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571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docx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全解

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

目标解读:

利用创设场景、游戏体验等方式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刺激是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

知道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能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中感受到本能反应。

懂得刺激与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

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一认识刺激与反应

1.你认为下图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分析

图1是人睡觉时,被闹钟发出的声音叫醒,准备起床。

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图2是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的情景。

人因感受到体内的腹胀或腹痛,而又憋不住,就会急忙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胀或腹痛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图3是人们根据红绿灯的变化情况,决定是否过马路的情景。

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图4是老师宣布明天大家去秋游时的情景。

老师宣布明天去秋游的消息,学生听到后欢呼,教师宣布消息的话语是刺激,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结论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2.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线。

 

名师点拨所谓反应,就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活动或变化。

教材选取了声音信号刺激、光信号刺激、体内感受信号刺激以及较为高级的语言信号刺激这四个常见的典型刺激形式,关联相对应的动作、语言以及情绪行为,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认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活动二一比比谁的反应快

1.玩"翻转打手"游戏,看谁被打到的次数少。

实验目的:

通过体验游戏,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了解不同个体之间反应速度是不一样的。

实验步骤:

(1)防守方将手掌张开,手心向下,进攻方手掌张开,手心向上与防守方手心相对并紧贴。

(2)进攻方可随时寻找时机将手抽出,翻手击拍防守方手背,防守方需时刻观察及时作出躲避动作。

(3)进攻方有10次进攻机会,记录防守方被打到的次数。

双方互换角色,再次进行测试并记录次数。

(4)游戏过程中感受怎样才能打到对方或不被对方打到,并比较每位同学的测试结果,看是否一样。

 

要点提示

1.防守方在进攻方未作出进攻动作前,不能有躲避动作出现,更不能有阻拦动作。

2.要注意控制力量,避免造成伤害。

实验现象:

有的同学总能快速躲避,被打到的次数少或打到别人的次数多,相反,有的同学

被打到的次数较多而打到别人的次数较少。

实验结论:

在这个游戏中,刺激是进攻方翻手的动作,反应是防守方躲避的动作。

不同的

人,反应快慢是不同的。

2.玩"快速抓尺子"游戏,看谁抓到的尺子下端短。

要点提示

1.注意尺子的方向,数字小的一端向下。

2.不要在桌面上进行实验,要给尺子下落留有空间。

3.本实验可以先练习几次,以保证抓到尺子的成功率,得到有效的实验数据。

实验目的:

玩"快速抓尺子游戏",巩固了解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感受不同的人反应快慢是有不同的。

实验材料:

带刻度的尺子

实验步骤:

(1)放尺子一方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尺子最上端,让尺子自然下垂,保持静止。

(2)抓尺子一方手放在尺子下端,虎口张开,手不能碰到尺子,也不能高于尺子。

(3)准备动作做好后,放尺子一方可以随时放开尺子,抓尺子一方要迅速抓住尺子,并且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最下端。

(4)每人有四次机会,记录四次抓到位置的数字。

双方互换角色,再次进行测试并记录。

(5)计算并比较实验数据。

抓住尺子下端位置的数字越小,证明抓住尺子时的反应越快,累计读数少者胜。

实验现象:

每个人抓住尺子的位置有差异,同一个人每次抓住尺子的位置也有差异。

 

实验分析:

抓到的尺子下端长度短,说明做出反应的时间短,即反应快。

不同的人,反应快

慢是不同的,经过锻炼,可以适当提高反应快慢。

实验结论:

这个游戏中刺激是放尺子同学松手或尺子下落的动作,反应是抓尺子同学将手

指合上去抓尺子的动作。

活动三一人的起跑反应时间

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性。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0.3秒;而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反应时间通常在0.1--0.2秒,但通常也不会低于0.1秒。

如果一名运动员在听到枪响后的0.11秒起跑,说明他的反应速度极快。

中国前110米栏运动员刘翔,他最快起跑反应时间为0.105秒,与世界百米巨星蒙哥马利保持的0.104秒的人类最快起跑反应纪录只相差0.001秒。

活动四.一人的本能反应

1.认识人的本能反应。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安全提示:

图示的三个本能反应情况很危险,不能进行尝试哟!

(1)第一个场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眼睛看到被点燃的爆竹及耳朵感受到的声音,人本能做出的反应是用手捂住耳朵。

(2)第二个场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足底的皮肤,脚被钉子刺到,会感觉到疼痛,人本能做出的反应是抬起脚。

(3)第三个场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手部皮肤的触觉,当手被仙人掌刺到,人本能做出的反应是立刻缩回手。

人的反应存在两种基本状况:

一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一种不需要脑的复杂工作,即由思维定势做出直接反应,这种情况的反应速度比前一种快。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2.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实验目的:

体验并感受人的本能反应不受自己意志的控制。

实验材料:

棉球、护目镜。

实验步骤:

(1)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2)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1个,一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次数。

(3)角色互换,重复游戏。

安全提示:

1.确定好两人的最佳距离;

2.要使用柔软的棉球,不得用尖锐的硬物;

3.必要时带好护目镜。

实验现象:

面对突如其来飞向眼睛的物体,人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做出保护动作,很难做到不眨眼。

实验分析:

面对突如其来的物体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这是人的本能反应,意志很难控制此反应。

实验结论:

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会做出快速的反应,本能的反应往往不受自己意志的控制。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黑B.红C.黄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2.地球内部存在塑型流动的岩浆的是()。

A.地核B.地幔C.地壳D.地表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

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

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熔融状态的固体圈层,叫软流层。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下列光源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蜡烛B.灯泡C.荧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一般能够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叫光源,通常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蜡烛、灯泡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4.观察下图:

如果两面镜子间的夹角变小,镜子中的像会()。

A.变多B.变少C.没变化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镜子里像的个数:

两面镜子的夹角为90度时有3个像,两面镜子的夹角为60度有5个像,两面镜子的夹角为30度有9个像,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就越多。

所以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子中成的像越多。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原理制成的。

A.折射B.反射C.发光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反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暑是由面和针两部分组成的

B.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是N级,指向南端的是S级

C.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少

D.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夹角越小,成像越多,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A、日晷是由面和针两部分组成的,说法正确;B、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是N级,指向南端的是S级,说法正确;C、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少,说法错误,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夹角越小,成像越多,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D、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说法正确。

7.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两个镜面必须要相对放置,平行放置,A符合题意。

8.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

A.白光B.绿光C.红光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吸收的光色决定。

但是黑色物体是吸收所有光色的。

白色物体是反射白光的。

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绿光。

9.阳光射在室内的镜子上,镜子又能把光射在墙壁上,这是光的()现象。

A.反射B.折射C.斜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10.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等七种颜色的光。

A.黄、绿、蓝、紫B.红、白、绿、蓝C.红、橙、黄、白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阳光是复色光,是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分解的光中没有白光。

11.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

A.黑影B.白光

C.红光D.彩虹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吸收的光色决定。

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纸后,红色的玻璃纸是透明的,吸收红光,白色的墙壁反射所用颜色的光,故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红光。

12.1864年凡尔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

A.地壳-地核-地幔B.地幔-地壳-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由地面直达内心的旅程要依次穿过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故选D。

 

13.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A.凸透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14.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中不属于的结构名称为(   )

A.地壳B.地幔C.地心

【答案】C

【详解】

15.七色光混合后成()。

A.黄色B.红色C.白色D.紫色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16.下面不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 )。

A.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到墙壁上

B.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

C.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而单纯色光经过三棱镜将不再分解。

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

会出现七色光现象的是大雨过后太阳马上就出来了、晴朗无风的天气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所以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七色光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七色光现象。

17.明明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

A.用一面镜子放在眼前看B.用一面镜子放在头的一侧看

C.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明明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

18.下列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A.极光B.孔明灯C.月光D.闪电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以上选项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孔明灯。

19.光年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A.时间B.长度C.速度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年字面解释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即光速×时间=距离,所以是距离长度单位。

20.地球仪上蓝色部分表示的是()。

A.冰川B.海洋C.平原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仪只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做的模型,事实上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29.2%;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8%.地球仪上海洋及湖泊的颜色是蓝色。

21.人类不会改变地表的活动是_______。

A.拦河筑坝B.种植庄稼C.开采矿石D.围海造田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拦河筑坝、开采矿石、围海造田都会对地表造成巨大的破坏,只有种植庄稼是人类不会改变地表的活动。

22.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A.2900千米B.17千米C.3400千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的构造十分复杂,科技家通过对于地震波的探究,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三部分。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

23.科学家根据()等现象不能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A.火山B.地热

C.地形地貌D.地震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地球表面的很多自然现象火山爆发、地震、地热都传递了地球内部的信息,猜想推断:

地球内部是运动,高温,有流体的,并且,从地壳到地核温度越来越高。

科学家根据地形地貌等现象不能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24.地球的圈层()依次是:

地核、地幔、地壳。

A.由里到外B.由外到里C.由近到远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球的圈层由近到远依次是:

地核、地幔、地壳。

2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红B.白C.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2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和压力并无变化B.温度越低,压力越小C.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答案】C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C符合题意。

27.下面关于地震来临时,保护自己的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尽快跑到空旷处

B.从楼上往下跳

C.躲在桌子旁边,等第一次地震波过后,迅速撤离

D.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

【答案】B

【详解】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来临时,应该尽快跑到空旷处;来不及逃生就近躲在桌子、床等比较结实的物体下面或躲入卫生间、厨房、墙角等空间较小的地方,不能都到有通气管道的地方;从楼上往下跳,那样会有生命危险。

28.()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A.火山爆发B.破坏森林C.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

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森林。

超速发展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形成温室效应,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无关。

29.()不会风化岩石。

A.观察猜测B.风吹日晒C.雨水冲刷D.生物破坏

【答案】A

【详解】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观察猜测不会风化岩石。

30.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有利于()。

A.大脑快速地生长B.更好地保护大脑C.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答案】C

【详解】

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

31.大脑表面像()一样。

A.苹果B.核桃C.草莓D.瓜子

【答案】B

【详解】

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

大脑的形状像两只拳头握起来并拢;大脑表面像核桃表面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

32.人脑比电脑复杂体现在()。

A.记忆能力比电脑强B.运动能力比电脑强C.创造能力比电脑强

【答案】C

【详解】

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中最复杂的一部份,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和听觉,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大脑对人体至关重要。

人脑比电脑复杂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比电脑强。

33.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等功能。

A.音乐B.技艺C.语言

【答案】C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半球则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34.过马路时,当绿灯亮起,人体会对绿灯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其中,神经系统正确的工作过程是()。

A.接受绿灯信号—传入神经传输信息—神经中枢作出指令一接收指令作出反应—化出神经传输指令

B.传入神经传输信息—接受绿灯信号—神经中枢做出指令—传出神经传输指令—接受指令作出反应

C.接受绿灯信号—传入神经传输信息—神经中枢做出指令—传出神经传输指令—接受指令作出反应

【答案】C

【详解】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神经就像电话线,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所以人“看到红灯停,看到绿灯行”的反射活动过程为接受绿灯信号—传入神经传输信息—神经中枢做出指令—传出神经传输指令—接受指令作出反应。

35.下列反应信号没有经过脊髓的是()。

A.看见小鸟B.过马路C.站在路边

【答案】A

【详解】

站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眼睛首先看到红灯亮起,然后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再大脑发出“停止”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再由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最后停下脚步。

A看见小鸟反应信号没有经过脊髓,符合题意。

36.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

A.头部、内脏B.躯干、四肢C.头部、四肢

【答案】B

【详解】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点睛】

本题考查脊神经的分布。

37.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B.和光的行进无关C.孔越大像越清晰

答案:

A

解析:

A

【分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详解】

A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38.脑的质量有1400克左右,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   ),大约是1120克。

A.60%B.80%C.70%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最精密的器官,脑重大约1400克左右,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80%,大约是1120克,大脑大小与形状两只拳头并拢差不多。

39.下列现象,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信息的是()。

A.蚂蚁搬家B.井水冒泡

C.动物惊慌D.大地晃动

【答案】D

【详解】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依据课本知识,地震前大自然有预兆,如:

井水冒泡、动物惊慌(鸡乱飞、蛇出洞、老鼠当街跑、蚂蚁搬家)等,地晃动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信息。

40.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运动B.地下的温度太高C.人类的活动

【答案】A

【详解】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

B.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C.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是非常平静的。

D.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AB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也是不断运动的。

42.以下自然现象不能导致地球表面瞬间发生剧烈变化的是()

A.山体滑坡B.风化C.地震D.火山喷发

【答案】B

【详解】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山体滑坡也是导致地球表面瞬间发生剧烈变化的自然灾害,风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导致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