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96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docx

整理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引言:

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类的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它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进行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环境的人为部分”。

今天我们学习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在一定要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

其中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

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本章以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对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关系的生态过程。

(文化与自然)

2、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整合关系的整合过程。

(文化与文化)

3、地域文化系统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文化扩散—时间动态过程。

4、文化分布与文化区的空间性质特点和空间作用机制。

(文化区—空间过程)

5、地域文化系统的环境综合表现——文化景观。

看书第126页图5.1文化地域系统结构图。

(解释四个过程一个景观)

总之,我们的分析文化地域系统时,要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用空间、时间、生态的观点综合分析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拉关系。

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什么叫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从当代多数文化地理学著作来看,大都是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为研究对象。

二、文化的类型

文化类型的分类标准很多:

(1)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2)从空间上可分为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还可以划分为更小单元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可以划分为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朝鲜文化、日本文化等。

一个民族的文化还可以分成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从文化的内涵看,若以生产工具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等;若以文化与生产方式的联系而论,则可以分为农业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还可以分为佛教文化、儒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

三、文化的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也有很多学说:

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层次说;

有物质、制度(社会)、精神文化三层次说;

有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

但多数学者赞同三层次说,即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文化的内在机制。

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制度文化介于表层和深层之间。

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内化产物,又反过来指导、支配、发展和制约人类行为。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产物,它反过来又要求制度文化与其相适应。

(1)物质文化

所谓物质文化是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

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其它各种物质产品。

小至一片彩陶,大至高楼大厦,都是物质文化。

独轮车、汽车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独轮车是低层次的交通工具文化,汔车是高层次的交通工业具文化。

蒙古包、傣族竹楼是从物质形态上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蒙古包是蒙古族的特色房屋,傣族竹子是傣族的特色房屋。

物质文化具有物质性,这是物质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物质文化来自于对自然的改造,物质文化的内容是物质的。

大厦、桥梁虽然凝结着人们的意识,但它的内容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

精神文化的产品虽具有物质性,但它们的内容却是精神的。

另一方面,精神文化的产品虽是物化了的产品,但它们并不必然表现为对自然客体的现实改造,而物质文化则一定是对自然客体的现实改造。

即精神文化天然不是物质的,而物质文化却天然是物质的。

(2)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交往活动缔结而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及其成果。

从内容上看,社会文化相当复杂,不仅包括经济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还包括礼仪制度、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

(因此,有的书上也称为制度文化。

相当多的社会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有时甚至成为民族的独特品质,在潜隐层充当人们行为的准则。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形成于上古,内容广泛,涉及社会文化的许多层面,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礼”的地位的确立,固然与统治者有关,但又不像政权、法律、制度等强制推行,而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

(3)精神文化

人类在精神需求驱动下形成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对象化产品的总和称为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理想信念、思想观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

精神文化分为四个层面:

即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

书面文化主要存在于各种文献典籍、报刊著述之中,部分地体现于图例、符号(如图表)等其他形式中。

书面文化是精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比较确定的内容和外在形态。

行为文化包括言语、服饰、仪容、动作等。

书面文化是精神文化固定的外在形态,而行为文化则是精神文化活动的外在形态。

艺术文化是指人类艺术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

艺术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创造的艺术产品,主要分布5类: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声乐艺术(音乐、歌唱等),表演艺术(舞蹈、电影等),文学艺术(小说、诗歌等),建筑艺术(园林、建筑等)。

心理文化指的是凝聚于大脑中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取向的总和,包括认识方式、创造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

四、文化系统

文化具有系统性,可分为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五个层次。

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中最小的要素,文化因子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可以指某个行为因素,也可以指某种生产工具、思想、观念等。

相互联系的文化因子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这就是文化丛。

如耕地是一个文化因子,耕地、播种、锄草、施肥、灌溉、收割、晾晒、储藏等则构成耕作业文化丛。

在一个地域内,各种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丛集合成一个文化系统。

不同的文化系统拥有数目不等的文化丛,每个文化丛又拥有数目不等的文化因子。

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地域条件下进行的,从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们所居住的特定地域称为文化区。

一组相关或相似的文化区在空间上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的文化圈。

五、人类—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人类、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

在此系统中,人类—文化—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文化系统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文化系统对人产生作用。

地域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表现为:

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

其中地域的文化因子、文化丛是形成地域文化特性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地域文化系统?

地域文化系统研究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的文化系统的不同组合、形成机制和特征,综合研究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地域文化系统有什么特性呢?

对自然地理环境而言,它是地域文化系统形成的基础。

无论地域文化系统发展到何种状态,自然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发展。

如原始人对图腾的依赖,现代人类征服自然环境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现代人强调与环境和谐共处,都从不同层面上说明文化与自然环境是休戚相关的。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地域文化系统对个人的信念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以及行为有塑造作用。

地域文化系统通过群体或社会意识影响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判断,使人体按照一定的群体意识,认识环境、塑造地理景观,从而使个人适应其生活与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地域文化系统对社会起着整合或非整合的作用。

所谓文化的社会整合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共同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行事方式。

他们拥有一致的认同核心,构成了一定的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

文化的社会整合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文化的社会整合保持社会体系的均衡和稳定;文化的社会非整合则会破坏社会系统的均衡和稳定,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

第二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互动关系。

一、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生态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既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要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

人基本是自然环境的消极产物,人是可以由自然塑造的泥土。

环境决定论把自然对人类文化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人类的文化完全由自然来决定。

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说认为:

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

环境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有环境的因就有文化的果,即:

A-B-C……。

如在炎热多雨的非洲,男孩在青春发育期要施行割礼,就是割去男孩阴茎上的包皮。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认为: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人们常患有蛋白质缺乏症—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为了保证喂奶期,禁止性生活(否则第一个孩子还在喝奶,第二个孩子又要生下来喝奶了)—一夫多妻,减少同一个妻子的怀孕机会—男性进入青春期,开始男性角色认同—发育期施行割礼风俗,强化男性角色。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与环境决定论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只是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在人的选择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出最佳文化。

自然环境仅仅提供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或在某些方面限制着人类的文化活动。

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即网络式文化环境关系。

它的观点是:

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并没有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即:

A-B,A-C,B-C……。

如非洲扎伊尔的俾格米人生活在热带雨林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不同的俾格米人狩猎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大群体狩猎,用大网捕捉动物;有的是小群体狩猎,用弓箭射杀动物。

两种狩猎方式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但不同的俾格米人选择了不同的狩猎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生存。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看书第131页图5-4社会体系研究方法,每一个变因与任何另外一个变因都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后果。

在变因网络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整体体系产生影响。

变因之间是多方向因果关系。

其原因与后果可在任何地方发生。

欧·奥尔特曼、马·切默斯在《文化与环境》论著中称为“社会体系的研究方法”。

如在西双版纳,人的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在环境中森林是基础,它为水稻文化涵养水源;水是水稻文化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有水才会有水稻田。

此外,水稻的耕种还需要丰富的土地资源。

因此,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是:

森林—水—田(土地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傣族人的村寨就是干栏式的竹楼。

傣族人的主要活动领域就是:

家庭—村寨—农田。

次要活动领域就是:

森林地域。

傣族人的地域就是:

家庭—村寨—农田—山林。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战后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懂得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举一个例子,看埃及阿斯旺水坝带来的环境问题。

阿斯旺大坝是尼罗河上的一个大坝,建筑大坝的目的是为埃及提供电力,同时通过灌溉运河把丰沛的水源引到沙漠,使沙漠变良田。

但是阿斯旺大坝破坏了尼罗河的生态关系。

阿斯旺水坝使尼罗河上游肥沃的泥沙淤积于水库内,使水库完全失去了蓄水的功能。

由于缺乏由上游提供的沉积物,下游的农地及海堤逐渐受到侵蚀,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沉降,土地不再肥沃,使稻米种植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下游农地还由于尼罗河河水流量减少海水倒流,产生土壤盐渍化。

同时,随着坝区的扩大及灌溉渠道的延伸,导致吸血虫病蔓延,3000万埃及人中有1400万人感染了吸血虫病。

阿斯旺水坝还拦截了近海鱼儿的饵料,使近海鱼类减少,产量下降。

生态环境破坏了,即使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很长时期内也难以恢复。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地球改造者的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在日益加强,自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这是文化与环境关系研究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综合运用。

二、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

什么叫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谐调平衡关系。

各种文化因子、文化丛之间如果是谐调的,就实现了文化整合,如果不谐调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

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丛的整合关系就构成了文化系统。

地域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是内整合,一是外整合。

所谓内整合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整合。

在地域文化系统中,三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促进地域文化系统的和谐发展,否则就会不和谐,不平衡,就会带来危害。

例如,世界各国都在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需要上层建筑的推动,也就是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甚至还需要有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

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协调,才能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如果这三种文化不能相互协调,甚至出现矛盾,就不能实现整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曲折或失败。

所谓外整合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与新文化的整合关系,一般说来,接受外来物质文化较容易,而接受外来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比较慢,并且需要一个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

只有实现与新文化的整合,才能促进地域文化系统的发展。

如西双版纳傣族人原来信仰原始宗教,中唐以后,小乘佛教传入。

但在小乘佛教传入的初期,受到傣文化的抵制。

随后,小乘佛教根据傣文化进行发调整,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傣族文化的傣族佛教文化体系,小乘佛教与傣文化相整合,从而使傣族佛教文化越来越为傣族人所接受,成为傣族人固有的心理意识和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如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原先用湖北话演唱。

后来黄梅戏传入安庆,并在安庆发扬广大。

安庆成为黄梅戏的中心以后,则以安庆话为基础进行演唱。

这就是外整合。

第三节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

某种文化一旦形成以后,便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或传播,人类早期的文化扩散主要是通过士兵、商队、船队、使者等向外传播,因而速度缓慢。

而现在的文化扩散可通过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其速度十分迅速。

一、文化扩散

所谓文化扩散就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

其中文化源地是文化移动的起点,文化分布是文化移动的结果,文化扩散把文化起源和文化分布联系起来,三者在域上的关系是:

文化起源中心—文化扩散过程—文化分布地域。

1、文化扩散的类型

扩展扩散

文化扩散类型:

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又称膨胀型扩散)

所谓扩展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一地居民为中介,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这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去,使其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如伊斯兰教从其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向埃及、北非、西亚北部、印度、东南亚及西非的传播,就是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很快。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唐时,造纸方法传到了阿拉伯。

到二十世纪时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也就是说,造纸术从中国传到西欧花了近千年时间。

相比之下,英国1830年出现的铁路,不到一百年就传到中国,二战后出现的电视,不到半个世纪就已在中国城乡普及。

现在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各种信息传播速度与过去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美国一位人文地理学家泽伦斯基(F.Zelinsky)曾对美呼拉圈的传播速度做了生动描述。

在1958年8月一天,他从加州的圣·摩尼卡开车前往底特律,每天平均开车走644kin(400英里)。

沿途,他看到几乎每个杂货铺的橱窗中都匆忙地把刚从加州送货卡车上卸下的呼拉圈放进去。

这种呼拉圈热,泽伦斯基也只是在一周前的全美电视节目中才知道的。

传染扩散

根据具体传播方式的不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

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

①传染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如同传染病一样,不分对象和等级,凡接触到的地域均受其影响,即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受影响,几乎能够传染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如电视机的传播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电视机未出现之前,收音机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收音机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画面,看不到人物,也看不到山水风光。

电视机既有声音又有画面,它能转播电影、戏曲、舞蹈等各种娱乐节目,它能介绍各地的旅游景观,它能报导人物、灾害、战争等新闻。

电视逼真的形象使观众能受到感染,人类不管性别、年龄或文化水平高低,都喜欢电视,电视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速度相当快。

②等级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或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等级现象。

即在传播过程中,只影响一个社会的某些人而不是每个人。

例如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说汉语的情况,在城市汉语的普及程度高;在镇上公共场合也多用汉语,但在在土著居民家里,特别是妇女间,汉语的使用就很少少;在乡村,政府部门的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使用汉语,农民中则很少使用汉语。

可见,汉语的普及程度存在着一种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因某种原因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如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

后受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迁移到另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并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

人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世界人口的迁移,很多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这种迁移扩散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扩散速度比较快,因为它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带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二是带去的是地道的原本文化。

如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就是迁移扩散,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带去的是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

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在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不易为其他文化的人掌握,其地道的技艺只能在中华饮食源地去寻找。

所以尽管华人餐馆遍布世界各地,但技艺高的厨师则只能来自中国。

由于迁移扩散是随人迁移的,特别是迁移到比较远的地方,因此,这种迁移的文化现象分布表现为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是不连续。

如美国的唐人街。

这是波士顿唐人街和旧金山唐人街。

2、文化扩散过程

文化扩散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扩散的动因是什么呢?

(1)扩散的动因

首先一种文化、乃至一个文化因子、一个文化系统,只要它有价值,有意义,就会被人学习,被人仿效和接受。

其次,人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是文化扩散的原动力。

第三,每一次具体的文化扩散都有具体的原因。

新大陆发现后,欧洲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了新大陆,它扩散的原因就是要开发新大陆。

(2)文化扩散的阻滞

文化在扩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滞,主要有自然阻滞和文化阻滞两类。

所谓自然阻滞就是指在文化扩散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而造成的阻滞。

如山地、海洋、沙漠、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阻滞。

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山地、海洋、沙漠等仍然是文化的天然界线。

如在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沙漠两侧,文化差异很大,就是由于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沙漠的阻滞。

再如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就是由于气候的阻滞。

但是,恶劣的气候对文化也具有保护作用。

如在爱斯基摩人居住区,恶劣的极地气候能有效地阻止其他文化向北冰洋沿海地区扩散,使爱斯基摩人的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阻隔中得以生存和延续。

所谓文化阻滞就是两种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导致文化扩散的阻滞。

两种文化群体之间的距离越小,相似性越大,联系越紧密,越容易产生交流,文化扩散容易。

反之,文化距离越大,相似性越小,越不容易产生交流,文化扩散就会形成阻滞。

如以谦恭的方式为人处世,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却被认为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虚伪,因此谦恭在西方受到冷落、轻视,甚至招致意想不到的耻辱。

谦恭这种文化美德就难以在西方扩散。

再如早在1000多年前,吉普赛人就乘坐大篷车离开了印度,四处流浪,至今仍散居在世界各地,但吉普赛人正是依靠自己的民族语言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3)文化扩散过程中的文化接触

所谓文化接触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接触,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二者相互采借、适应,最后彼此都发生了改变。

但文化涵化的这种改变是不对称的,一般是文化态势强的文化影响改变着文化态势弱的文化。

人文地理学在研究任何人文现象时,总是着眼于它的空间分布,文化区就是从地理学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文化现象。

二、文化区

什么叫文化区呢?

1、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实体,一个文化区必须有共同的文化和地理空间。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区必须具有一套独立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道德系统、审美情趣、情感方式等,在每一个文化区中有许多小文化区,在一个小文化区中又有许多更小的文化空间单位,从而形成复杂的文化区的等级系统,全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巨系统的文化区。

为了研究文化区的空间位置,分析文化空间结构,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区进行分类。

2、文化区的类型

文化区一般分为三类:

形式文化区、职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通常所说的文化区是指形式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

所谓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文化因子或文化丛或文化系统)分布的地理范围。

如某种服饰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就是该种服饰的形式文化区。

各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但没有两种文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完全一致的分布区,因此,一个地区属于一个形式文化区,还是两个或更多的形式文化区,主要取决于人们所确定的文化特征。

选择不同的文化特征就有不同的文化区。

例如,关于阿拉伯文化区的划分,如以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的白种人为依据,则主要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如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白种人为依据,则阿拉伯文化区的范围要大得多。

又如,希腊人和土耳其宗教与语言都不同,希腊人说希腊语,信仰东正教,土耳其人说土耳其语,信仰伊斯兰教,如果按照语言和宗教划分文化区,希腊、土耳其分别属于两个形式文化区。

但是,希腊人和土耳其空间距离很近,而且历史上还同处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陆帝国的长期统治下,如果从都是信仰一神教看,则它们又属于一个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同一文化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大致的均质性,但又不完全等质,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特征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②形式文化区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

在核心区,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典型;在边缘区,文化特征的典型性随着距核心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衰减,符合距离衰减原理,直至最后消失。

文化特征消失的地方就是文化区的边界。

③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为形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