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银行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57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2货币银行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货币银行学.docx

《2货币银行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货币银行学.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货币银行学.docx

2货币银行学

(一)定义及分类

一、信用货币

一、货币定义:

在商品交换中被广泛接受的,用来作为支付手段的东西。

二、信用货币是货币的较高发展形式,它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大于其作为商品的价值的货币。

它替代金属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三、信用货币产生的条件:

1.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在买卖瞬间起作用,人们只关心其购买力,并不关心货币本身有无价值,所以就为不足值的铸币及纸币代替金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提供了可能;

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以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为特征。

在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下,商品赊销、延期支付等信用方式产生并发展起来,而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中直接产生了信用货币。

四、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

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其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二、货币层次划分

1.M0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由于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2.M1(狭义货币)是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活期存款是指一种不需要事先通知,凭支票便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也称支票存款。

由于M1是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放在这一层,使之成为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3.M2(广义货币)是由M1加准货币构成。

三、准货币

一、准货币是指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二、其本身并非真正货币,但由于它们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也称亚货币或近似货币。

三、M2层次的确立,对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金融体系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的作用。

四、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一、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二、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受损失的能力。

三、流动性越强的资产,现实的购买力也越强。

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现实的购买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五、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1.1.便于经济分析,通过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观察,可以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动;

1.2.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货币制度

1.构成要素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a)金属货币制度是以白银、黄金或金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b)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确定货币材料。

币材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国家不能随心所欲地指定某种物品作为货币材料;

b)规定货币单位。

即规定货币计量单位。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也就是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

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c)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和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

货币种类主要指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是指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货币,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并且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所谓无限法偿能力是指国家规定它有无限的支付能力,不论支付额有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辅币是指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辅币一般用较贱的金属铸造,是不足值货币而且其铸造权归国家所有,故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即在国家规定的一定限额内,辅币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超过限额时,受款人有权拒绝接受;

d)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和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对本位币则一般是自由铸造和流通。

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在中央银行或指定的发行机构;

e)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包括金准备制度和外汇准备制度。

目前各国的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现金准备,主要包括黄金和外汇。

二是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券等。

2.银本位

2.1.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2.2.它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以白银作为主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融化;

2.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的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

3.金银复本位

(一)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黄金用于大额批发交易,白银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都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二)金银复本位制包括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

a)平行本位制是指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b)双本位制是指为克服由于金银市场比价经常波动造成的商品价格的不稳定,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c)跛行本位制是指国家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并且金币与银币可以按照固定的比例兑换。

第一章、格雷欣法则

1.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价流通,官方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的金银比价平行存在

2.在金银双本位下,当金银的法定比价(名义)与市场比价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必然被人收藏、融化或输出国外,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则独占市场流通。

4.金本位

一、银行券

一、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二、在银行业发展的早期,银行券是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19世纪以后才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

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银行券为法定支付手段。

1929年到1933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的银行券不再兑现,从而演变成为不兑现的纸币。

二、金币本位制

5.1.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5.2.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5.3.其特征是,

a)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b)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5.4.金币本位制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且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所有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5.5.局限

a)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引起世界黄金存量的分配极其不平衡;

b)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大量的无法兑现的纸币和银行券的发行,从而削弱了价值符号对金币自由兑换的基础;

c)一些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限制了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输出入。

这些因素使得金币的流通基础不断地削弱。

因此一战后,各国只能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三、金块本位制

4.1.金块本位制是指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仍然对货币规定有含金量;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后外汇自由交易。

4.2.金块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的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

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

四、金汇兑本位制

1.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是指将本国货币依附于某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并与其保持固定比价,同时将黄金存放在该国。

国家并不铸造金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币。

2.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

本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依附国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如果其依附的国家放弃金本位制或实行货币贬值,或出于某种原因拒绝用其货币兑换黄金,那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就可能会经济受损和货币运行混乱。

(三)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二)马克思以典型的货币——黄金为对象提出了著名的货币职能理论。

他认为黄金作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是,

a)价值尺度。

即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

这是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中的货币而已。

b)流通手段。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了买和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c)贮藏手段。

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i.在足值得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商品的价值量的时候,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足的时候,储藏货币就会重新加入流通。

ii.信用货币制度下,当通货膨胀水平较低的时候,并且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也较低的时候,信用货币可以被储藏。

d)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的这一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信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e)世界货币。

当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三)西方的关于货币的职能(FunctionofMoney)的表述与马克思有着本质的不同,即,

a)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

b)货币作为记帐单位

c)货币作为价值的贮藏

d)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

第一章、定义、分类和度量

1.3.定义

一、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二、它有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层次,其中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创造的负债,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三、其投放的渠道包括,

1.直接发行通货;

2.变动黄金、外汇储备;

3.实行货币政策。

四、原始存款是基础货币的转化形式。

而货币供应量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债务总量。

它是在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的参与下形成的。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数量和货币乘数的大小,即货币供应量M1=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

五、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应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后,由于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货币存量的增加量会以基础货币增量的若干倍数扩张。

即货币乘数k=M1/B或k=ΔM1/ΔB。

存款乘数是存款机构的存款变动和准备金变动之间存在一种乘数或倍数关系。

在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式中,则第一个括号中的数即为活期存款的存款乘数;第二个括号中的数是货币乘数。

1.4.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和中央银行的支票所形成的存款,其中后者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证券的途径注入商业银行体系的。

2.原始存款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它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3.派生存款是通过银行转帐方式发放贷款而创造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创造的,它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4.创造派生存款要有两个前提,

a)一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须小于100%。

准备比率越大,信用创造的规模就越小;

b)二是非现金结算制度。

1.5.通货比率

3.通货比率也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4.影响人们资产选择行为从而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a)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

b)其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c)银行体系活期存款的增减变化;

d)收入或财富的变动;

e)其它因素,如信用发达程度、人们的心理预期、各种突发事件以及季节性因素等。

第二章、货币供给

4.3.分析的框架说明

1.1.货币乘数:

1.2.:

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1.3.:

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1.4.:

超额准备金率

1.5.:

流通中现金和支票存款的比率

4.4.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角度分析

(四)基础货币

1.分析框架: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资产:

a)央行持有的有价证券

b)对金融机构的贴现贷款

c)外汇储备、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d)其他资产

e)在途资产

3.负债:

a)流通中的现金

b)银行存款准备金

c)财政性存款

d)央行票据

e)其他负债

f)特种存款

4.分析框架:

5.主动调整方式:

1.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主动进行扩张或者紧缩,与财政政策搭配使用

2.贴现贷款: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主动影响银行贷款需求,从而影响贴现贷款总量。

6.被动调整方式:

1.A1政府的预算赤字:

发债(增税、发债、赤字货币化)

2.A2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双方共同决定,主动性不强

3.A3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4.L4、L6回收流动性

5.A3、L3、L5对一些短期扰动因素的对冲

(五)货币乘数

五、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d和rt决定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六、通货比率c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t决定于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七、超额准备率e决定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

而对于后面三个因素,中央银行的影响力很弱。

因此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八、影响通货比率c的因素。

1.财富总额。

财富增加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数额都会增加,但现金的增长速度小于活期存款,因此,通货比率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比;

2.其它金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利息构成持现的机会成本。

其它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通货比率成反比;

3.金融危机。

如果出现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迹象,公众就会大量提现,通货比率因而增大;

4.非法经济活动。

因为要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用现金交易,因此非法经济活动规模与通货比率成正比。

九、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e的因素。

1.市场利率。

准备金存款一般没有利息,因此市场利率是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与超额准备金率成反比;

2.银行预期存款流出量及其不确定性大小。

超额准备金率与这两个指标成正比;

3.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资金成本的大小。

银行负债管理能力越强,即在必要时获得流动性补充的渠道越畅通,借入资金的成本越低,则超额准备金率也越低;

4.经济周期。

繁荣时期,投资旺盛,对信贷的需求增加,促使银行减少超额准备,以增加贷款和投资,则超额准备金率下降。

一十、影响定期与储蓄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t的因素。

1.财富总额。

定期与储蓄存款的财富弹性大于活期存款,因此,该比率会随着财富总额的增长而稳步上升;

2.其它金融资产预期收益率。

t与其它金融资产预期收益率成反比。

由此可见,不管是基础货币还是货币乘数,中央银行都不具有完全决定的能力。

4.5.从不同的主体角度分析

3.中央银行

五、作用框架: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

六、对货币乘数

1.央行通过调整(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

1)如果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乘数降低,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2)如果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就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

2.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超额准备金率。

1)传导机制:

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的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

七、对基础货币

1.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增发的高能货币形成货币供给。

相反收回基础货币会减少货币供给。

2.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买国债、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

4.商业银行

(三)作用机制: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超额准备金率的调整,从而影响到货币乘数的分母。

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率的调整的考虑主要在对其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上。

(四)超额准备金的成本:

即为将其待放出去或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收益。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信贷投放的收益率上升,则其机会成本增大,当有价证券收益向好,其投资的资本利得也会增加,机会成本也会增大。

(五)超额准备金的收益:

即为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损失,这取决于流动性不足的损失数量的大小、流动性不足的概率,以及从其他渠道补充流动性的可得性。

a)损失的数量的大小取决于在流动性计划中预期的现金资产的支出规模。

b)流动性不足的概率取决于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或波动范围。

c)其他渠道补充流动性的成本:

如果其他渠道借入的成本较低,时间较短,流动性损失就较小。

(六)综上所述:

超额准备金率与市场利率负相关、资本市场收益率负相关、流动性不足的损失正相关。

5.非银行公众

四、作用机制: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在于对现金漏出率、非交易存款的储蓄倾向的调整,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

五、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该比率的大小决定于公众对于其财富的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财富总量、该种资产形式的财富弹性、资产的相对预期报酬率、资产的相对风险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四大因素。

1.财富总量以及财富弹性:

财富总量增长,现金和支票存款都会增加,但二者的财富弹性有区别,现金的财富弹性小于支票存款,从而使得随着财富的增长,新进比支票存款比率下降。

2.资产的预期相对报酬率,

1)现金和支票存款的相对报酬率:

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0,支票存款的预期报酬率在于支票存款的利率和银行服务的质量。

2)相对于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的敏感度,一般认为支票存款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当证券收益增加,现金、支票存款都会减少,但支票存款会减少快一些,使比率上升。

3)相对风险:

现金是最安全的资产,而支票存款存在银行倒闭的风险,当经济动荡,发生银行挤兑,则会出现加大现金资产持有,增大现金漏出率。

4)流动性:

即现金和支票存款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便利性。

这取决于公众所处的金融环境的基础设施的覆盖和运行效率和人们的结算习惯,还有地下经济的规模。

六、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1.财富总量以及财富弹性:

非交易存款的财富弹性大于交易存款

2.预期收益率:

1)二者的相对报酬率

2)二者对其他资产相对报酬率的敏感程度,非交易存款的其他资产的敏感程度高,而交易存款为满足固定的交易需求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三章、货币供给的外生与内生

5.6.外生论与内生论的内涵

2.4.根据“货币供给是否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这一问题的不同的回答,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论与内生论两种。

1.货币供给的外生论是指,货币供给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2.货币供给的内生论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决定不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二、从政策含义的角度来考察这一个问题,两者的分歧在于:

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是否有效。

1.外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由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的变量,因此货币当局能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2.内生论则认为,货币供给被动的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调节,因此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操作指标的调节,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5.7.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4.古典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一、古典经济学家实际上都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

二、他们的货币是金币,黄金的生产与经济的运行没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按照货币数量论公式,都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货币的供给。

三、产出的多少为制度和技术因素所决定,既不受货币数量影响,也不影响货币数量。

5.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第二章、凯恩斯明确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自主的变动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

第三章、没有中央银行的决策,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会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运行的状况不会自发的影响到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6.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外生论

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方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H、存款与准备金比率D/R和存款与通货的比例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

六、货币当局能够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

七、货币当局只要控制或变动H,就必然能再影响D/R和D/C的同时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八、综上: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能够控制的外生变量。

7.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

三、卢卡斯虽然没有具体讨论经济运行和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但是他们都强调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至关重要,以及中央银行采取稳定的货币供给政策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

5.8.货币供给新论

六、货币供给新论的核心观点是:

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

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应该是包括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七、所以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控制目标并不合理,实际上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个不受中央银行控制的内生变量。

(四)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

3.温特劳布的核心观点:

货币的需求通过政府的压力,转化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也就是说,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自主性货币政策。

4.货币供给只能以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相应增加,而不为中央银行独立决定,即由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决定。

5.温特劳布的内生性理论的一个变体是卡尔多内生活比模型。

6.卡尔多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的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

7.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