品如红景天、藏茵陈、雪莲等多种药材品种现已很难采集到,目前所能种植的仅有20多种如大黄、麻黄、甘草等,有许多名贵和特色品种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人工种植或饲养还很难达到,还需从野外采集或猎捕其次,经过长时间的洗涤,证明藏药对肝胆类、肠胃类、风湿类疾病确实有明显而有效的疗效,我们应该结合资源的特点,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将产业做精做强。

再次,中藏药产业作为青海的特色产业如果单纯强调产值的多少,恐怕不能使这一产业健康发展,在目前资源的承受能力下,不宜做大,做大也不一定能够做强,做强也不完全需要做大多瑞士的钟表业,意大利众多的中小企业、日本的家族企业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他们在做强的同时,并没有做大,但这些企业的盈利状况非常好,特别是中长期生存能力很强,因此,我们还是要在提高单个药品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方面下工夫,将产业做精做强。

   (五)政府对中藏药产业要加以有效的疏导和管理。

目前,青海对中藏药材资源具有相对垄断的情况下,单个药品的市场价值为什么升不起来,这就是无序恶意竞争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对产业加以调节,以形成健康、持续的发展局面,对单个药品制造企业而言丁野生药材资源枯竭之时,就是药厂倒闭之日。

如果听之任之这样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在青海逐渐萎缩乃至消亡,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建议省上尽快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组成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管理部门,在药价的制定、药材基地建设、GMP和GAP认证、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以有效支持和管理。

   (六)因地制宜地抓好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

依照地域分布规律进行区划,合理布局,重点抓好道地药材,国内外有市场的畅销品种及具有防风固沙的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药材的基地建设,集引种、载培、生产、研究、推广于一体,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持续发展中藏药资源,逐步实现规模生产,扩大青海药材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规模效益。

   发展药材种植要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相结合。

要实行林、草、药套种,或林药套种,或草药套种,或与其它经济作物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把药材种植同整治荒山、荒坡、荒地,改善生态环境,扶贫帮困结合起来,对于利用荒山、荒坡、荒地种植药材的,应享受同退耕还林还草一样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农牧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

对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承包荒山、荒坡、荒地进行药材种植的也应给予支持。

   藏药产业作为青海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它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还远未被挖掘出来,所具有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产品差别化就是竞争力的今天,相信一定能克服目前所面的严峻挑战,为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也衷心希望中藏药产业能一路走稳、走好。

        (

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省杜科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