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16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感觉和知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觉和知觉.docx

《感觉和知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和知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觉和知觉.docx

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概念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感受性:

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知觉的选择性:

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例如,看到颜色,听到声音,闻到气味,感到温暧等。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

颜色、声音、香味等都是事物某一方面的个别属性,当直接作用于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时,就引起相应的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例如,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花的芳香等,这些都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着的。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合,感觉越多样,知觉越丰富越完整。

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

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感觉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孤立存在。

红色作为事物的个别属性绝不能脱离苹果、花朵、衣服等整体事物而被人看见,红色总是某种具体事物的红色。

香气作为事物的个别属性绝不能脱离食物、鲜花等整体事物而被人嗅到,香气总是某种具体事物的香气。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

任何整个事物及其个别属性都是密切联系的。

知觉与感觉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统称感知。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器官在机体的不同部位和接受刺激的特点不同,把人的感觉分成两类:

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等。

(一)外部感觉

外界事物刺激体表感受器所产生的感觉归于外部感觉,它们反映的是外界环境中的对象与现象的特征。

1、视觉

视觉是可见光波刺激视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波长380一760毫微米的电磁波,也叫可见光波。

可见光波只占电磁波范围的七十分之一。

380毫微米以下的紫外线,760毫微米以上的红外线,人的眼睛都不能感觉到。

视觉中的色调、明度、饱和度,是由光波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视觉现象主要包括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颜色视觉、视敏度。

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

作用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

后象在视觉中表现特别明显。

例如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后象,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

但是引起连续感觉的刺激频率必须达到一定界限。

刚刚引起人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频率。

临界频率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它是指断续的光刺激达到临界频率时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融合的不闪的光。

颜色视觉:

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波决定的,人眼大约可以分辨150多种光波。

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彩色感觉,其中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彩色感觉。

日常人们看见的都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起来的光。

视敏度:

指视觉分辩物体细节的能力(即临床医学上称的视力)。

视敏度的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距离的大小。

分辩两点之间的距离越小,即视角越小表明视敏度高,视力好。

通常用“C”或“E”形视标测定视敏度。

视觉在人类的感觉世界中占主导地位,不仅人类的绝大多数(80%以上)信息通过视觉得到的,而且当视觉信息与其它同时传入的信息相互矛盾时,人大数根据视觉信息作出反应,其它的信息则被撇在一边不予理会。

2、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

人类的语言及其它所有与声音有关的信息都是靠听觉获得的。

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波。

低于200赫兹的次声和高于2万赫兹的超声,人耳都不能听见。

40岁以上的人的听力上限通常降至12000赫兹。

人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1000—4000。

人所听到的音高、音强、音色,都是由声波的频率、振幅与波形等物理特性所决定的。

频率高的声音,使人听到的是高音;频率低的声音,使人听到的是低音。

振幅大的声音,使人感到是强音;振幅小的声音,使人感到是弱音。

不同物体(例如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波形,使人听到不同的音色。

听分析器也是人类重要的信息通道,它接受10%以上的信息,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3、肤觉(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等,这几种感觉常常混在一起,在感觉上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它们的感受器呈点状不均匀的分布于全身。

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温点最少,从全身来看,各种感觉点的分布也各不相同。

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的痛点最多。

触压觉的敏感部位是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高,而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较不敏感。

触压觉对人类生存尤为重要。

假若一个人没有触压觉,将既不会站,也不会坐,甚至食物放在口中也不能吞咽,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刺激温度的范围是-10℃~60℃,超过这个范围不产生温度觉,而会引起痛觉。

由于皮肤表面温度是32℃左右,故32℃左右的温度刺激不产生冷或热的感觉,这个温度叫做生理零点。

温度觉可以调节体温适应环境。

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几乎遍布于身体的所有组织中。

痛觉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

4、嗅觉和味觉

嗅觉的刺激物是空气中散布的或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它们主要通过鼻腔,同时也能通过口腔后部传人到位于鼻腔上部的嗅觉细胞,然后经嗅神经直接传入大脑。

据估计人的嗅觉感受细胞有一千万个;而德国牧羊犬则有二亿二千四百万个嗅觉感受细胞。

嗅觉对动物维持生命、相互交往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类,由于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嗅觉似乎不甚重要了。

科学家们也至今尚未对人类嗅觉作出科学的分类。

味觉是指辨别物体味道的感觉,它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元素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两侧前部对咸最敏感。

人对味的偏爱往往受水土气候及生活条件的影响,俗有“南甜、北咸、东辣(蒜、葱)、西酸”之说。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进行反应,并且二者经常联系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通常说某种莱肴味道好,主要是嗅觉在起作用。

当你感冒严重时嗅觉失灵,再好的莱肴对你也会失去味道了。

因此有时也将嗅觉与味觉视为一个感觉系统的两个成分,合称味道觉。

(二)内部感觉

这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它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三类。

机体觉是有机体内部环境变化,作用于内脏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感觉。

也叫内脏感觉。

其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壁内。

它可将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

机体觉一般包括饿、饱、渴、痛、恶心、便意感觉等。

一般情况下,人的内脏活动不为人所意识,也不受人的随意支配。

只有在生理节律发生超乎常态或处于病理状态下,才能产生明显的感觉,而且常常带有不适感。

机体觉有保护性功能。

平衡觉是有机体在做直线加减速运动或旋转运动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并知道其方位的一种感觉。

其感受器是内耳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同内脏有密切联系,在前庭器官发生超强兴奋的时侯,会发生晕船或晕车病。

失去平衡觉的人最初会难于调整姿势,易摔倒,还可能感到眩晕。

平衡觉对保持身体平衡有重要作用。

运动觉是反映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也叫本体感觉。

其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人一般不能直接觉察到动觉信息,但是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对身体肌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十分敏感,他们对运动速度、动作准确度的估量和稳定性有精细的自我感受。

运动觉敏感是运动员和舞蹈演员、杂技演员选拔的重要条件之一。

运动觉是人从事正常活动的保证。

三、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

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物体知觉。

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也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它是由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空间知觉主要包括有:

(1)形状知觉:

指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判断物体的形状。

(2)大小知觉:

判断物体的大小,主要靠视觉,并得到触摸觉和动觉的支持。

(3)深度知觉:

包括判断观察者到物体的绝对距离,即距离知觉,又包括判断一个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对距离,即立体知觉。

深度知觉也依赖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加以判断。

(4)方位知觉:

指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

依靠视、听、触、动、平衡觉等协同活动,来判别物体所处方位。

实际生活中,空间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依赖于经验中的触摸觉、动觉等的验证。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们可以依靠时钟和日历来判断时间,也可以根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昼夜的循环交替、月亮的亏盈、季节的变化等来估计时间。

但是,在没有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人也能大致地估计时间。

这是因为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生物钟”的机制。

对于时间长度的估计,1秒钟左右最为精确,短于1秒钟时容易产生高估的现象,长于1秒钟时容易产生低估的现象。

对时间的估计受刺激的物理特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注意等影响较大。

情绪和态度对于时间的估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时间知觉是在人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某些实践活动要求有精确的时间知觉的能力,如跳伞运动员要在跳出飞机之后20秒准时开伞,若误差超过一秒钟便失去了获胜的机会。

香港回归时,中国仪仗兵要在45秒准时将国旗升到8米高的旗杆上,时间及高度均不允许有误差。

跳伞运动员及仪仗兵经过练习之后,可以借助口头计数或其它方法的帮助准确地估计时间。

3.运动知觉

这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对象距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运动知觉十分复杂,实际运动的物体可以被知觉为不动的,非常慢的运动不能被直接看见,人只能凭借间接的标志判断慢速的运动。

实际不动的物体也可以因运动错觉被知觉为运动的,如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

对象距观察者的距离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的知觉,对象距离远看起来速度慢;对象距离近看起来速度快。

(二)社会知觉

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知觉,亦称对人认知。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正确地认识他人(即社会知觉)是我们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1.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别人的知觉

对别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人要根据他的言论和行动。

其实,这里所说的行动,从心理学上来看,不仅是行为举止,也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以及眼神等。

对别人的知觉依赖于许多因素,但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它包括一个人的仪表、风度、言谈和举止等。

第二是知觉的组织结构,所谓知觉的组织结构是指部特征的影响,也受知觉者本人的知觉组织结构的影响。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

人们不仅相互感知,而且会彼此形成一定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的基础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例如,对某些人反感,对另一些人同情,对第三种人喜爱等等。

在人际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决定于多种因素。

例如,人们彼此之间接近的程度、交往的多少、彼此相似的程度等都对人际知觉过程中的情感发生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人们越是彼此接近、交往频繁,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就越是会产生友谊、同情和好感。

(3)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面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人不仅在知觉别人时要通过其外部特征来认识其内部的心理状态;同样也要这样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意图等。

当然,一个人观察别人与观察自己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在于:

①人们观察自己时所掌握的信息要比观察别人时更多。

例如,一个人虽然学习成绩并不太好,但却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这在自己看来是心中有数的。

但如果别人观察他的行为就不一定能够了解;②观察自己与观察别人有熟悉和陌生的区别。

对自己行为的知觉比对别人更熟悉,这是因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过去的经历要比对别人知道的更多些;③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别。

在知觉别人时,自己是观察者,别人是被观察者,而在自我知觉时,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

尽管自我知觉与对别人的知觉有上述区别,但这并不是说自我知觉一定比对别人的知觉更正确。

2.社会知觉的各种偏差

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特别忌讳对学生的片面认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往往造成对学生的认知的偏差,以致作出错误的推测、判断和评价。

在社会知觉方面的偏差包括: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反之也如此:

尽管这些印象有时是不全面、不真实的。

心理学中曾经作过一个实验。

给两组大学生看一个人的照片。

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来说明他的性格特征。

结果对同一张照片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第一组大学生说,深陷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死不改悔的决心。

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高耸的额头表明了在科学道路的探索上无坚不摧的坚强意志。

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个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好像明亮的月光使周围的星星黯然失色一样,一个突出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

所谓”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晕轮效应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明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用实验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

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

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想象出一个适合的人。

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这表明,热情——冷酷的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常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如同一民族、同一职业、同一年龄段的人,在思想行为上也比较接近。

比如人们认为医生是人道的;会计总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工人总是身强力壮、性情豪爽的;山东人是豪爽的;上海人是精明的等等。

这些特点被概括化、固定化以后,人们便据此去推断每一位医生、会计、工人,或者山东人、上海人,于是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为了说明近因效应,曾进行了一项实验。

向两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

对第一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中间插入一段其它的作业,例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

再讲述他的内倾特征。

对第二组,先讲述他的内倾特征,中间插入一段其它的作业,再讲述他的外倾特征。

然后,让这两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

在这种情况下,后半部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近因效应在人的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三)错觉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上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主观上,往往与过去经验、习惯、定势、情绪等心理或生理因素有关。

错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各种知觉中都可以发生:

1.视错觉:

在某些视觉因素干扰下而产生的错觉,在视错觉中又以几何图形的错觉最为突出,包括关于线条的长度和方向的错觉,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错觉等。

图2—1列举了视错觉

的几个典型例子,a图中等长的两横线看起来上长下短;b图中两横线本来是平行的,但看起来却不是平行的;c图中两个中心等圆看起来右面的显得大了点。

(见图2—1)

abc

图2—1视错觉

2.形重错觉:

由于视觉而对重量感发生错觉。

如用手比较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总会觉得一公斤铁重些。

这是受经验定势的影响,由视觉而影响到肌肉的错觉。

3.时间错觉:

在某种情况下,同样长短的时间会发生不同的估计错觉,觉得有快有慢。

时间错觉受态度情绪影响很大。

4.方位错觉

在一个会场里听报告,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分明是从旁边的扩音器里传来的,但我们总觉得它是从讲话者那里传来的。

飞行员在海面飞行时,由于海天一色,很可能产生倒飞错觉。

如果此时没有仪表的帮助,是很危险的。

错觉是人们知觉事物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检验来纠正错觉,从而正确地知觉客观事物。

研究错觉产生的规律性,不仅对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军事活动、艺术活动也有重要作用;古代军事上的“声东击西”、“草船借箭”,都是为了给对方造成错觉,迷惑对方;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例如,体型粗胖的人,穿上黑色或直条图案的衣服,可以在视觉上起到收缩粗胖体型的作用。

身型瘦高的人,穿上横条图案或浅色衣服,会使身段显得半满些。

造型艺术和电影特技也都注意运用错觉的规律。

参考资料3—1法国的国旗

大家知道,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旗是由蓝、白、红三条色带组成的。

这三条色带,人们看上去,显得非常自然、匀称。

一般总以为这三色带是宽窄一致的,其实,它们的宽度并不相等。

蓝、白、红之比为30:

33:

37。

据说,最初的法国国旗是按蓝、白、红三色同样宽窄的尺寸做成的。

可是旗做好后,看上去总觉得红色条带没有蓝色条带宽,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后来,为了克服这种错觉,才把蓝色条带缩窄,把红色条带加宽。

(四)超感知觉

所谓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

例如,有人讲他能“读”出他人头脑内的思想,或“看”到他人的未来。

这种所谓的特异功能100年来吸引了许多人去幻想,以致于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至今还在西方流行。

同时,它也受到科学家们的严厉批判。

批判超感知觉的首要问题在于它是否真实存在。

为了证明这一点,重要的是排除其他感觉起作用的可能,于是出现了“隔纸认字”(例如说出在密封的信袋中的一张牌的号码和花色)、“心电感应”俗称传心术(指两人之间不需要可见的人和工具或方法就能直接传达信息)、“意念搬运”(指单靠意念就可以搬运物体或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功能)等特异功能的表演。

这类表演有时成功,但多数不能保证能够重复;又由于有些表演者使用一些技巧去加强效果,而被识破只能被证明为是魔术或骗局,因此虽然已有科学家指出用手持带色物体时,不同颜色反射出的热量不同,温度感觉灵敏的人有可能区别这种细微差别。

但总的来说情况复杂。

承认超感知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明。

四、感知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感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所反映的是直接作用于分析器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各部分的关系和整体。

这种反映虽然只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但它却是外界事物进入人类意识的唯一通道,没有这种通道,人的心理、意识就难以产生。

列宁指出“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①由此可见,感觉和知觉对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感知是构成认识的基础。

尽管感知是简单认识,但却是认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整体的认识,就没有信息储存于脑,也就没有理由性的加工。

其次,感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知就没有认识,也不可能能对事物发生情感和采取意志行动。

感觉隔离或剥夺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贝克斯顿等,于1954年进行了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过程中让被试分别进入专设的黑暗隔音的屋子里,室内非常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为了尽量剥夺其触感觉,被试的手上也被戴上厚厚的手套。

躺在铺有海绵的床上…….。

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剥夺”了。

除了进食与排泄外,就是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

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不能

----------------------------------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

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

许多人产生了幻觉,甚至变得神经质和恐惧,一切正常的

心理活动都无法维持了。

所有被试都感到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

虽然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他们也不愿继续这种实验。

实验后四天,对被试进行的各种测验表明:

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严重的影响。

被试在实验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人参加为时14天的感觉剥夺实验之后,在8天之内不能学习。

可见,感觉和知觉是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感知觉规律及其应用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知是客观事物作用于分析器的结果。

但也并不是周围客观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能引起我们的感知觉,太强太弱的刺激能量或刺激量的变化,并不能被人觉察。

例如人们觉察不到皮肤上尖埃的重量。

听不到喧闹的织布车间里工人间相互的议论声。

可见,要产生感觉,就要求直接作用的刺激是适宜的且达到一定的强度。

这即是心理量(感觉)与物理量(刺激强度)的关系问题。

在心理学中,具体体现在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上。

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进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每一种感觉都是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就是指感觉出来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当一个人在森林中迷路时,他是否感觉灵敏,能够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亮光借以辨别方向;或能够听到搜寻人员的轻微呼唤,对于他的安全有重要影响。

然而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并且它是能够通过训练而改变的。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都是很低的(表3--1),这对于保障生命安全有积极作用。

表3--1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触觉

在晴朗的黑夜里,一个烛光可见到的距离为30英里①

在安静的条件下,手表滴嗒声可听到的距离为20英尺②

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糖③

一滴香水扩散到有6个房间的公寓的空间中

从1公分距离落到你脸上的一个苍蝇的翅膀

采自(美)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

两者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