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9149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2021秋季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单.doc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

1.活动:

做一支蜡烛

所需材料:

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制作方法:

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活动注意点:

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活动结论:

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但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2.实验一:

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所需材料:

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实验方法:

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③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实验注意点: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将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的时候也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

实验现象:

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水雾出现。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会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二氧化碳、炭黑等。

3.实验二:

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实验要求:

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现象:

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实验结论:

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量的光和热。

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4.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5.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

6.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7.举例: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盐溶解,属于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盐溶解在水里,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水的三态变化,属于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铁水变成钢锭,属于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铁水变成钢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烟花绽放,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火柴燃烧,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火柴燃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石灰石遇盐酸,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石灰石遇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8.学生活动手册

记录制作蜡烛、点燃蜡烛、点燃纸片的过程。

制作蜡烛:

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由固体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点燃蜡烛:

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变成白色;白瓷碗底部有黑色烟灰。

点燃纸片:

纸片逐渐变小,伴有黑烟和发光发热现象,最后化为灰烬。

实验发现: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和纸片燃烧后都产生了新物质。

根据变化现象,确定属于哪一类变化,打“√”。

变化现象

没有新物质产生

有新物质产生

脸上的汗水慢慢没了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了

苹果腐烂

爆玉米花

白糖烧焦

2.铁钉生锈

1.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

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褐色的铁锈就会粘到手上。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

斧头生锈、铁栏杆生锈、自行车的轮毂生锈、铁锁生锈、铁锅生锈、铁锹生锈、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3.铁锈与铁的不同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

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外,没有其他变化。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

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

4.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

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

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方面也不不同。

5.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

6.实验一: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提出假设:

假设1:

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

假设2:

把铁放在空气中,铁容易生锈。

实验材料:

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等。

实验方法:

①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三个试管中的铁钉,实验条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

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实验现象:

第一支试管:

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锈最多。

第二支试管:

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第三支试管:

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实验结论: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7.实验二:

做铁锈生成实验

所需材料:

细铁丝、量筒、试管夹、烧杯、水等。

实验方法:

①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

②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实验现象:

铁丝慢慢生锈,量筒内水面略有上升。

因为铁丝在潮湿环境中消耗了量筒内的空气,省出的空间被烧杯里的水补充。

实验结论:

一般来讲,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铁金属便会生锈。

只要我们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在它上面就会慢慢形成一层铁锈。

8.铁在有空气和水分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铁生锈的这一原理来预防铁生锈。

9.预防铁生锈的方法:

在铁制品表面抹油、喷漆、喷釉,都是为了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

在铁制品表面镀上耐腐蚀的金属,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

改变钢铁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增强抗腐蚀能力。

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

用橡胶或者塑料包裹在铁制品的表面来防止生锈,如:

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

缝衣针用锡纸包装。

在水管漆上沥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防止水管外部的锈蚀。

10.学生活动手册

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

实验方法

锈铁块

铁钉

用锤子敲击

很软

很硬

用砂纸摩擦

无光泽

有金属光泽

我的结论: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物质。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问题: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假设:

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实验器材:

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等。

实验设计:

①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

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实验结论: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记录铁锈生成实验。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铁丝变化

我的结论:

一般来讲,铁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铁金属便会生锈。

只要我们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在它上面就会慢慢形成一层铁锈。

3.制作汽水

1.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2.实验一:

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实验材料:

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烧杯、冷开水等。

实验方法:

在4种物质中任选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看一看,这4种物质中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气泡?

实验现象:

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

其他的物质混合不能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

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

3.实验二:

判断气泡里是什么气体

所需材料:

烧瓶、软木塞、导管、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小苏打等等。

活动方法:

①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

②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实验现象: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之后有气泡产生,用导管把产生的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实验结论: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泡,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实验三:

自制柠檬汽水

所需的材料:

刀、案板、柠檬、广口瓶、冷开水、糖、食用色素、小苏打等。

方法及步骤:

①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

②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

③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

活动现象:

加进小苏打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活动结论:

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子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这一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在瓶子中加糖和食用色素,这一过程也没有产生新物质。

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物质,这个新物质就是二氧化碳等。

5.汽水是二氧化碳气体的饱和水溶液。

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加大压力和降温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

这也是汽水会给人一种刺激味道的原因。

6.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调味剂,还含有咖啡因、食用色素等。

经常饮用这种饮料,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7.自制汽水中的气体是柠檬酸(或醋酸等)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8.学生活动手册

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在相应的空格里打“√”。

物质

白醋

小苏打

白醋

小苏打

设计实验,检测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里是什么气体。

问题: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

假设: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

锥形瓶、带有胶塞的玻璃导管、白醋、小苏打、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也可以用简易材料替代,如矿泉水瓶、带有瓶盖的塑料弯管。

实验设计:

在矿泉水瓶中装入小苏打(多一些),然后倒入白醋,快速将连着塑料弯管的瓶盖盖上瓶口,拧紧,将塑料弯管的另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实验结论:

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

4.化学家的研究

1.在众多的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他们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质。

2.化学家经常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这是什么东西?

他有什么性质?

与另一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呢?

它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吗?

3.化学家是指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科学家。

现在大多数的新药物都是通过化学技术研制而成的。

4.实验一:

像化学家那样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第一步:

照第8页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方法: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会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得浑浊。

第二步:

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空瓶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它的特点。

实验现象:

二氧化碳气体看上去没有颜色,闻起来也没有味道,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第三步:

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看看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会发现底层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火焰后熄灭。

实验结论:

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己也不能燃烧,所以我们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个原理,制作成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6.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二氧化碳气体自己不能燃烧,同时也不支持燃烧。

7.实验二:

做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

所需材料:

黑色水笔、吸水纸、铁架台、水槽、自来水。

实验方法:

①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

②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

③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当纸条吸水后,黑点慢慢变大,并且颜色变淡。

黑点分离成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不同成分的物质向上爬的速度有快有慢,最后停在纸条的不同部位。

实验结论:

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由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的物质组成。

8.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新物质。

9.化学家在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方面的发明和发现:

工业——化学家分析出天然橡胶的成分,并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合成橡胶。

轮胎、胶鞋都是用合成橡胶做的。

医药——制造阿司匹林的主要原料水杨酸,最初从柳树皮中提取,后来化学家用合成的方法制备。

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化学家发现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及他们的存在。

卷心菜中富含的维生素u,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疾病。

牛肉含有的钾和磷,对神经系统和骨骼健康有帮助。

菠菜含有丰富的铁,铁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贝类含有较多的硒,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延缓衰老。

空气——化学家还发现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这些气体所占的比例。

10.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成分。

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1.学生活动手册

在圈里填写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查资料,了解化学家更多的发现和发明。

发现1:

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作用:

有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世界一目了然,它就像一幅大地图,以后化学的研究就全靠这幅指南图了。

发现2: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

作用:

镭能放射出α和γ两种射线,并生成放射性气体氡。

镭放出的射线能破坏、杀死细胞和细菌。

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等。

此外,镭盐与铍粉的混合制剂,可作中子放射源,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镭是原子弹的材料之一。

老式的荧光涂料也含有少量的镭。

发现3:

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

作用:

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奠定订了近代化学认识发展。

发现3: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炸药的发明者。

作用:

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同时,这项伟大的发明也被广泛用于战争。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5.生物的遗传

1.有经验的农民在播种前,他一定会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来播种。

2.农民播种前挑选饱满的、没有受损的种子,叫选种。

种子饱满,其子叶肥厚或胚乳多,营养物质多,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就健壮。

3.饲养员在留种鸡的时候,要选择体格匀称健壮的鸡做种鸡,以保证产出的鸡蛋合格率高,孵出的小鸡成活率高。

4.农民选种、饲养员挑选种鸡,所遵循的都是生物的遗传性质。

5.一般来讲因为遗传的原因,父母和孩子在脸型、下颌形状、眼睛形状方面有较明显的相似。

6.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上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在父母身上也会具有,这是因为遗传的原因。

7.有无耳垂、下颌中央是否有浅沟是人的外形特征;能否卷舌是人的生理特点;左右利手是人的行为方式。

人类遗传主要有三个方面:

外形特征、生理特点、行为方式。

8.人具有遗传性,动物、植物也具有遗传性质。

9.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10.生物的遗传现象不仅表现在外形特征上,还包括生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11.在整个动植物的遗传中,人类的遗传是最复杂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特征与遗传相关。

12.人类的哪些特征可能会以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肤色、双眼皮、身高、胖瘦、声音、血型、生育双胞胎、左利手、睡姿、色盲、心脏病等等。

13.遗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会因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条件发生改变。

14.找出下面这三名同学的父母。

依据:

父母和孩子在脸型、下颌形状、眼睛形状方面有较明显的遗传特征。

结论:

左边女孩与左起第一对父母是一家,中间男孩与右起第一对父母是一家,右边女孩与中间一对父母是一家。

15.为小狗找“家人”

依据:

动物具有遗传性质,狗妈妈、狗爸爸身上的一些特征遗传到了小狗的身上。

结论:

左上第一只是沙皮犬,毛色土黄,毛皮皱皱的,头大眼小,它的“家人”是左下第一只。

上面中间是金毛寻回犬,毛色白黄相间,大耳下垂,性格温驯,它的“家人”是右下第一只。

右上第一只是爱斯基摩犬,毛色黑白相间,耳朵三角形,保持直立,它的“家人”是下面中间一只。

16.为蝴蝶找“家人”

柑橘凤蝶,翅底色黑褐色,翅脉黑色,各翅室内具长短不一的黄白色斑。

前翅中室具4条近乎平行的黄色线纹,后翅臀区具一枚橘红色的圆斑,内具一个黑点。

后翅具一对细长的尾突。

它与左边第二幅图中的蝴蝶是一家。

丝带凤蝶,雄蝶翅底色为白色,前翅具黑色斑纹;雌蝶翅底色为黑色,具黄褐色和黄色的斑带,后翅背面中域具一列红色斑带,其外侧具蓝色斑纹。

后翅具一对非常细长尾突。

它与左边第三幅图中的蝴蝶是一家。

金凤蝶,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脉黑色,翅室具黄斑;前翅背面基部呈暗黄色,亚外缘为黑色,内具一列小黄斑;后翅背面亚外缘区具黑宽边,内侧具灰蓝色斑列,外侧具黄斑列,臀区具一橘红色圆斑,后翅具一对细长的尾突。

它与左边第一幅图中的蝴蝶是一家。

17.为植物“寻亲”,说说你的理由。

金边吊兰,叶片呈宽线形,叶缘有金色的边。

它与右下图的吊兰是一家。

牵牛花,又叫喇叭花,有蓝、红、白、紫等花色,叶形有圆叶和裂叶。

图中圆叶牵牛花与右下图的牵牛花是一家。

18.学生活动手册

观察自己和父母、兄弟姐妹的这些特征,写出你的发现。

特征

爸爸

妈妈

兄弟姐妹

外貌

耳垂(有/无)

下颌中央(有沟/无沟)

舌头(能卷/不能卷)

拇指(能弯/不能弯)

其他

血型

嗓音

性格

习惯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我的发现:

我的特征有的像妈妈,有的像爸爸,有的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

推测猫爸爸和小羊父母的样子。

猫妈妈体色黄黑相间,颈部腹面是白色的,尾巴尖端是黑色的;小猫的体色,一只是黄色的,一只是淡黄色的,还有一只黑白相间,前肢和颈部呈白色,头顶有金黄色斑块。

由此推测猫爸爸的样子:

体色黑白相间,头顶、尾巴根处有金黄色的毛,腹部是白色的,四肢是白色的,尾巴是黑色的。

小羊父母的样子:

小羊的父母,其体色一定有黄色、黑色和白色三种颜色,其中一只羊一定有白色的耳朵,其中一只羊的蹄部一定是白色的……

6.生物的变异

1.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些相似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形态结构上,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

2.根据课前调查的自己与家人的特征,我发现:

有的同学较多特征像爸爸,有的同学较多特征像妈妈,有的特征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等等。

3.由于变异的原因,不仅在人类的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存在不同之处,在动物界一些动物与妈妈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斑马宝宝与斑马妈妈在额头毛色、脸部斑纹的粗细存在不同之处。

狗妈妈生了4只狗宝宝,狗宝宝与狗妈妈在毛色、脸部毛色形成的斑纹等方面不相同。

一只老母猪下了8只小猪仔,小猪仔与老母猪在整体毛色、尾巴毛色、四肢颜色等方面存在不同。

老母鸡旁边的两只小鸡,有一只是黑色的,有一只是灰色的,小鸡与老母鸡在毛色、眼睛周围颜色、鸡冠等方面是不一样的。

4.由于变异的原因,不仅小动物和妈妈之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同一个妈妈的宝宝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5.在植物界,由于变异的原因,同一种植物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表现在: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在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都有不同。

6.仔细观察大米,说说大米有什么不同。

颜色不同:

有黑色、白色、棕色等多种颜色。

形状不同:

有的是长椭圆形,有的是接近于圆形。

透明度不同:

有的不透明,有的半透明。

口感也不同:

有的煮饭比较硬,有的煮饭比较软弱。

粘性不同:

有的米煮出来的饭比较黏,有的煮出来的饭不太黏。

7.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8.三叶草通常都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叶子。

大概几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会发生变异,长出四片叶子。

因为稀缺难求,人们便照这种四片叶子的样子做成礼品,表达一种幸运的祝愿。

9.生物变异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10.区分生物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标准:

看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11.可遗传的变异举例:

高茎豌豆变成了矮茎豌豆。

无籽西瓜这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如果取无籽西瓜的枝条进行无性繁殖,所得到的还是无籽西瓜,这是可遗传变异。

无子番茄是由于涂抹生长素引起的,如果取无子番茄的枝条进行无性繁殖,所得到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和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突变。

12.不可遗传的变异举例:

用眼不当造成了近视。

同样一株植物,施肥长的好,不施肥长的差。

由暴饮暴食造成的肥胖。

13.学生活动手册

尽可能多地找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并画下来。

列举以下两种生物变异的事例。

可遗传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

色盲、金鱼、杂交水稻等

由于干旱长出不饱满的稻粒、后天近视、长期日晒皮肤变黑等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1.人类在很早就开始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到了19世纪奥地利的遗传学家孟德尔对遗传和变异有了新的发现。

2.孟德尔的发现:

当他用豌豆的白花与白花、红花与红花分别授粉后,子一代豌豆的花还是白色或者红色的。

但是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豌豆花进行人工授粉之后,在子一代中,所有的豌豆花都是红色的,而在子二代中既有红花也有白花,且红花多于白花。

3.孟德尔的解释:

豌豆的某种因子可以决定它的某个特征,遗传因子有显性的,如控制红色的遗传因子,也有隐性的,如控制白色的遗传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