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084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docx

自由作文之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上心得体会

【篇一:

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高处

——在中央电视台的演讲

选自《自由在高处》(有删减),作者熊培云,“云知道”(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成员之一。

很高兴到央视来做这个讲座。

一来因为我做过媒体工作,非常了解大家在这个时代遇到的困境;二来不论困境如何,总还是有很多人在积极地做事,保持着生命昂扬的本性和进取之心。

而且从整体上来说,国内绝大多数媒体都抱着一种热切的态度,希望中国能朝着一个开放、宽阔的方向走。

这是我们时代的默契。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自由在高处”,这个题目给人无限遐想。

什么是“自由在高处”,最极端的理解恐怕就是身居高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有网友看到预告,就说想自由在高处,你先得给我找个直升机。

今天,我到这里不为提供直升机,这不是我能解决的。

我想谈的是对自由与时势的理解。

我相信在大家都趴着的时候,你坚持站着,你就在高处了。

一、有关自由概念的理解

a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关于自由有很多说法。

它究竟是好词,还是坏词,得视条件而定,在此不妨简单罗列一下:

有些自由是被歌颂的。

自由女神不仅唯美,而且哺育现代文明;富兰克林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里自由也是好词。

胡适在晚年说: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则将自由放到了次好的位置。

有些自由是被质疑甚至被诅咒的。

自由有时候是个好词,有时候模棱两可,有时候则绝对是个坏词。

正如: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

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边上的纪念碑上的标语写着:

“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beyond在《海阔天空》里唱的“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里自由指的是身心自由,是freedom,它是好东西,但和现实往往会有冲突。

而裴罗菲的蜜月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实际上包括了三种自由:

生命、爱情以及后面特指的“政治自由”。

有的人愿意为了政治自由而抛弃生命与爱情,有的人不愿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理解也不同。

二十世纪中国的许多革命者,今天回过头来想当年如何出生入死,恐怕也有新的理解。

b两种自由:

最近一年来我对“国家”这个概念谈得比较多。

凭借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两个自由的概念,即上面已经涉及的liberty和freedom。

另一个词是freedom。

在电影《勇敢的心》里,当手帕从天空徐徐落下的时候,华莱士当众喊的那个词就是“freedom”。

它倾向于指个体的自由。

张佛泉(1907—1994)是胡适自由主义群体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他曾经在《自由与人权》一书中

c政治底线与思想自由

海涅曾经提醒法国人,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

“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养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

”不过海涅的提醒,伯林并不完全赞同。

理由是,如果这些教授能够产生致命的力量,那么化解这种危机的力量,不也来自其他思想家或者教授么?

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并不害怕某种极端的理论,而是害怕没有与之抗衡的理论。

当观点使世界倾斜,平衡世界的仍是观点,而不是消灭观点。

在伯林看来,最重要的是要为自由预留一个底线,即个人自由应该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侵犯的最小范围,如果这些范围被逾越,人就会彻底失去自我与自由。

今日中国,生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多数自由主义者也相信消极自由优先于积极自由。

一个社会,如果人们能享受消极自由,便已经是一个大进步。

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慢慢获得开放、进步与宽容,是和大家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理解分不开的。

二、你即你选择

卢梭有关“自由与枷锁”的言论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无数人平添惆怅。

不过,即使是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

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人可以自主地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的。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自主选择才是第一位的。

正如密尔所说,人区别动物的首要之处,不在于人有理性,也不在于发明发明了工具和方法,而在于能选择,人是在选择而不是被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

伯林也说过,没有哪个社会实际上压制其成员的所有自由;一个被别人剥夺了全部选择自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道德主体,甚至不能从法律或道德上称之为人。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正如电影《美丽人生》所揭示的,即使是集中营,你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游乐场,哪怕它转瞬即逝。

此所谓,你可以摧毁我自由的创造,却不能摧毁我对自由的向往。

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你因为绝望而想自杀,你仍是可以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赦免你自己,选择不对自己的生命行刑,让自己有机会从头再来。

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今天的大学生忙着国考,忙着一毕业就工作,而且最好一步到位,不挪窝才好。

可是梭罗不这么想。

一百年前,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带着一把斧子,梭罗去瓦尔登湖畔盖了个木屋,他想过一种可以试验的生活。

正是在那里,梭罗完成了《瓦尔登湖》的写作,并且借着“公民不服从”的精神影响了托尔斯泰和甘地。

这样自主生活的人在今天的中国并不少见,既有从德国来的卢安克,也有许多本土的义工。

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必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的。

三、不自由,仍可活

a、不自由,毋宁死?

一句“不自由,毋宁死”,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与独立而战。

但是,没有人相信帕特里克是为了让大家去做人体炸弹送死。

活着还是死去,这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在于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有尊严。

所谓新思想,都是旧主张。

古往今来,人类的思想总有相通之处。

就是这个“不自由,毋宁死”,我也在《吕氏春秋》找到了相应的论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这里的全生、亏生和迫生,可以说是关于自由的三种状态。

一是完全自由、二是部分自由、三是完全不自由。

转型期国家正

好处于亏生的状态。

“亏生”的程度取决于对生命价值的不尊重程度。

“亏生”的状态越严重,就反映对生命价值的越不尊重;“迫生”,是指人类生命个体各个官能需求都没有得到恰当的满足,而得到的又刚好是这些器官所不需要的、甚至是排斥的,也就是所谓不得自由、遭受耻辱地活着。

你想看《南方周末》,他逼你看《环球时报》;你想看林青霞,他非逼你看红太狼?

?

也就是说,如果我得到的,都不是我想要的,那我不如死掉算了。

全生是100分、亏生是50分,死掉是零,而迫生则是一个负数。

我们这个社会,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

但如果真的是因为“不自由”,就要“毋宁死”,我也是不能赞成的。

其一,“迫生不若死”,逻辑上有问题。

一方面,如果你的生命处于“迫生”的状态,那么首先应该消灭的应该是“迫”,而不是“生”;另一方面,不能因为生命中有一部分不自由,而宁愿牺牲掉其他的自由。

其二,相较于“不自由,毋宁死”,我更相信“不自由,仍可活”;相信不鼓励个人牺牲,大家都来担起责任、积极行事的世界会更好。

换句话说,当我们操心积极生活多于操心那不如意的环境,也许才更有意义呢!

当你对罪恶视而不见,罪恶施加于人心上的恐怖的魔法也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中国已经有很多自由,并且值得大家守卫与继续拓展。

所以我愿意重复我时常说的两句话,“你多一分悲观,环境就多一分悲观”,“你默许自己一分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

其三,不自由,仍可以创造。

我常听到人们抱怨体制有问题。

这一点谁都不会否定。

否则,我们目前这个时期就不叫转型期了。

问题在于,作家、导演和学者们的无所作为,是否完全因为体制?

体制问题是否已经成为许多无所事事的人心安理得的挡箭牌?

b霍金和鲍比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到两个人,他们都在用生命践行我所说的“不自由,仍可活”。

一个是广为人知的霍金。

2006年霍金访问香港时,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又是怎么克服的?

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在丧失语言能力的情况下,霍金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是一台电脑语音合成器。

他用仅能活动的3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出声音。

通常造一个句子要五六分钟,为完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他要准备约十天。

“我尽量地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不去想我的病况或者为这种病阻碍我实现的事情懊丧,这样的事情不怎么多。

”此时,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为什么钟爱“果壳里的宇宙”这一书名。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那些认为这个时代不如意的,同样要调整的心态,像在一个正常时代一样生活。

1995年12月8日,由于突发性血管疾病陷入深度昏迷,鲍比的身体机能遭到严重破坏,医学上称这种病症为闭锁综合征。

他不能活动身体,不能说话,不能自主呼吸。

在他几乎完全丧失运动机能的躯体上,只有一只眼睛可以活动,这只眼睛是他清醒的意识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工具。

眨一次代表“是”,眨眼两次代表“否”。

他用这只眼睛来选择字母牌上的字母,形成单词、句子,直至一整页的文字。

他只负责活着,不去想“活着还是死去”这个无聊的问题。

他必须不知疲倦地在“yesorno”之间做选择,为了写一本见证他生命的书。

对于鲍比来说,他的身体像潜水钟一般沉重,心绪却如蝴蝶一般自由。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时代太过沉重,太多困厄,时常让你艰难行事,你也可以将这个时代比作潜水钟,而你的自由精神同样如蝴蝶飞舞。

四、自由在高处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题,解释为什么“自由在高处”,以及为什么你站起来了你就在高处,你就有了神性。

站起来,你就超越了空间看见了时间。

题目是:

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注意:

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只能挪动一次,而且不是数字对调。

几年间,我问过男男女女很多朋友,尤其是思想界与媒体界的一些朋友。

偶尔也有想出答案来的,但的确花去了他们很多时间。

当然我也没少拿这道题折磨西方人。

都说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比东方人强,至少在这道题上,我认为是不见得的。

我无法拿这道题测验古人,但以我的观察,我知道今人,无论国界,无论东方与西方,时常会困于某种思维陷阱。

也许有的朋友已经想到了答案。

在公布答案之前,我还想谈一部电影。

相信在座的大多数人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

我刚念完大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勇敢的心》,但自从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后,我更愿意将后者视为我一生的教材。

这部片子影响了很多人,里面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了。

主人公安迪本是一位银行家,因为被错判入狱,不得不在牢狱里度过余生。

然而,他并没有绝望,他相信“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后来,如其所愿,这位银行家成功越狱。

这是一部关于个体自救、关于希望的影片。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片子里的三个经典镜头。

其一:

安迪和狱友一起修葺监狱的屋顶,并且与狱警达成交易,获得在屋顶上喝啤酒的权利。

在影片的画外音中,安迪的好友瑞德这样叙述:

“1949年春天的某天早晨十点钟,我们这帮被判有罪的人,在监狱的屋顶上坐成一排,喝着冰镇的啤酒,享受着肖申克国家监狱狱警们全副武装的保护。

我们就这样围坐在一起,喝着啤酒,沐浴着温暖的春光,就像是一个自由人,正在修理自家的屋顶。

我们晒太阳,喝着啤酒,觉得自己就是个自由人。

我们是万物之主。

其二:

安迪坐在办公室里,反锁着房门,将监狱广播的音量调到最大,播放《费加罗的婚礼》。

此时,镜头拉升,所有囚徒抬头仰望天空,恍惚之间,这座曾经消失了音乐的肖申克监狱像是洗礼人心的教堂。

其三:

安迪从下水道逃出,站在泥塘里,在电光雨水之下,张开双臂,体味久违的、失而复得的自由。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里的三个镜头都与高处有关。

无论是在屋顶上喝啤酒,仰听自由的乐声,还是张开双臂欢呼自由,自由都在高处。

而我所出的这道题,也是答案在高处了。

一切很简单,你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成平方便大功告成,接下来你会看到这样一个等式:

“101—102=1”。

为什么这道题让许多人终于放弃,想来还是因为思维定势吧。

一说到“挪动”,他们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

而如果你能够总揽全局,不受制于这种约束,让这里每个数字都东奔西突,活跃在你的眼前跳舞,你就会很快找到答案了。

其实,有关这道题的分析何尝不能适用于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陷于一种横向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而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个体的维度、神性的维度和时间的维度。

于社会而言,你会发现,许多人在国家没有向上筑就底线的情况下,大谈左右之争,其实中国当下最本质的交锋是国家与社会的上下之争;于个人而言,有些人困于单位文化,人为物役,直至彻底被体制化。

他们很少跳出单位思考人生,为谋求理想选择出走。

所谓成功,也不过是落得个左右逢源,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遭流放。

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

什么时候,当你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回到安迪,他之所以能够从肖申克监狱逃出,正是因为空间禁锢了他,而时间拯救了他。

一天挖不完的隧道,他用十九年来挖;一天做不完的事,他用一生来做。

我说人是时间单位而非空间单位意义亦在于此——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如果你的一生都像安迪一样追求自由,知道自由在高处,那么你的一生就是自由。

【篇二: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关键词《自由在高处》熊培云创造自由

论文摘要熊培云,1973年出生于江西农村。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在多个知名媒体撰稿、发表评论,在学术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文字直击当下社会主要问题,又以较温和理性的口语指出,可读性强,考虑读者的感受,积极与读者交流,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自由在高处》一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心灵上给了每个中国人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站起来,寻找自由,更重要的是:

要学会创造自由。

本书的作者熊培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有关的职业主要有:

《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主笔);《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

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亚洲周刊》、《信报月刊》、《凤凰周刊》、《散文》等海内外知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

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思想国》、《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译著有《中国之觉醒》。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

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本书自序,介绍了作者为何要写作,“让文字收藏我的生命和我想要的世界,也许才是我写作的最大目的吧”。

作者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自己写作的原因,真挚不做作,诚恳而动人心。

生命不息,思考不止,作者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思想,正如他相信自己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而写评论首先是一种思考与表达方式,久而久之甚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

作者就是在这种生活方式的指引下,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创造。

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以及演讲与独白。

面包与玫瑰:

面包象征经济保障,而玫瑰代表较高的生活质量。

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并且,我们不能因为失去面包而认为不必再追求玫瑰,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没有面包就要寻找面包,以积极的心态去找寻面包,而不是失望甚至一味地绝望。

作者通过《国家与玫瑰》,《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等几章内容,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无论大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每个生活在大环境中的个体还可以自由选择,选择积极的面对生活,你还是自由的。

没有了面包可以创造面包抑或是精神面包。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洛克如何理解超女》等几章,则又紧密与转型期的中国相联系,指出中国要建立一个可期成长的开放社会,而开放战胜封闭将是中国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自己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才能真正证明这个社会的自由性、开放性。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则是本书的方向和重点。

在一个国家,国家整体是自由的未必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而如果每个个体自由了,意味着整个国家自由了。

这里举例了几种不同的自由。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讲述了如果规定或者上级的命令有不足之处,我们有自由去否决它,违抗它,那是良心的自由。

能用语言教化,为何一定要开枪?

当法律和良知冲突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

规定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有可调节性的,每个人都有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处理事情的权利,未来,希望机制更加灵活。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是什么单位》,人是时间的单位,应该忠诚于自己一生的光阴,时间是人一生的资本。

而怎样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取决于个体自身了。

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一生不断地在奋斗,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些人却虚度光阴,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时间是我们自己的,应该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条件即逆境》,金鱼想要一个不用自己寻找食物的环境却被困在金鱼缸里;人类想要过快捷方便的生活,发明了汽车,却要给汽车加油?

?

如此种种,当我们以为获得了某种条件,却恰恰被这种条件束缚了。

《杀鸡儆猴》中猴以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看客心态观赏鸡被杀戮,这对猴来说是一种讽刺,既被与“被示众执法者“归为一类,已经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却还为同伴的落难而叫好,由此可以联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里看客的心态,一种不健康心态,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侵犯人权的秩序宣示,与自由背道而驰。

假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秩序的慌乱,这时候,需要自救,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自救了,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还远吗?

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作者去各地的演讲,更为直观地讲述他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

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自由是在高处,自由是要有时候需要追求,它在高处而不在眼前,如果你愿意去寻找,你就能找到。

最后是附录和后记。

附录记录的是胡适写的易卜生主义。

后记则讲述了出版这本书的曲折过程以及再次强调了这一生都是热爱自由的,同时以一种幽默的语气结束了这本书的撰写。

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四个字:

创造自由。

自由属于每个人,每一次的选择就是自由的具体应用,你不能决定太阳每天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几点起床。

“只有在创造中才有自由。

”①尼采所阐释的创造,既不是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基础上的创造,也不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改造世界所进行的创造。

然而,尼采把人的主观性夸大了,人的自由是要体现在创造活动中,创造过程当然也要涉及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

创造自由应该从一种理性、科学的角度出发。

创造不是一味地否决外在条件而固执地自己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如果是这样,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

自由有时候并不是唾手可得,并非先天条件可以让你充分自由,这个时候,听听心底的呼喊,渴望自由的心是永远关不住的,你需要自己创造。

当今社会有一个重大的矛盾可以作为反面例子,即未能调和的社会矛盾演化成了社会报复。

就如书中提到的艾氏9.11事件,给了我心灵上的重大一击。

社会的动荡不安归根到底是社会矛盾的深化,各种对社会的不满越演越烈,潜伏的这种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毒瘤。

然而,简单的对这些对社会做出报复行为来的人施以刑罚甚至是处死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导致更多的打击报复,没完没了。

只有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与苦难,平息他们心底的酸楚和无助,给予希望,才能真正医治社会的苦痛。

如今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剧是社会矛盾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

底层人民群众不能受到跟上层人民群众的同等待遇,甚至生活都缺少保障以后,他们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伤害的却还是同样无辜的百姓。

转型期的中国,怎样做才能缓和社会矛盾,从根本上保①周国平《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02页

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呢,这是国家和政府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固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却没有做到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每一个人要学会自己创造自由,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家要给百姓创造一个能创造自由的外在环境。

说到创造自由,我想到了最近很流行的diy。

所谓diy即doityourself,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动手做,但这个词的真谛不仅在于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在于一种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过程,以及如何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空间。

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大力普及,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会被提出了,科技的背后就是创造,所以国家鼓励创新性思维。

为了使这种自由发挥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奖励,我想提出几点建议,有关科技创新部门可以专门设立奖项鼓励这种diy的成果,设置百姓奖励,还可以建立网站展示并且拍卖这些实践成果,让这些智慧的花朵在整个人群中热烈绽放,并且繁衍不断。

谈到奖励,又不免衍生出奖励的另一面,即消极的一面:

积极控制。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②奖励控制是一种积极控制,虽然对我们的社会秩序有稳定作用,但从自由的角度来说,为了奖学金或者是爸妈的奖励而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无疑是人性的自我束缚,从这一点来说,又与自由相违背了。

“自由就是自由,并非摆脱了什么就是自由。

”③自由没有目的,唱歌是因为爱唱歌,而不是为了出名、挣钱,单纯的处于对唱歌的热爱,这种热爱就是自由。

这个社会,不缺乏各行各业的人才,但真正把某个领域做到一个巅峰的,必定是出于对这件事情的深沉的爱。

不建立在自由之上的所谓的梦想就是虚无的,是一种被自己潜意识里定义为梦想的梦想,自由就是这么不可言喻却理所当然,并能在某些事上发挥出最佳效果。

另外一个在民众中间可谓是热门话题的就是爱国主义者的“各种不满”,他们视对国外文化的“遵从”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这种遵从仅仅是体现在电影小说里,又或者,本质上是虚无缥缈的。

例如电影中有的一两个关于对日本士兵的“顺从”,就引来一群“爱国愤青”的痛骂,认为其有辱国家尊严。

诚然,对外国,尤其是日本那种关系一直与中国很微妙的国家而言,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距离,当然也要有应有的尊重。

但是在文化开放,经济开放的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尊严并不是固步自封,守好自己的“贞洁”城堡,而是学会尊重,尊重个体的成长与选择。

电影、小说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怎么能够因为要守住文化的贞洁而去否定另一种文化呢,这本身就是不自由的,而维护国家尊严,就应该把自由还给祖国的每一个人民。

文化的自由其实应该和国家意识形态划清界限,一个是文化界,一个是政治界,为什么一定要把本来没有根本联系的两者混为一谈呢,若真是这样,中国怎样才能做到大发展,就永远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守着自己所谓的“爱国主义”原地踏步吗?

但还好,中国的导演还是有大视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