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065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1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7页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7页
亲,该文档总共1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多份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

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

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

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

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

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

通过指导,有所改善。

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

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

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

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

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

“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

”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

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

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

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

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

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3观潮 

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后边的教学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

2、《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

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

语言浅近,但情深沉。

进入本文所营造的宁谧、淡中蕴浓的氛围。

  

难点:

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月光中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并由景及情,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围绕本课教育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备课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有效的把握。

《走月亮》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明快有特点,修辞手法使用一目了然,故而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和写文章搭架子意识树立。

因此,课堂中孩子兴趣盎然,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师敢于放手学生,组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进行比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小组长能组织成员采用读文、找句段勾画,互相讨论争辩达成共识,展示汇报不慌不忙,质疑补充有条不紊,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理念得到了体现。

但同时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不能忙于课前后进生的家庭作业检查与评价而忽视了学科组长的课前培训,以至于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作用发挥有些滞后,教师逐组学习方式的培训和指导,影响了自己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引导和对学困生关注。

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小组长坚持不懈的培训,需要在小组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的持续跟进。

3.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认识排比句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上,放在了层层质疑中,明了文章布局谋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组利用“读、画、议、展“的方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上。

二、成功之处

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篇课文反映的就是亲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不仅描写的意境美,情也真。

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

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教师的情、作者的情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去体会,但却没能做得扎实。

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

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未能达到语气的效果。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一是初读课文,对前置性字词学习予以复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是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我和阿妈走月亮去了溪边,果园,还有许多的地方。

第三个环节:

以探究点“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为统领组织同学自读勾画,小组交流,明确内容,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对学习成果予以汇报,随机穿插优美句段的朗读指导,让孩子在美读中感受夜晚月光照耀下田间地头的美景,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愉快幸福心情。

第四个环节:

巧设疑问“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一点都没用,下次编入课本干脆取了它吧?

”让孩子在争辩中明了交代事件的文章一开头必须写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这样文章才能完美。

《走月亮》教学反思

《走月亮》这篇文章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课文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有特点,修辞手法也很典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的范文。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

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

“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

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教学本课,我将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放在了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认识排比句并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小组合作“读、画、议、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

还有一点,就是学习本文的布局谋篇。

(1)轻松自然地认识了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

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2)“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标画出“哪些句子勾画出了如实如幻、如梦如画的美丽画卷?

”这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

通过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段、结合课件动听的音乐、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的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受浓浓亲情。

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

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浓的情感,但是由于教师课堂上过分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时训练,缺少学习之后的运用,哪怕是只写一个片段也好,要把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啊。

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不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最终的目的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让“大语文”的观念植入学生头脑中。

2走月亮教学反思3

导课部分一曲《月亮船》,激起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

因此,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并创设好情境,让大家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

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

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

《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

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

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

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

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

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

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

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

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

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

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

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

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

《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

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

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

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

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

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

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

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

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

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

……真正体现了: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

“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

”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

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

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

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

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

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

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

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

《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3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

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

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

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4、《繁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

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

的热爱之情。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

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