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07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doc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英文名称:

TheIntroductionofJapaneseCulture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

日语专业 学分数:

2

一、课程性质

“日本文化概论”根据教育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为本科日语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

在我院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属于专业模块课程,是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之一。

二、课程理念

1、所属学科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属于“文学”门类,其一级学科为“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为“日语语言文学”。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对象是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综合日语》、《日语听说》、《日语口语》、《日语阅读与写作》、《日本概况》等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

本课程为本科日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日本文化概论”是一门围绕日本的文化特点及日本人的心理文化,以点带面地论述日本的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科技等各个文化领域的课程。

该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及社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步减少与日本人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摩擦与冲突,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课程学习要求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教学是以教学为手段的跨文化沟通活动,换言之《日本文化概论》教学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比较活动。

同时《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大都作为日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其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日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5、课程考核目标和方法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考核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期末报告”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课上发言(回答问题和讲授)和参加小组讨论;“课外作业”包括论文写作与拓展阅读。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提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形式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重点讲授日本文化各个层面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1、本课程总目标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及社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步减少与日本人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摩擦与冲突,从而增强学生日后在涉外工作中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本课程分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文化素质目标

01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历史及社会文化的诸多面向,丰富学生关于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其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

能够将所学得日本文化知识运用于与日本人的交往中。

正确看待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及目前中日关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金钱观、价值观、荣辱观。

02

掌握课文中新出现的单词及语法点,无障碍阅读并理解课文。

能够就课文中的句子及段落进行准确释义和翻译。

培养读书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活学活用意识、科学严谨意识、探索创新意识。

03

了解国内外对于日本文化研究的前沿动向及最新成果。

能够从某个方面阐述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乐观豁达,锐意进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于学生人格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通过对日本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养。

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出色地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日本的历史及社会文化、日本人的精神及心理文化、现代日本知识及海外日本论论著介绍。

此四部分由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拓展性内容三部分构成,基础性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提高性内容是在基础性内容的基础上对基本问题的补充和梳理,拓展性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性学习,是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分析和理论延展。

知识单元

基础性内容

提高性内容

拓展性内容

深度拓展

宽度拓展

日本的历史及社会文化

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日本稻作文化的特质;日本的社会构造;日本的历史及天皇崇拜传统等。

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层内涵,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并引导其正确对待异域文化。

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能够辩证地看待日本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日本人的精神及心理文化

日本人的实用主义文化心理;日本人的无常观;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日本人的羞耻心与人情世故。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日本人的思想及心理文化具体特点及产生原因,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将所学的日本文化运用于与日本人的实际交往中。

在于日本人交往中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充分把握思想及心理文化共性的同时能够做到尊重个性,和谐相处。

现代日本知识

现代日本的相关知识

对于现代日本的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现代日本的知识。

海外日本论论著介绍

外国人所著日本论名作

理解并掌握海外经典日本论著作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及理论。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阅读更多海外日本论著

五、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总课时为64课时,分两个学期完成,分别在第五、六两个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

为了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每周安排2课时的学习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

学期

章节

课时分配(单位:

学时)

总课时

理论讲授课时

自主学习课时

其他

第一学期

共32课时

第一章

5

2.5

2.5

第二章

3

1.5

1.5

第三章

3

1.5

1.5

第四章

5

2.5

2.5

第二学期

共32课时

第五章

2

1

1

第六章

2

1

1

第七章

2

1

1

第八章

2

1

1

第九章

3

1.5

1.5

第十章

2

1

1

第十一章

3

1.5

1.5

2、教学建议

(1)教学组织与形式

根据“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班级式集中学习、课外辅导、课下自学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基本语言能力相结合,专业语言能力的提高与良好的语言习得的养成相结合。

(2)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以听说为主线的交际教学法。

  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教师有针对性地归纳、总结,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

②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用关联知识、教具、演示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文化背景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除教材、网络课件中涉及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外,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加入文化背景知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④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二者的优势。

采用多媒体课件、幻灯、录音、录相、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卡通、寓言童话故事、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

日语学习相关网站的利用,可汲取最新的信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3)教学环境与策略

课堂教学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课下自主学习+课上参与”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下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读下节课学习内容、到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欣赏日语动漫影视,准备课堂讨论等活动。

“课上参与”包括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提问,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实践活动。

具体的策略是①多鼓励;②将实践教学活动表现与课程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4)能力培养方案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评价”教学流程培养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学生。

“课前预习”是学生根据教师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有计划的学习。

它包括学习课本中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并根据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方式查找资料,寻求答案。

“课堂教学”由“师生问答,精讲重点,组织讨论,布置作业”四个环节构成。

①“问答”环节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问,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概括总结。

②“精讲”环节主要由教师有针对性地归纳、总结,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

③“讨论”环节是针对日本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④“作业”环节包含巩固作业、扩展作业和预习作业。

巩固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整理学习笔记;扩展作业主要指小作文,学习报告等内容;预习作业是教师根据下一章节的内容提出一些与课本内外知识有关的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包括笔记整理、课外阅读、影视动漫欣赏、作文写作、网络学习等。

学生通过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加强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观看影片,了解日本社会,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写作文和学习报告,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和从事科研的能力;组织开展日语角、日语短剧小品、翻译、朗读比赛、日语演讲比赛、日文写作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创办学生翻译活动小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业考核与评定

“日本文化概论”为考查课程。

本课程通过“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期末报告”三结合的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期末总成绩=(课堂表现)20%+(课外作业)30%+(期末报告)50%。

(1)“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①是否参加讲课活动;②是否勤于思考、积极参与问题问答;③是否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

(2)“课外作业”包括课外阅读和小论文。

考查学生①是否预习、是否有足够的阅读量;②是否能够独立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

(3)每学期末组织期末报告,报告采用小论文的形式。

由学生就日本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小论文撰写。

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准确、创造性地完成期末报告。

六、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目

1、教材的选用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采用韩立红所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文化概论(第二版)》为教材,该教材从日本的精神文化入手,不仅论及日本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科技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而且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日本文化的特质。

该教材的编写原则以读解为主,听说为辅。

教学中宜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画等直观教具设定动作和场面,使学生通过情景和形象逐步培养直接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参考书目

《日本(上、下)》大森和夫,大森弘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日本国家概况》刘笑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岩波书店,1959

《日本人论》南博岩波书店,1994

《日本哲学思想史》永田广志商务印书馆,1983

《日本文明》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国人与日本人》尚会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考虑到公司仍有部分低层及高层人员的补充,因此在选择招聘渠道供应商的附加值时以配送普工现场招聘会和高端人才交流会为佳,另外根据供应商平台实力,若能给公司提供合适的猎头服务也应当纳入甄选范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