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09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人类与环境.docx

第三章人类与环境

第二篇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人类与环境

约3.5万字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

案例3-1狼和鹿的故事

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里约有4000头野鹿,森林里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

为了保证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枪声在森林中震荡。

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

到1930年,大约6000多只狼先后毙命。

没了狼的袭袭扰,鹿群开始在森林中兴旺地繁殖,曾经一度总数超过了10万只,可是过多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森林中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

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一批又一批鹿接连死去。

罗斯福总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

问题

1.狼在森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什么是生态平衡?

3.依据本案例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环境的概念及要素

人类自自然环境中进化发展而来,各种环境因素与人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并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因素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而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也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狭义的环境(environment)指自然环境,即围绕人类的空间及其包含的各种因素,为人类生存提供空气、水和食物等必需条件,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

环境是指在特定的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藉此,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natural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于人类的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形成了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三个基本圈带。

随后在大气和海洋、以及大气和固体陆地表面的交接面上产生了生物,生物的长期繁衍形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指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层,包括海平面以下约12km的厚度和海平面以上约10km高度的范围。

人类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圈这一层,人类对其依赖和影响也最大。

按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来分,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itive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原生环境中存在许多对健康有利的因素,如原始森林、沙漠深处等。

原生环境中既有原生态的秀丽风管,也可能存在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因素,如水体中过量的氟可以危害人类健康,可导致地方性氟中毒,内陆山区或高原地区由于水和土壤中碘缺乏导致地方性碘缺乏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物质的组成和交换等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在许多情况下,次生环境中存在着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因素。

如大量的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

其中的有害物质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这些有害因素可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广泛和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公害病和职业病。

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社会环境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人类的环境由多种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是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各种生物,包括动植物、昆虫、微生物和寄生虫等。

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有些生物可以成为人类的疾病因素或疾病的传播媒介,如蚊子、苍蝇、鼠类和狗均可以传播特定的疾病,造成传染病流行。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新型传染病,例如军团菌病、艾滋病、疯牛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再次提醒人们生物性因素在致病中的重要性。

(二)化学因素

在人类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化学物质。

并且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都可以使空气、水、土壤和食物中化学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如含有酚类、汞、砷的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可以使饮水中的酚、汞、砷含量增高,直接或间接造成健康损害,甚至发生中毒或严重疾病,更为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污染物即使含量不高,也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与放大作用,造成高等动物与人发生中毒或严重健康危害,例如重金属汞、镉污染水体,均可以通过富集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造成甲基汞中毒和镉中毒,引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水俣病和痛痛病。

(三)物理因素

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的气温、气湿、气压等气象因素以及环境中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均与人类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过强的物理因素如噪音、电离辐射等作用于人体,可以危害机体的健康。

如长时间暴露于高噪音下会造成听力损害、过强的微波照射可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和皮肤损害等。

例如夏秋季节。

裸露皮肤长时间暴露于强烈日光照射,会导致皮肤灼伤。

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噪音、过高的气温或气湿等也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等方面。

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而发生作用。

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发生作用。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人体的关系是生物发展史上长期形成的一种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类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能量和活动场所。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也不断提高改造环境的能力,在人类不断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环境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一方面人体从空气、水、食物环境中摄取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并通过一系列同化过程合成机体的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并释放出能量,保证机体的需要。

另一方面,机体通过异化过程进行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分解产物通过各种排泄途径进入环境。

如此循环往复。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这种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人和环境的统一。

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环境。

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

因此人体的化学元素和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有联系。

英国科学家Hamilton测试了220名英国人血液和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发现人体血液中化学元素含量与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呈明显相关性,说明人和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地球上不同经度、不同维度、不同地形地貌的地区环境条件与因素千差万别、不断变化。

有些地方很适宜人类生存,各种环境因素能很好地满足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而有些地方环境因素与条件却对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人类长期居住在这种对机体生命活动有不利影响的环境中,人体能够通过生理生化调节机制,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来逐步适应这种环境。

如初次进入高原地区生活的人群,由于大气中氧含量相对稀少,人体通过增加呼吸空气量、加快血液循环、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等调节机制来增加机体的携氧能力,以适应这种缺氧环境,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适应能力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遗传特征。

但是,这种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当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过大,远远超出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则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出现机体功能异常、组织结构改变等病理变化。

(三)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中,人类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依赖环境、适应环境,和其它生物不同的是人类具有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目前,人类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领域包括控制洪水泛滥、改良土壤、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发展各种能源、建设舒适居住环境等。

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哈尼梯田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成功典范。

著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改变了当地的环境。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在控制洪水泛滥、农业灌溉、发电、水道航运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案例3-2:

池塘生态

记忆中,村头的池塘每年的夏天都会生机勃勃,绿柳成荫,水清草绿,鱼群徜徉其中,浮萍起起伏伏地飘零在水面,绿绿的莲叶上静静地停落着的紫色蜻蜓。

这是一幅美丽画卷。

可后来的几年里,池塘里被人倒入了很多的垃圾,也有很多生活废水排放其间,水变成绿油油的颜色、漂浮着大量绿色水华,继而水开始发臭,鱼儿也不见了踪影。

问题

1.何谓生态系统?

2.池塘内各种成分如何维持池塘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生生不息?

3.何为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哪些危害?

(一)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两大功能。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也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生物圈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生态系统:

陆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又可再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生态系统,大的生态系统如浩瀚的海洋、无际的沙漠、广袤的森林,小的生态系统如一片湖水、一个池塘、一片花丛、一块草地。

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无机界)所组成。

它们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完成整体功能,使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单细胞的藻类等。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是指动物。

动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寄生动物。

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外界能量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以消耗生产者为生。

分解者主要是指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等。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如此形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非生物物质,即无机界,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无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气象条件;无机物质,如碳、氢、氧、氮、二氧化碳及各种无机盐等。

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模式是:

水、无机物等(无机界)→水草(藻)类(生产者)→鱼(消费者)→鱼死亡,微生物分解(分解者)→分解为水、无机物等。

(二)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剧烈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美国凯巴伯森林中大量狼被捕杀,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最终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导致鹿群的大批死亡和森林破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水旱灾害、台风等,人为因素有植被破坏和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污染等。

(三)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食物链(foodchain)是指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形成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如小鱼吃虾,大鱼吃小鱼,彼此形成一个简单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彼此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一旦被生物体摄入后,就很难排出,这样就会造成食物链中不同级别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随级别升高。

例如如果一种毒物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不易分解也难以排出的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生物富集作用可以使食物中的污染物浓度比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高千倍、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例如,有人测量水体中有机氯农药DDT,经过水体内各级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在肉食鱼脂肪中的含量达到8.5万倍。

我国松花江肇源某江段鲇鱼对甲基汞的浓缩倍数达24万多倍,见表3-1。

表3-1松花江肇源某江段不同鱼类对甲基汞的浓缩倍数

水甲基汞含量(mg/L)

鱼种

鱼甲基汞含量(mg/g)

浓缩倍数

2.15×10-6

鲤鱼

0.232

107906

2.15×10-6

鲇鱼

0.517

240465

3.10×10-6

其它鱼

0.135

43548

(引自: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5版2003)

水俣病、痛痛病都是因水体污染造成的、世界上公认的公害病,都与污染物的食物链生物富集作用有关。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案例3-3:

日本水俣病事件

水俣镇是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的一个沿海地区,当地渔业兴旺。

自1953年发现第一个古怪的病例起,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就会全身弯曲,悲惨死去。

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的患者。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开始只是口齿不清、步履摇晃、面部痴呆,后来发展到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体如弯弓,神经失常,惨叫而死。

这种病当时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

随着调查深入发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水体污染诱发的中毒事件,其原因是当地一家氮肥公司,在生产乙醛和氯乙烯过程中,将含甲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水生生物摄入甲基汞并蓄积于体内,又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在污染的水体中,鱼体内甲基汞比水中要高万倍,人们因食污染水中的鱼、贝壳而中毒甲基汞中毒引起,由于该病发生于水俣湾,故命名为“水俣病”。

问题

1.如果要证明水俣病是工业废水污染造成,应该提供哪些证据来证明?

2.此类事件,怎样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这种怪病的原因?

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转归

人类活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废弃物,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作用,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则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称为公害(publicnuisance)。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为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的公害事件,造成大量人群中毒、患病甚至死亡。

历史上重大的公害事件如:

1.马斯河谷事件马斯河谷是比利时的一个工业区,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大量工业企业聚集于此,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

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

在这种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其积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极限。

第3天开始,在二氧化硫和其他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个星期内就有63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

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

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

尸体解剖结果证实:

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

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

2.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在4天时间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这场灾难后,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空气卫生法》。

但由于没有弄清致害的真正原因,致使伦敦在1956、1957和1962年又发生多起烟雾事件。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一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

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

城市的繁荣使洛杉矾人口剧增,城市内拥有数百万辆汽车。

从1943年开始,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这种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

其原因是由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形成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NAs)和醛类等新的污染物质。

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浅蓝色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对人的呼吸道和眼部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4.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

该市的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终年黄烟弥漫。

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里以后,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

5.水俣病事件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沿岸。

化工厂排放的含汞工业废水污染了海水,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使水俣湾的鱼贝类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过高,人食用这些受污染的鱼贝类后中毒发病,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和胎儿畸形,中毒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6.痛痛病事件1955年至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含镉的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含镉量明显增高,造成生产的稻米镉含量过高。

居民因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引起以骨组织受损后疼痛为主的公害病,称为痛痛病(Itai-itaidisease)。

7.博帕尔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残废。

现在当地居民癌症发病率及儿童夭折率,仍然高于其他印度城市。

印度博帕尔灾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意外,影响巨大。

8.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核电站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

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大量人员死亡,更大范围人群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

(一)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其他生物。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按照其性质在外界变化情况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理化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如煤燃烧产生的SO2、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如煤燃烧后产生的SO2在外界环境中形成的亚硫酸和硫酸、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成分。

按其性质,环境污染物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

其中以化学性污染物最为常见。

常见的化学污染物有:

SO2、CO、NOX、Hg、Pb、Cd等,常见的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常见的生物性污染物如结核杆菌。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污染源是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

按属性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或沙尘暴。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后者是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

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包括:

1.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统称为“工业三废”。

生产性污染主要有:

①燃料的燃烧,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烧煤可排出烟尘、汞和二氧化硫等;燃烧石油及其产品可排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②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

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

“工业三废”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严重的“工业三废”污染可以导致公害事件,如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不同企业使用燃料、生产规模、工艺过程和产品等不同,因此向外排出的污染物性质及数量也不相同。

表3-2列出了不同工业部门不同企业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表3-2各工业部门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工业部门

企业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