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133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原三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档格式.docx

第二节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地质、地貌及地震

㈠地形:

路线起点至k118+800段为山岭区,地势起伏较大。

K101+900~k118+800为吴松塔拉,地形起伏不大,属丘岭区,沿线草场茂盛;

k118+800~k131+400段为本项目内的唯一平原区,地势平坦,线型顺直;

k131+400至终点均为冰沟大坂山岭重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山脉隆起幅度大,地形切割强烈,路线翻越大冬树山后,线位沿冰沟河蜿转而下,近终点地段路线两侧为天然生态林,植被较好。

㈡地质:

路线向西北进入由祁连山系组成的山岭谷地,地质相当复杂,祁连山经漫长的地质岁月,经多次构造运动,使地槽全面褶锼隆起成山;

大通河至祁连段各时代地层出露齐全,从前震旦亚界至第四纪均有分布,以下古生界最为发育,下古生界岩石分布最广,沉积厚度大,有铁、铜及其他金属矿,前震旦亚界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变质岩。

㈢地震:

根据青海省地震烈度区域划分和抗震防灾重点地区范围,沿线地震烈度为Ⅶ度。

㈣气象:

沿线气候类型自南向西,依此为高原半干旱摹气候、高寒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表现在:

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强、昼夜温差大,秋冬季长,春夏季短,四季不明,受地形和海拔影响,垂直变化明显,且受强大西北气流影响,空气干燥,多大风。

㈤水文:

沿线所经地区水系为大通河水系和黑河水系,大冬树山以南为大通河水系,路线所跨均为分支,冬季表层为积冰,夏季流水不断,水源较远水量丰富、洁净。

大冬树山以北为黑河水系,冰沟河发源于南沟和上西沟,水量丰富,水质清澈、洁净。

第三节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工程特点

㈠本工程工期紧,计划工期3个月。

㈡与现有公路平行或重叠,施工干扰大。

㈢地处高原施工受气候影响,难度较大。

二、工程重点

本标段重点工程是道路工程。

三、工程难点

25mT梁架设,为本工程施工难点。

四、采取的主要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根据本工程特点、重点和难点主要采取以下施工技术措施:

㈠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吃透本工程工艺原理、结构特点和施工重点、难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组织施工,要有预想和预防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与业主和设计、监理单位协商解决,并积极主动的配合设计单位完善优化设计,共同创建精品工程。

㈡配备有经验、高知识层次、专业齐全的项目经理和管理班子,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和网络技术,动态协调、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和进度安排,保证各项工程项目快速、优质、有序的进行。

㈢配备有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和试验、质量、机械、施工、安全五大员。

㈣根据工程项目和内容,安排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并对技术工人合理搭配,力求用工平衡。

㈤对重点工程和难点工程均编制作业指导书。

进场后首先安排重点工程开工,尤其是控制性工程,严格控制工期进度。

㈥针对本工程特点及具体情况制定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的目标方案和保证措施。

㈦应用以往成熟的经验,制定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保证不良气候环境下的施工作业。

㈧对难点工程进行技术攻关,认真做到施工方案的可靠、可行和科学性。

㈨对上岗人员均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并对分项工程在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

第三章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及资源配置计划

第一节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一、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针对本标段的工程规模及工程特点,本着有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的原则,本承包人拟实行项目法管理,组建二尕公路大通河至祁连段三级公路路基工程B合同段项目经理,组成矩阵式施工管理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全面履行合同。

经理部设项目经理1人,项目副经理1名、总工程师1人,下设六个职能部门,具体执行各项施工职能工作。

根据工程需要,项目经理部下设三个项目队。

㈠机构配置原则

1、职责分明:

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实行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包保的管理体系。

即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工作目标值化整为零,分解到位,一级包一级,一级保一级,最终确保整体目标的圆满实现。

2、素质高强:

项目部管理层人员,尤其是领导决策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施工实施经验,懂技术、讲科学、善管理,能胜任各自分管的管理组织工作。

3、精干高效:

以技术为龙头,以计划为先行,以管理为主线,以施工现场为对象,组建职能完善、体系健全、精干高效的管理班子,实行雷厉风行、快速动作的领导集体,满足施工现场实际需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㈡项目部主要人员配置

项目部主要人员详见辅助资料表。

㈢施工组织机构框图及说明详见附表11。

第二节主要施工技术力量配备

一、专业工程师的配置

根据本标段工程的技术特征及工程特点,拟配置专业工程师10名,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7人。

二、主要技术工人的配置

根据本标段的工程数量及工期进度安排,根据我处的实际施工水平及机械化施工能力,计划上场人数700人,拟组建三个施工队进场施工,每个队配1-2名工程师,2-3名专业技术员。

全线共配置砼工180名,砌工120名,机械司机100名,钢筋工80名,模板工80名,装吊工40名,机械工40名,及其他人员60名,其中6级以上技工占总人数的70%以上。

各队人员及机械设备实行弹性编制。

施工期间,将根据各分项工程进度的实际需要随时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加强。

第三节劳动力安排、进场计划及施工任务划分

一、施工组织机构

为承建本合同工程,我处组建本项目经理部,负责履行合同,组织各生产要素,指挥生产,协调同业主和监理部门的关系,按期优质建成本合同段工程。

项目经理部设项目经理一名,副经理一名,总工程师一名,经理部内设工程技术部、财务经营部、物资设备、安质、试验和办公室六个职能部门,共计23人,经理部下设三个项目队,全员723名,在经理部的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本合同工程。

二、施工任务的划分

详见施工任务划分表。

施工任务划分表

序号

队伍名称

施工任务内容

工期

劳动力

1

路基项目队

K110+000~k132+000路段路基土石方。

2002.5.20~2002.7.31

100人

2

桥涵项目队

48道涵洞工程及2座桥梁工程

480人

3

综合项目队

路基防护、砌体工程及附属工程

2002.6.10~2002.8.10

120人

第四节施工主要机械设备及主要检测仪器

主要机械设备根据生产能力大于进度指标要求,设备功能全面满足工程需要的原则,合理进行配置。

本标段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详见附表4主要施工机械配备表和附表5质检仪器、测量、试验设备配备表。

第五节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及设备人员、材料供应计划

一、动员周期

接到中标通知后,拟定的项目经理部人员和部分设备5天内进入施工现场,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修建营地,整修道路,于2002年5月20日正式开工。

二、材料进场方案

钢材、水泥在西宁采购,汽车运至工地。

石碴根据设计院提供料场,就近运输采用,片石沿线就近石场购进。

三、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主要材料供应详见下表主要材料供应计划表。

四、劳动力动态

拟投入本工程的劳动力安排详见下页劳动力动态图。

第四章工期目标、施工顺序及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

第一节工期目标

招标文件要求工期为3个月,本投标人拟定2002年5月20日开工,2002年8月10日完成,比业主要求工期提前10天。

第二节工期安排原则

一、以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为基础,以承包人对工程计划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机械设备为依据,以合同工期为前提,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期。

二、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确保或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三、本合同段按照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加强控制,争取主动,保证总工期实现。

第三节施工顺序

本着“抢重点,抓难点,顾一般与多点平行推进”的原则,针对本标段工程特点和当地施工条件,采取先桥涵,后路基,先重点,后一般,分段推进的方案合理安排施工。

第一步施工准备

包括施工便道、其它大小临时工程的施工修建,征地拆迁、设备及人员进场、就位。

第二步桥涵施工

本标段共有小桥2座,涵洞48道。

涵洞工程,于2002年5月20开工,于2002年7月20日完工,计2个月,施工顺序分段分别推进,根据路基填方的施工顺序安排,对路基填方影响较大的先做,影响小及无影响的后做。

桥梁下部工程于2002年6月1日开工,先桥台,后墩身。

下部工程于2002年6月30日完工,上部工程于2002年7月31日完工,利用路基作施工场地。

第三步路基土方工程

路基土方工程施工,计划安排一个土方机械队,负责全段土方运输、填筑、碾压,合理安排工期和土方调配。

第四步收尾配套及竣工验收

在主体工程完工的同时,进行路容整理,在2002年8月20日竣工验收。

第四节进度计划

一、主要分项工程进度

㈠路基工程2002年5月20日~2002年7月31日

㈡排水与涵洞工程2002年5月20日~2002年7月20日

㈢防护工程2002年6月10日~2002年8月10日

㈣桥梁工程2002年6月1日~2002年7月31日

㈤路面垫层2002年7月20日~2002年8月10日

㈥其它工程2002年8月1日~2002年8月10日

二、关键线路

详见关键线路图。

三、施工进度计划详见表7施工总体计划表。

第五节保证工期的主要措施

一、工期保证方案

为确保业主工期要求,按期优质完成施工任务,拟采取以下工期保证方案:

1.选拔业务精、能力强的管理和施工人员,配齐配足技术工人。

2.充分细致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工作准备。

3.按照总工期目标,利用倒排工序法,制订详细的分段工期控制计划。

4.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抓住物资供应关,保证足量、准时满足进度要求。

二、保证工期的组织机构

在经理部的领导下,成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有关人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健全岗位责任制,从组织上、制度上、防范措施上保证总工期的实现。

工期管理组织机构详见下图。

三、工期保证措施

1、快速组织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进场,按工作内容和进度配齐各项生产要素,保证“三快”,即进场快、安家快、开工快,抓住有利施工季节,实现施工进度良好开端。

2、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成立由一名副经理任组长,有关人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全权处理施工有关问题,协调各方面关系。

3、精心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组织施工,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各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和机械、劳动配置。

4、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和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施工机械化作业程度。

5、实行工期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计划、检查、考核与奖惩制度;

加强施工指挥调度与全面协调工作,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6、重点抓质量、安全,以促进度,确保不出任何安全质量事故,以便工程施工顺利进展。

7、积极推广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技术、设备含量,不断加快施工进度。

8、强化施工调度指挥与协调工作,超前布局谋势,密切监控落实,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搁置延误。

重点项目或工序采用垂直管理,横向强制协调的强硬手段,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速度和工作效率。

9、严密组织施工,精心安排工序,保证均衡生产,并适时掀起施工高潮。

10、挖掘内部潜力,广泛开展施工生产劳动竞赛,营造比、学、赶、帮、超和人人争先的氛围,不断掀起施工高潮,确保总工期目标和阶段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优质、高速建好本项目工程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参建职工,以主人翁的工作姿态,按期建好此项工程。

12、中标后,根据现场调查的详细资料、编制特殊季节(冬雨季)确保工期的技术保证措施,确保特殊季节的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从而保证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工期的保证措施

为减少施工中废浆、废料及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措施:

㈠施工及生活污水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并处理合格后,才能排放。

㈡施工用各种材料应分类堆码,堆放有序。

工程完工后,应将其周围的废料清除干净,并按环保部门意见处理,做到工完料尽,防止污染。

五、降低气候因素对工期影响的措施

㈠雨季条件下工期保证措施

1、雨季来临之前,完成主河道中的桥墩基础工程。

2、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涵洞、天沟、边沟、排水沟等设施,并做好防水、防洪、防排水工作。

3、成立雨季防洪防汛领导小组,设立专职值班人员,并随时与当地水文气象部门取得联系,预知预防。

4、备齐各种防雨、防洪、防汛设施,加强对便道便桥的检查和养护,保证雨季道路畅通。

5、增加材料的储备数量,防止发生因雨水而停工待料的情况发生。

6、随时检查材料库、水泥库的封闭状态,对漏雨破损之处及时修补。

7、对已绑扎的钢筋笼及时灌注砼,防止锈蚀。

8、经常对电力线路及用电设备进行检查,防止用电事故发生。

㈡大风、大雾条件下工期保证措施

在大风条件下,除确实无法停工的项目外,尽量停工做施工准备、设备维修。

大雾条件下,必须加强安全防护,其他项目在加大指挥协调的情况下,仍就加紧施工。

第五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计划

第一节施工总平面布置

一、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本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将直接关系到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实施及安全、文明施工水平的高低,为保证现场施工顺序进行,将按以下原则进行平面布置:

1.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施工用地,减少临建设施工的布置。

2.在保证场内交通运输畅通和满足施工对原材料和半成品堆放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场内运输,特别是减少二次倒运。

3.在平面交通上,要尽量避免土建、安装及其它单位相互干扰。

4.施工总平面布置应符合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并满足施工防火要求。

5.具体布置分区明确,便于文明施工布置。

二、施工总平面详细布置

本标段生活用地计划3400m2设三个营地,设在k111+670处、k116+450处、k132+000处;

内设办公、宿舍、活动室、食堂、浴室、医疗、厕所等,分别解决723人左右住宿问题。

分别设置600m2生产车间、材料加工场。

设置预制场1000m2,拌合场400m2,机具存放场400m2,计划用地6000m2。

第二节施工总平面管理

一、施工总平面管理原则

根据施工总平面设计及各分阶段布置,以充分保障阶段性施工重点,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为目的,在工程实施前,制定详细的大型机具使用,进退场计划,主材及周转料生产、加工、堆放、运输计划,以及各工种施工队伍进退场调整计划,对施工平面实行科学、文明管理。

二、施工总平面管理体系

由一名项目副经理负责总平面的使用管理,并专人对现场平面进行分区管理。

现场实施总平面使用调度会制度,根据工程进度及施工需要对总平面的使用进行协调与调整。

三、施工总平面管理计划的制定

施工平面科学管理的关键是科学的规划和周密详细的具体计划。

在工程进度网络计划的基础上形成主材、机械、劳动力的进退场,垂直运输,布设网络计划,以确保工程进度。

充分均衡利用平面为目标,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平面管理实施计划,同时将该计划输入电脑,进行动态调控管理。

四、施工平面管理计划的实施

根据工程计划的实施调整情况,分阶段发布平面管理实施计划,包含采用周期计划表、责任人、执行标准、奖罚标准等。

在执行中,根据各分项进场与作业计划,利用工地例会和工程调度会,充分协调、协商,及时发布计划调整书,并定期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平面管理计划的实施。

第三节临时工程

一、施工便道

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

为弃土和材料运输新修便道450m。

二、施工用电

现场由现有电源接口,供电采用“三级配电”,二级防漏保护,“三相互线制”。

主干线采用架空方式,支线也采用架空方式。

施工用电量计算:

电动机总功率:

ΣP1=220kw

电焊机总容量:

ΣP2=200KVA

施工现场动力设备总功率为P:

P=1.05×

(0.6×

220+0.45×

200)=233.1kw

考虑10%的照明用电,则施工用电总容量为:

233.1×

(1+10%)=256.41kw

根据以上计算:

施工现场最大供电量为256.41KW,拟配备4台160KW的发电机组,作为施工电源。

应注意尽量避开大功率用电设备同时集中使用,应做到避峰填谷均衡安排。

三、施工用水

本工程施工用水在沿线河流、河道边修建大口井1眼,抽水机取水。

汽车运至各个营地及施工工地。

四、临时通讯

项目部与建设单位及各施工队采用程控电话联系,全合同段共设程控电话3部,移动电话8部,传真机1部,电脑2台。

五、生产、生活用房

本标段计划高峰期施工人数达723人,共需修建生活房屋3400m2,修建各类生产房屋800m2。

临时房屋工程数量见总平面布置图。

六、临时用地计划

本标段需临时用地6000m2,占用时间4个月。

临时占地位置及数量详见表4总平面布置图和附表9临时用地计划表。

七、砼拌合站的设置

本标段共设置二处砼集中拌合站,详见表4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第六章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法

第一节施工测量的方案及方法

一、施工测量的组织

㈠项目部设专职测量组,其成员由1~2名测量工程师和多名测量员、测量工构成,负责全过程的施工测量放线与内部测量复核工作。

㈡公司测量队组织人员负责不定期对项目部测量组的施工放线工作进行指导、抽检和复检。

二、测量设备的配备与管理

为满足施工测量需要,确保测量控制及测量放线的质量,配备以下测量设备:

名称

数量

单位

精度要求

备注

全站仪

台套

3mm+2PPm

经纬仪

J2级

精密水准仪

S1级

4

普通水准仪

S3级

5

50m钢盘尺

6

其它附属测量工具

以上测量设备及工具只有在通过有资格的计量检查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测量设备的检验合格证及其附件的影印件和复印件应随设备进入项目部存档,同时报送一份复印件给专业监理工程师。

项目部测量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严格按公司ISO9002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计量设备管理程序》(QSP/B081103)之要求执行。

三、控制测量

㈠平面控制系统的建立

⒈开工前,对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的施工区平面控制起始座标点(应不少于三个点)采用全站仪接多边形导线网或四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联测复核(此项测量工作进行时,最好与驻标段专业监理工程师联合测量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外业工作量),联测点复核完成并经内业平差计算,测量精度指标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后,按工程监理部规定报表格式填写联测复检成果报告,报送工程监理部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和项目总监签认,否则不得进行后序测量工作。

⒉起始平面控制座标网点经联测复核合格并经工程监理部签认后即可进行平面控制座标点加密测量。

⑴加密控制网的布设型式及送点埋石:

鉴于该工程的特点,其加密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采用导线测量,其加密桩尽量设置于施工区间沿线路两侧的现有高度适宜的永久建筑物的接顶,布点原则以能履盖全标段的有测量放线之需要,平场边长控制在(50-200m)左右。

⑵面控制点加密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按GB50308-1999规范中精密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

⑶面控制加密导线点外业测量完成,并经内业计算满意技术要求后,应填写测量成果报验单,连同加密导线计算表一同报送工程监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签证,如监理工程师提出疑议和要求对加密导线进行复核,应密切配合,并提供所需测量设备和相关测量人员。

⑷经工程监理签认的测量成果即可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否则应进行补测或重测,并重新进行报验。

⑸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所布设的加密导线网进行复测,以防止因施工而引起控制点的位移变形而影响施工放线的质量及精度,复测结果应形成文字资料,报送工程监理部。

㈡高程控制系统的建立

⒈对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水准基点(不应少于2个点)进行水准联测复核,复核测量水准基点时采用S1型精密水准仪配铟钢水准尺,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复核测量结果报送监理部签认(此项工作在外业作业时,亦应请专业监理工程师到场监督)。

⒉水准点加密测量

⑴水准路线的确定从送点埋石:

在标段施工区间范围内,沿线路两侧且距桥中心15m以外的稳定位置埋设水准点标志桩并与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的水准基点形成符合或闭合水准路线,相邻两加密水准点间距离控制在80-120m,以确保在进行施工测量高程放样时能引测高程。

⑵测设方法:

外业测量时采用S1型精密水准仪,按GB50308-1999规范中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观测。

⑶外业测量完成后及时进行内业平差计算,仅当通过平差计算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时,形成文字成果报送监理部签认,否则应及时查找错误或超差原因,并进行补测或重测,直至合格为止。

⑷定期复核:

对已测设完成的加密高程控制网应随施工进度的推进,进行定期的复核测量,以确保施工全过程中高程测量系统的统一,复核测量时按初测时的技术要求进行,复核测量成果应报送监理部确认。

㈢相邻两标段间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的联测

⒈此项测量工作应在双方控制网布设测量完成后,在驻地业主代表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协调组织下进行,双方专业测量工程师及相关人员均应到场。

⒉联测宜按同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